家文化将走向何方?

2012-01-28 16:48石羽修
浙江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归属感家庭成员凝聚力

文/石羽修

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现状也许也跟传统家文化正在逐渐走向败落脱不了干系,因为这败落的不仅仅是关于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样败落的也是一种信仰

望子成龙一直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几乎所有家长对儿女的最朴素愿望,这种愿望的强烈程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父母们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这理由说起来并不复杂,从古到今,中国文化中关于“家”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对一个个体而言,所属家庭的凝聚力量远远超过了社会上所属的其他任何团体和组织,而这家庭或者家族便是用血缘关系来区分并延续的。且不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封建思想的残余,但这种思想一定是产生于家庭文化。这也不难理解,一个家族要是连正宗的继承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可能传承下去呢?

尽管传统的家文化中有很多压抑甚至是泯灭现代人性观的糟粕,也是造成了家庭成员的男女之间、上下之间、长幼之间种种不平等的根源,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一个家族的稳定是有着深厚的关系的。王侯将相也好,庶民百姓也罢,历史进程的无数事实都印证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规律,社会秩序也便因划分了等级的家族而建立并维持。

社会从农牧手工发展到了工业化现代化,原本组成社会的单元结构也从单一的家庭向着成分的多元化悄然变化着,企业等组织形式打破了一家人合作劳动的传统形式,也淡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远亲不如近邻”,如今的同事之间每日相处10小时以上,比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相处的时间都要长,况且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里大多都是睡大觉。这样的形式让现代人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了对家庭的依恋,家文化也到了很难传承下去的地步了。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自由人性人权什么的慢慢在舞台上活跃起来,不用做什么统计也能想得到,这部分活跃的群体中,该有很大的比例是当年受压迫与受折磨的,而且贫下中农的孩子也不能不服气,当年地主老财的后代如今发达的比例就是要高很多,这也是家庭文化传承不息的一种证明。不能说一报还一报,但谁能说今天社会的好多看起来很过火的事情与当年根本没有关系么?而今天,我们所最需要做的首先就是考虑如何打破这种轮回的魔咒,找到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替代品。

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现状也许也跟传统家文化正在逐渐走向败落脱不了干系,因为这败落的不仅仅是关于家庭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样败落的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危难时刻可以祈祷“列祖列宗保佑自己”的关于家族精神的信仰。有人说,从历史上中国就是信仰杂乱的社会,其实不然,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只是并没有上升到这个高度而已。

原本与中国文化最为相似的日本社会里,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家文化也遭到了颠覆,但凝聚力却没有丧失,个人对家庭的归属感被企业取而代之,家庭凝聚力也就转化为团队凝聚力,家庭亲情变得淡漠让人多少有些心寒,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更加容易,孩子没有了家庭感情的羁绊,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可以选择自由飞翔了,对孩子自己,对社会整体,都是一种积极作用,欧美社会应当更是如此吧?

羊是草食动物,圈在圈里的小羊长大了也会在圈里,但据说很孝顺长辈,知道反哺;而狮子是食肉动物,小狮子长大了要被赶出去自己打天下,父子兄弟之间也要生死一搏。没有狮子的强悍,也要有绵羊的忍韧,这是强弱分明的两类动物繁衍至今的法宝。狮子在那里都是狮子,可被赶进城市丛林的绵羊们,失去了家庭圈栏的呵护,会怎么样呢?

猜你喜欢
归属感家庭成员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身体传送带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