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研究
——以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2012-01-30 01:39张河水王建洲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设置学院

张河水,王建洲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六所新建本科院校(运城学院、忻州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吕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使用的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期刊网上查阅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成果,调阅六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归纳,为本研究撰写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1.2.2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2.3专家访谈法走访六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主管领导,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培养方案》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平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教育效益、规范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献,也是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培养方案中的其他环节等几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具有指引性和方向性。只有制定出明确、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才会按正确方向发展。解读教育部的《合格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稿)》得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应体现在地方性、教育性、应用型方面,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培养[1]。

表1 六所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一览表

表1中六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能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服务定位为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2]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各院校在地方性和应用型方面表述却不很明确,也不一致,如人才培养为地方区域性培养人才,在各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出来;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统一,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教育部《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是针对全国各级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出来的,是不是完全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值得商榷。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无论在师资队伍水平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达到其要求,人才培养自然也无法达成。近年来,由于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饱和以及农村中小学对体育教师需求的减少,加上体育教育专业连年的扩招,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体育教师岗位的学生逐年减少,部分学生要分流到其他行业工作,故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培养专职体育教师人才;第二层是培养体育行业人才;第三层是适应社会其他行业需要人才。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层次性,同时也要体现出地方性、教育性、应用型特色。从六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制定培养目标看,无论从层次上还是从特色上尚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2.2 培养规格

教育部《课程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有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素养、科研能力、体魄和卫生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通过对六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作对比分析,其内容基本上符合教育部《课程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要求,但各院校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1)政治思想表述方面,涵盖热爱祖国,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各院校都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以上几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方面,各院校培养目标都体现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3]的要求。虽然其具体表述各具特色,但内涵基本一致。不同的方面是对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不一致(见表2)。

通过与各院校分管教学主任交流得知,导致各校英语能力要求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高中阶段英语基础较差,大学期间能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比率较低,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解决大部分学生过英语四级的好办法,所以出现了一些院校只是提出要求但不做硬性规定的情况。

表2 六所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英语、计算机要求一览表

2.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知识层次的具体体现,它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及专业教育的竞争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通识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基本特点是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在逐渐增大。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2]。总体来看,六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符合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并能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开设。

2.3.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为了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各院校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上力求与之相匹配。如运城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采用了“平台+模块+课程群”的形式,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五大平台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并增设了素质拓展计划。晋中学院课程结构体系采用“平台课(必修)+模块课(选修)+实践课(必修+选修)按照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任意选修课模块、课外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忻州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采用“板块+课程类别”,按照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太原师范学院和长治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均采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两大类别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吕梁学院课程结构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按照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六份培养方案中,各学院都采用了按学分和学位综合的培养方法对课程进行了分类,通识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设置在各自课程结构体系内。

2.3.2通识课课程设置情况的比较与分析通识教育是使学生通过对知识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重在“育”而非“教”,是一种人文教育[4]。主要是针对学生政治素养、理论水平、道德品质、基本能力培养而设立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六所院校培养方案中各学院都比较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除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外且都设置了通识教育选修课。虽然各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表述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学生多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3专业课课程设置情况的比较与分析专业课是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及相关学科教育课程,是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媒介和载体。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体现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又包括学科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应符合“基础扎实”的培养要求。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的课程,是衡量体育教师首要的标准,内容强调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为普修与专修,主要解决学生“能”与“专”的问题。六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基本符合本专业培养的要求,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但从课程的归类上分歧较大(见表3)。

表3 六所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课设置情况一览表

(1)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是指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它能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最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5]。通过六所院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各院校对专业必修课的设置都十分重视且各具特色,表3中除太原师范学院和长治学院按教育部《课程方案》所规定的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划分外,运城学院、晋中学院、吕梁学院和忻州学院都是突破常规按照模块设置课程。

(2)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学术视野,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和能力,根据个人学习基础、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修习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将选修课程分成几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如运城学院将专业选修课设置为专业方向课、拓展提高课、综合实践等几个模块;晋中学院将专业选修课设置为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吕梁学院将专业选修课设置为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拓展课程两个模块。二是将选修课程分成方向供学生进行选修,如忻州学院按照体育师资方向、运动人体方向和体育人文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三是安排各类型课程进行选课,如太原师范学院和长治学院设置20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总体而言,各院校都充分考虑了各自的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了合理的设置。从课程设置的框架分析,运城学院、吕梁学院和忻州学院以模块和分方向进行设置的理念与其人才培养定位有关,几所院校更倾向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定位。

2.3.4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与分析(见表4)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构建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以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尤其重要[6]。六所院校的实践环节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较全面。除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教育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外,运城学院、吕梁学院还把学生参与体育竞赛、裁判、体能训练等专业性强的内容安排入实践课程内。

第二,实践课程按模块化分类不同。

第三,实践教学课程分类有所不同。如忻州学院分为普通话、三笔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教育、基础教育案例研究专题等课程;太原师范学院分为三笔字、微格教学;吕梁学院分为计算机基础、普通话、汉字规范化、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课程且归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运城学院将这些课程并入教师教育平台的教师技能课课程模块中。

第四,实验、实践环节设置不一。除运城学院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的实验纳入实验、实践环节外,其他几所院校只在本门课程总教学时数中安排了一定的实验学时数,反映出实验室建设环节的薄弱。

表4 六所院校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第五,实践教学特色性。如忻州学院通过全程实践教学和扶贫顶岗支教,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技能;运城学院通过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由院教务处统一安排和管理,使学生教育实习得到了切实的保证;吕梁学院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即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术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中获得的成绩给予学分认定,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3 小结

山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育教学方面,应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胆改革,以贴近地方性、应用性,制订出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应探索出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类课程要贴合中小学教学实际设置以健身性为主的课程,应紧密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未真正形成,需加大研究和创新。应围绕“地方性、教学性、应用性”的定位,依托整体化课程平台,制订出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期达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的。

[1] 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稿)[S].2009.

[2] 教育部(教体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S].2003.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5.

[6] 张孟红.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90~92.

猜你喜欢
应用型设置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