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血凝酶及其止血作用机制

2012-02-02 06:47金有豫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069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年6期
关键词:蛇毒血凝凝血因子

金有豫(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注射用血凝酶(hemocoagulase atrox for injection)是含有自巴西矛头蝮蛇(bothrops atrox)蛇毒的组分血凝酶和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Ⅹ激活物(简称Ⅹ因子激活物FⅩa)的蛇毒制剂,其起主要作用的是可广泛用于需减少流血或止血的各种医疗情况,如临床各科室的出血和出血性疾病;也可用来预防出血,如手术前用药,可避免或减少手术部位及手术后出血[1]。为了合理使用注射用血凝酶,现将与血凝酶、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Ⅹ激活物和血液凝固等有关的基本慨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简述如下。

1 血凝酶

1.1 与血凝酶有关的的几个基本概念

当前,在有关蛇毒制剂的名称缺乏规范化管理而易于混淆,如毒蛇与蛇毒、巴曲酶与血凝酶和去纤酶、血凝酶与凝血酶以及去纤酶与降纤酶等。如不注意,使用时易于出现差错。为此,下面简述某些蛇毒制剂名称的来源及其基本概念。关于这些情况已向有关部门反应和提出建议,据称可能将会对它们进行调整。

1.1.1 毒蛇与蛇毒:毒蛇按生物学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巴西的矛头蝮蛇的学名为Bothrops atrox(由Linnaeus于1758年命名),它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热带低地,见表1。蛇毒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促凝、抗凝)、混合毒。

表1 毒蛇的命名

1.1.2 蛇毒与巴曲酶:1936年,奥地利维也纳学者V.Klobu Sitzky和其同事Konig用硫酸铵、醋酸铅沉淀法及透析法的专利方法从巴西矛头蝮蛇(bathrops atrox)的毒液中分离、提纯而得到一种高纯度酶纤维蛋白原促凝蛋白酶(fibrinogen coagulant proteinase),原定名为凝酶(coagulase)。其后WHO根据它来自Bathrops atrox的特点,以毒蛇学名属、种的起始字母,将它的国际非专利名称定为batroxobin,我国将它音译,作为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巴曲酶。

巴曲酶的作用的特点为在小剂量时具有类似凝血酶(名为类凝血酶)的作用,但在大剂量时(约为小剂量的50~100倍)具有去纤维蛋白的作用。国内以重组巴曲酶(rBAT)进行的实验结果也呈类似特性[2],在小鼠,剂量为0.5~3.3 KU·kg-1时,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而剂量为10 KU·kg-1则可延长BT和CT。在大鼠,剂量为3.0~10.0 KU·kg-1时可促进血栓生成;而剂量为30.0 KU·kg-1时则可抑制血栓生成。

1.1.3 巴曲酶与血凝酶:其后,有研究发现Bothrops atrox有5个亚种,而在巴西中部及东南部矛头蝮属的一种亚种Bothrops atrox moojeni(由Hoge于1966年命名)的蛇毒中所含的巴曲酶与来自B.atrox者在理化性质(分子量、电泳特性)、生化特点、作用等方面均不相同,见表2。由于从Bothrops atrox moojeni蛇毒分离得到的巴曲酶具有去纤维蛋白原作用的特性,为了有所区别,曾采用加括号的办法表示:如batroxobin(coagulase,凝固酶)和batroxobin(defibrase,去纤维蛋白原酶,去纤酶)。国际血栓形成及止血学会委员会(The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则建议在酶的名称后应注明其来源,如矛头蝮蛇巴曲酶可以命名为Batroxobin(from B.atrox)。在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对来源为巴西蝮蛇的batroxobin(coagulase,凝固酶)批准的通用名为血凝酶(hemocoagulase),制剂名为注射用血凝酶(hemocoagulase atrox for injection),而对 batroxobin(defibrase,去纤维蛋白酶,去纤酶)批准的通用名为巴曲酶(batroxobin),制剂名为巴曲酶注射液(batroxobin injection),他们的作用和适应证各异,应注意。

1.1.4 血凝酶与凝血酶:“血凝”二字顺序之差,虽作用结果相似(止血),但其机制不同而作为止血适应证和应用法相差甚大(见表3,机制详见下文),应特别注意。

1.1.5 去纤维和降纤酶:SFDA批准的通用名为降纤酶(defibrase)的制剂,如降纤酶注射液(defibrase injection)或注射用降纤酶(defibrase for injection),多为为中国各种毒蛇蛇毒的制剂。

2 血凝酶的凝血作用机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血凝酶的凝血作用机制,特别是明了血凝酶与凝血酶的止血作用和应用的不同,先了解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

