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促进生本对话的有效途径

2012-01-29 02:15曾丽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海鸥诸葛亮文本

曾丽萍

(永安市实验小学,福建 永安 366000)

批注
——促进生本对话的有效途径

曾丽萍

(永安市实验小学,福建 永安 366000)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用频繁的提问、繁琐的讲解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养成了读书不动笔墨也不动脑的坏习惯。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自觉为基础,自学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画、注、批为载体的学习活动,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适当的切入点进行研究、探索、批注,以促进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聚焦词句重点

叶老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对于理解文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批注,感受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抓住“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关键词特别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学生带着问题静静地细读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圈画出关键词,一边体会一边做上批注。也许学生做得并不全面,但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收获。有的抓住“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批注:诸葛亮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知道周瑜想陷害他,而且知道鲁肃忠厚老实靠得住,从中看出诸葛亮识人心,同时也看出诸葛亮办事考虑周全;有的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批注:真是借箭的好时机啊,诸葛亮在立军令状时一定已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是胸有成竹啊;有的画出了“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一句话,并圈画出了“一定”一词,在旁边批注:“一定”可以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他早就知道曹操生性小心谨慎、多疑,不敢轻易出兵……一整节课,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汇报自己在阅读中所作的批注。通过批注交流,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中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关注思维难点

学生读课文时难免会遇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将自己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交流,使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从而解决疑难问题。

质疑式批注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做好,也可以在课堂生成。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的教学,初读了课文后,有位学生感到困惑:怀特森老师身为一位老师却教给学生错误、虚假的知识,这不是糊弄学生、不尊重学生吗?我觉得他不能算是个好老师。听他这么一说,有些同学微张着嘴一脸茫然,有些同学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还有些同学举高了手迫不及待地打算反驳。我觉得这个问题属于学生阅读时产生的困惑,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在文中具体的语句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做好批注。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他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明白了对人、对事物要敢于“质疑”,如果自己认为是对的要敢于“坚持真理”的道理。当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后,我让学生再修改或补充原来的批注。此时学生不再困惑,并作了如下的批注:“用心良苦!”“好!我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学会了时刻保持警惕。”“真是个特别的老师!”“终生受益!”……

三、叩击情感焦点

所谓情感焦点就是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让学生对这样的语句进行批注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如《怀念母亲》一文中“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几句话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焦点,不少学生包括老师自己读到这里都感觉很不是滋味。我就此让学生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并和学生一起作批注。有的批注: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有的批注: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内疚;有的批注: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很痛苦。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自己的孩子的。作者一想起这些,真是心如刀绞。接着我也读出自己所作的批注: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快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他曾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好好供养母亲。可是当他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母亲的去世,是作者终生的伤痛、终生的遗憾。通过这样的批注交流,学生的心、学生的情和作者紧紧地贴在一起、融为一体了。

四、领悟写作特点

批注式阅读,文章的表达方式是一个不容小看的“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特点,感受语言风格,品味文章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如教学《颐和园》这样的课文,在引导学生批注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特别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从文章结构方面进行批注,如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清晰等;或从语言方面进行批注,如采用哪些修辞手法、语言有哪些特点等。

五、捕捉课文空白点

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想象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展开想象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老人与海鸥》一文,老人与海鸥情深意重,海鸥对待老人亲如儿女。在老人去世、海鸥为老人送别的场景中,海鸥举动异常。它们默默地注视着老人的遗像时一定涌动着千言万语,但课文用一个省略号省去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面对老人的遗像,那曾经被老人关心、喂养过的海鸥们会对去世的老人诉说些什么呢?要求在书上作上批注。有的学生批注:老人啊,您每天步行20多里为我们送餐,您自己省吃俭用,对我们却那么大方,您对我们真是像亲人一样啊!我们是多么感激您啊!可您怎么就走了呢?!有的批注:父亲,我们已经习惯了吃您为我们做的鸡蛋馒头,习惯了您的呼唤,没有了您,往后的日子我们该怎么办呀?!有的批注:十多年了,您就像亲生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我们无法报答您,就让我们这样静静地站着为您守灵吧!通过交流批注,学生渐渐走进了海鸥的内心,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了海鸥的万分不舍、无比眷念。

总之,一篇课文可圈可点、可感可知的地方很多,课文的重难点、情感支点、写作特点、学生的困惑点等都是学生进行批注时很好的切入点。教师要及时抓住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批注,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话。

符 洁)

猜你喜欢
海鸥诸葛亮文本
霸道海鸥谁能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保护海鸥蛋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诸葛亮隆中决策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