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浇注 稻花飘香——记水稻遗传育种专家任光俊

2012-02-01 06:03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3期
关键词:课题组杂交香味

本刊记者 吴 彪

专家简介:

任光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党委委员,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十五”以来,主持并承担国家和四川省水稻科技攻关项目9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新品种权保护8项;育成省级和国家级审定新品种20多个,主持育成优良恢复系成恢448及其系列组合,累计推广2500万亩;育成优质杂交香稻川香优系列组合,已累计示范推广8000万亩,在南方稻区和东南亚应用前景广阔。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

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最艰难而棘手的问题,而我国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7%的有限土地上养育了19%的世界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出现得益于无数个农业科学家的默默奉献。共产党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水稻遗传育种专家任光俊就是这些默默劳作,无私奉献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

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工作31年,任光俊率领着课题组最终选育出创成都平原亩产纪录的香稻,并首次精确定位大米香味基因。相关成果在去年二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说,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知识、汗水加机遇。任光俊课题组的“杂交香稻计划”从1991年就开始了,前后历时20余年之久。

1991年秋季,任光俊和他的团队从广东增城县农业局引进了“香丝苗2号”等品种。他们希望通过综合育种的方法,选育出产量更高、口感和外观更好,更适合在四川等南方地区种植,且具有香味的杂交香稻。

一个新品种少则七八年,多则上十年,其间除了实验室就是下大田。

一顶草帽,一双胶鞋,记录、选种、挂牌、杀雄、授粉,农时不等人,“你误它一时,它就误你一年。”

走近任光俊和他的团队,走进这群皮肤黝黑的科研人员,你就会明白育种的艰辛与严谨。

引入香稻当年的冬天,任光俊把种子带到海南种植,第二年春天又在成都种植。通过测定,他选择“香丝苗2号”做香型亲本,与名为“II-32B”的水稻杂交,杂交品种F2代由此诞生。任光俊还观察带香味植株的株型、穗部性状等,从中选择秆硬抗倒、穗大粒多、籽粒较长、结实较好的优良单株。如此选出的后代被称为F3代。任光俊和同事们用它选育F4代。最终,科研人员将F4代与多个野败水稻进行杂交……

2008年,经过南繁北育,一个取名为“川香29A”的四川香稻不育系产生了。迄今,全国有关单位用这个不育系选配出31个杂交稻品种,其中“川香9838”亩产达到853公斤,创下成都平原最高纪录。

优质香稻选育成功了,任光俊和课题组成员们又开始寻找并精确定位香味基因。通过和四川大学刘永胜教授课题组的合作,采用RNA干扰技术,他们分析得出结论:水稻香味物质“2-乙酰-1-吡咯啉”的产生,正是源于OsBADH2基因功能的丧失。随后他们再度通过基因测序,发现川香29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的第7外显子,出现了8个碱基的连续缺失,以及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任光俊说,正因为OsBADH2基因出现这种变化,才导致其出现功能丧失。而变化后的基因,则控制水稻体内产生了香味物质。

青丝成白鬓,勤耕不知辍。如今已是50多岁的任光俊,对水稻育种研究的热情不减当年: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培育抗病虫的水稻新品种……任光俊心中的稻香梦仍在继续。

猜你喜欢
课题组杂交香味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杂交水稻“泰丰A”高产又好吃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太原科技大学图形图像与计算机视觉课题组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为什么花儿有香味
甜美的香味
独具特色的香味币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