2.1 血液凝固的基本概念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存在凝血和抗凝血、以及纤溶和抗纤溶两个对立而统一系统和机制,二者保持动态平衡,以共同维持血液的流动性。当小血管受到损伤而发生出血时,机体的“生理性”止血功能(即凝血机制的启动使血液凝固)可使出血几在分钟内自行停止。其中,血小板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在:(l)通过黏附、聚集团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拴(白色血拴),堵塞伤口而止血;(2)释入血小板因子和凝血因子,尤其是血小板第三因子(磷脂,PF3),促进凝血酶的形成,从而促进凝血,形成凝血块(红色血栓),堵塞伤口而止血;(3)释放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使局部血管收缩,促进止血。所以血小板聚集是产生凝血和止血的基础。

表2 矛头蝮蛇巴曲酶与来自Bothrops atrox moojeni的巴曲酶的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

表3 凝血酶与血凝酶的比较

2.1.1 凝血酶的作用机制:在凝血块的形成(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促进血小板聚集(作为凝血块的成分)外,它还通过机体的凝血瀑布(级联)反应(见图1),促进凝血过程而生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血块的主要成分)以产生止血效应。其中包括促进纤维蛋白原(Fg)裂解出纤维蛋白肽A和B,产生AB单体,AB单体和AB单体之间、AB单体和纤维蛋白原之间作首尾交叉和重叠的聚合,生成难溶性的纤蛋白;(3)激活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a),使纤维蛋白I变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见图2、3)。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g)由3对不同的肽链即α、β、γ组成,每条α链上包含1个A肽,β链上包含1个B肽,故纤维蛋白原出示为[α(A)β(B)γ]2。其中α(A)β(B)较为重要,故图中未出示γ肽。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释放出2条A肽和2条B肽,成为纤维蛋白Ⅰ单体(FibrinⅠm,FⅠm),FⅠm进而聚合成纤维蛋白Ⅰ单体可溶性多聚体[FibrinⅠ p(soluble),FⅠp(soluble)]。再进一步,凝血酶还可以同样方式使FⅠm和FⅠp(soluble)聚合成FⅡm和FⅡp(soluble),它们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ⅩⅢa作用下成促使纤维蛋白分子间形成共价键,以二聚体和多聚体方式交联,成为稳定的不溶的纤维蛋白。

2.1.2 血凝酶与凝血酶作用的异同:血凝酶为类凝血酶,它与凝血酶相同的是都以精氨酸-甘氨酸连接处切割纤维蛋白原(Fg),但它与凝血酶又有区别。血凝酶使Fg裂解出蛋白肽A,产生FⅠm,FⅠm又与与Fg结合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在体内很快降解,所以不会产生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而凝血酶使Fg裂解出蛋白肽A和B,生成纤维蛋白Ⅱ单体(FⅡm),并聚合成纤维蛋白Ⅱ多聚体(FⅡp),FⅡp在ⅩⅢa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凝血块),因此可引起DIC。

图1 瀑布(级联)式凝血过程示意图

图2 凝血酶的作用机制(1)

图3 凝血酶的作用机制(2)

3 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Ⅹ激活物

如图1所述,在血管损伤所引起的外源性凝血过程中,需要有活性的性凝血因子Ⅹ(FⅩa)才能使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而促使血液凝固。而FⅩa需要经激活物才能将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Ⅹ(FⅩ)活化。在各种毒蛇蛇毒中都可分离出可以使FⅩ活化的物质[称为“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 X激活物”(FⅩactivator,FⅩA)],但其分子量和生化特性可有所不同。FⅩA能将浓集于磷脂表面的因子Ⅹ(FⅩ)活化为FⅩa。注射用血凝酶中所含的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X激活物对凝血因子Ⅹ的激活作用较弱,它首先作用于Ⅹ因子前体的C-末端,形成一个无活性的中间产物,然后再慢慢转变为有活性的Ⅹ因子FⅩa。

4 注射用血凝酶的止血机制

注射用血凝酶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其中所含的的血凝酶(巴曲酶)和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X激活物2种成分而发生的,见图4。

FⅩA在促进血管破损处凝血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引导和催化作用,即引导Ⅹa因子的生成并使其高效激活凝血酶原。

血凝酶(巴曲酶)在局部血管破损处促进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并加以巩固。在止血前的短暂时间内,它巴曲酶使Fg在Aα链上的精16-甘17键处降解,释出FPA而生成可溶性的FⅠm,在此酶的持续作用下,FⅠm在血管破损口处聚合成FⅠp,FⅠp能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小板聚集,加速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从而促进血管破损处的初期止血效应。

图4 注射用血凝酶的止血作用示意图

[1] Stocker KF.Snake venom proteins affecting hemostasis and fibrinolysis.In:Stocker KF.Medical Use of Snake Venom Proteins[M].Boca Raton:CRC Press Inc,1990:97-160.

[2] 赵冠人,袁伯俊,陆国才,等.重组巴曲酶(rBAT)止血作用实验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4):435.

猜你喜欢
蛇毒血凝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注射蛇毒却不死的人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
身家50亿的精神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