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2012-01-29 02:41周全香石惠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病情病人糖尿病

周全香 石惠君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

周全香 石惠君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糖尿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DM)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对患者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整体护理配合健康教育来实施。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现将我院内分泌科468例DM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病人468例,其中男253例,女215例;年龄16~79岁,以中老年病人多见。所有病人的诊断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468例患者中439例愉快地配合治疗,其余29例患者心理状况也有很大改善。

1.2 护理与教育方法

1.2.1 消极和疑虑心理

1.2.1.1 分析例如初患糖尿病或新入院的患者,常由于对糖尿病缺乏认识,一般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极、疑惧、等情绪,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并希望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的一举一动。

1.2.1.2 护理措施基于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征,心理状况护理措施有:①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患者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②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患者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病情造成的影响,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患者有信心坚持治疗。

1.2.2 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1.2.2.1 分析见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或老年人,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认为自己没有病或是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拒绝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还有的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一无所知,不在乎病情之好坏,对疾病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的态度。

1.2.2.2 护理措施针对怀疑与不信任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有: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患者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者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患者的怀疑,积极配合治疗。

1.2.3 悲观和失望心理

1.2.3.1 分析长期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其心理活动常有较大的变化,尤其病情较重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行为;有的患者由于住院生活单调,情绪烦闷,常常造成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理;有些患者在工作上是佼佼者,但离职时间一长,就易失去原来的心理平衡。有的患者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需终生治疗和控制饮食,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健康失去信心,悲观失望。

1.2.3.2 护理措施①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悲观和失望心里,护士应针对患者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患者对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②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患者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患者,“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可帮助患者减少恐惧感。

1.2.4 出院后盲目乐观和麻痹大意心理

1.2.4.1 分析因为住院期间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正规的治疗,血糖水平控制较好,患者自我症状有所好转,有些患者就产生盲目乐观、麻痹大意心里。

1.2.4.2 护理措施由于患者要出院了,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患者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防止麻痹大意心里。内容包括出院后的饮食、起居、服药指导、注意事项、定期复查等。对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向其家属做好护理操作示范,详细交谈注意事项。如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为患者在床上擦浴、翻身等,教会患者和家属掌握足部护理的方法,如每日散步、经常按摩足部和做好足部的保暖,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

糖尿病一旦诊断成立,就意味着今后生活上受到一定的限制[1]。通过心理支持和疏导,密切护患关系,增进交流,可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个性、文化水平等,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进行心理护理。

2 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468例患者中439例愉快地配合治疗,其余29例患者心理状况也有很大改善。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2]。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及其相关指标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糖尿病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只有针对性的对病人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病人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本组病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后上述症状及病情均获得较好的缓解,说明上述心理护理有效。

[1]刘新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 14(13):56.

[2]江冰.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05):7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79

1672-2779(2012)-05-0113-02

:韩世辉

2012-01-18)

猜你喜欢
病情病人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谁是病人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糖尿病知识问答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知识问答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