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效果分析

2012-01-29 16:06王芳云刘慧英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4期
关键词:护理部病区科室

王芳云 刘慧英

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效果分析

王芳云①刘慧英①

目的: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效果。方法:分别统计出在开展与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平均满意率;查阅2010年4月-2012年3月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分析原因,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整改措施,再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实现确保护理安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管理目标。结果: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改善了护理安全设施,夯实了基础护理,加强了培训和教育,护理队伍风险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逐步提升。结论:通过对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改进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实现了优质护理示范病区零投诉,有效降低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护理质量和安全。

优质护理; 安全管理; 持续改进; 效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质量、护理服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笔者所在医院与时俱进,在院领导和护理部支持下,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2010年率先在内科、妇产科建立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2012年4月,新建的住院楼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支持和保障系统,优质护理活动在各临床病区全面推开。这项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实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现将改进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4月-2012年3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示范病区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科室护理缺陷登记本及科室上报护理部院内并发症(含不良事件)登记本,质控科投诉登记等相关资料为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按月收集、统计2010年4月-2012年3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示范病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查阅同期科室护理缺陷登记本及科室上报护理部院内并发症(含不良事件)登记本;查阅质控科投诉登记等相关资料,分析、评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效果。

1.3 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措施

1.3.1 进一步完善基础安全设施 随着新住院楼的投入使用,建立了标准化病房,如限制了病房窗户的开关空间,所有病床均带有床栏,病房内设立了独立卫生间,病区走廊设置了安全扶手,在特殊场所均张贴了各类“温馨提示牌”,切实保障防止坠床、滑倒、烫伤等意外发生。

1.3.2 规范入院介绍,加强告知力度 一是由专人负责面对面介绍“入院需知”,使患者尽快了解病区环境、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二是制作《住院患者服务指南》,张贴在病区走廊醒目处,内容涵盖住院患者需知,探视、请假外出等制度与要求,住院期间安全注意事项等[1]。对侵袭性检查和操作前必须行书面的告知,如胃肠镜检查、深静脉置管、导尿、气管切开等,对常规检查前根据要求行口头告知,如B超前禁食、憋尿,留取各种化验标本的注意事项的告知,手术前相关事项的告知等。对一些需要注意的特殊项目如药物过敏、吸氧等悬挂不同颜色的提示牌,以加强告知力度。

1.3.3 规范护理管理记录本,简约护理文书 护理部对护理管理各项记录本进行了规范和改进,统一印制,使得质量督查时标准统一,规范整齐。同时,简约了护理文书的书写,取消了“一般护理记录单”,对“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进行了表格化,大大节省了护士忙于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减轻了护士手工书写的工作量,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巡视病情和落实护理措施,从而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1.3.4 改革了护理排班模式,落实分组责任制护理 实行A、P、N三班和弹性排班制度,即A班(上午8:00-下午3:00)、P班(下午3:00-晚10:00)、N班(晚10:00-次日8:00),减免了原先的中班,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降低了因为交接班不到位而发生差错的隐患。弹性排班一是根据护理工作量,在晨、晚间必要时增加班次,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或批量入院患者时启动“护理人员调配应急预案”,以确保重症患者的救治及所有患者护理措施的落实。分组责任制护理就是护士长根据护士总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院患者数及患者的护理工作量等综合因素,将患者合理分组,每个小组有一名责任护士和两名辅助护士组成,责任护士有高年资的护士担任,不参与夜班轮转,落实责任护士8 h在班24 h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护理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2]。

1.3.5 科室质控小组和健康宣教小组的改进 成立科室质控小组,明确分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质控小组的工作流程,对照工作标准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反馈,每周末将检查内容反馈的问题作为下一周改进的议题,客观地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查找相关因素,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地分析,寻找对策,加以改进[3]。每个病区成立健康宣教小组,由高年资高职称的护士担任小组长,宣教内容符合病情,对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重点讲解,做到患者理解接受,达到宣教的真正目的,鼓励患者共同参与护理安全管理。

1.3.6 加强带教和培训,提高护理风险意识 首先是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护理礼仪及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法律知识[4]。护理部定期组织院内培训,通过开展继续教育、上网自学等多种渠道的培训,提高了护士整体业务素质及综合素质。其次是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本院是一所教学医院,随着实习生的日益增多,科室将针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入科宣教手册》,对带教老师进行带教前培训和考核,安排符合带教资格的老师一对一带教,杜绝因带教不到位而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 结果

本院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落实了一系列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取得了患者和护士互利的效果,所有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了,护理投诉率为零,住院患者满意率逐渐上升,平均由原来的93%上升至98%,杜绝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稳中有升。

3 讨论

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开展优质护理活动是保障护理安全,全面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管理是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根据每一次发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落实质量持续改进的各项措施,才能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不良事件的发生渠道,有效降低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 李亚洁.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12.

[2] 张洪君,苏春燕,周玉洁,等.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399.

[3] 宋锦平,成翼娟,向代群.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6,6(5):33.

[4] 夏纯,邓瑛瑛.临床科室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2.

10.3969/j.issn.1674-4985.2012.34.052

①安徽省霍山县医院 安徽 霍山 237200

王芳云

2012-08-06) (本文编辑:连胜利)

猜你喜欢
护理部病区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护理部干事工作压力及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我国六护士荣获第四十六届南丁格尔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