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病预后与体质关系

2012-01-29 02:41夏苏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热病外邪厥阴

夏苏英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长沙市老年医学研究所,长沙410000)

浅谈热病预后与体质关系

夏苏英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长沙市老年医学研究所,长沙410000)

热病;预后;体质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外感风寒,发为热病。其预后就有两种不同的转归,或痊愈或加重。加重以六七日之间,痊愈以十日以上,也就是说加重时间要短,而痊愈时间要长。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起病的状况是与人体的体质不同所密切联系的。人的体质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甲,体质不同对外邪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可有不同的发病过程。《灵枢•五变》篇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文中以匠人砍伐木材为例,举出五种树木不同,遭受自然界气候的侵袭,其结果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树木,坚脆不同,砍伐时坚者则刚,脆者易伤,从而说明人的体质不同,虽然同时感受外邪,所患疾病不尽相同。由于古人认识自然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所指导,不可能对每种致病因素分得很细致,所以中医病因学上是比较直观的、笼统的。但是古人的确也看到了体质不同的影响,如同一种致病因素,可有不同的发病过程,即使是同一种传染病,也可因体质不同,其发病出现轻或重的不同类型,因此体质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灵枢•论勇》篇云:“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指出体质不同,表现各异,薄皮弱肉则不胜四时之虚风,皮厚肉坚则不伤于四时之风,也是这个意思。

如《素问•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是表里俱受邪,病情较重,之所以形成两感者,必其人有内虚的因素,以致形成阴阳俱感、内外皆伤的局面。否则,中于阳仅表现三阳经证候,即使入内中于阴亦留于府,表现较两感为轻,预后亦较两感为佳。《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当然亦与体质因素有很大关系,素体阳虚者感受外邪,可以形成太阳与少阴两感之证,亦可由太阳病迅速传变为少阴病,称为太阳飞渡少阴。又如外感湿邪可以寒化,也可热化,素体阳虚则多寒化,素体阴虚则多热化,都说明体质因素不仅可以表现有不同证型,而且也可决定病情的转归。本文就热病预后和体质的关系论述两种不同的情况。

1 不两感于寒

这是一种普通的外感。但外邪会由表入里。如果不治或失治,病邪就会层层深入,使病情加重。“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赤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外邪入侵,从太阳、阳明、少阳,层层深入。但邪在三阳,病尚属轻,邪仍在表,而未入于脏也,故可用汗法。可通过发散的方法,来治疗这种外感。但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日渐加重。“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病情经过脾、肾、肝经的传递,渐渐加重。民间老人带孩子,在孩子发热时总要瞧瞧孩子的阴囊,如果阴囊松驰,说明病情尚轻,如果发现阴囊紧张,老人也会紧张了。这时才会带孩子去看医生了。“死”非“死”也,是病情重也。不两感于寒,其自然病程由表及里,再渐渐解除。如“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这些数字并非确定的数字。只是说明病情的恢复也有这样一个过程。病情是渐渐加重,也是渐渐痊愈,所以需时也就较长。

2 两感于寒者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这是一种表里同病的情况,内外表里皆受寒袭,因而病情更重,而“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病情的发展就更快。

可见伤寒病热,其预后与感邪状况不同及人体的体质不同有关。不两感于寒者,病尚轻,而两感于寒者,病就重。正气强盛,外邪只伤于表,可汗而解之,而两感于寒,内外皆伤,病情就重,预后就差。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为这种“两感于寒”的情况而设的。但病情进展到一定的时候,寒已转化为热,就不能再用此方了。

某些现代医生一见热病就大剂使用苦寒之品,致使人体正气损伤,表证陷里;或里热虽盛,正气损伤,转为虚证寒证。正确认识人的体质,分清热病是表证还是表里同病,以顾护人体正气为根本,或汗或泄,重病即止。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93

1672-2779(2012)-05-0136-01

:苏玲

2012-02-08)

猜你喜欢
热病外邪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黄帝内经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厥阴病篇再论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