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李严: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2012-02-11 11:49许云辉
百家讲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军粮江州刘禅

许云辉

223年初夏的一个清晨,李严伫立在白帝城,俯视旭日下浩浩汤汤的万里长江在瞿塘峡中呼啸而过,万丈豪情油然而生。他刚“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被刘备明确指定为蜀国政坛二号人物,与老大诸葛亮一左一右,共同辅佐刘禅驾驶着蜀国这辆车驶向后刘备时代。然而,正当这辆车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艰难跋涉时,李严却因“军粮事件”落马。此后,他虽依然享受着“奴婢宾客百数十人”的高干待遇,但政治生命已奄奄一息。

翻检史书,关于“军粮事件”的各处记载可谓前后龃龉、自相矛盾,使整个事件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揭开这层面纱,不难发现,“军粮事件”实乃蜀国一把手诸葛亮与二把手李严相互争斗的必然结果。

这还得从李严成为托孤副手说起。

频频出招

李严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且善解人意,忠心耿耿,这些优点使得最高領导刘备对他由衷欣赏。刘备驾崩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便是对李严的最大认可。但李严成为托孤副手后,自始至终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辅佐之事无从谈起。所以,他只能频频向诸葛亮发起冲击,连环出招,以保障自己作为政坛老二的合法权益。

第一招:韬光养晦。

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封李严为都乡侯。都乡侯与武乡侯名义上平分秋色,实则含金量判若云泥。诸葛亮在成都“开府治事”,大权独揽,李严却奉先帝和后主之命“留镇永安”,与东吴前哨对峙。由于刘备去世前后,蜀国与吴国迅速修复了友好联盟关系,奉命把守蜀国东大门的都督李严便成了无所事事的江边垂钓者。既然东线无战事,于情于理,李严都该理直气壮要求调回中央,夺得庙堂上的话语权,但他却潜身养性,蛰伏永安长达四年。李严不是个善茬儿,忍受这般寂寞孤独的背后,必然藏有某种秘密!

果然,李严的低调和耐心得到回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时,出于保证后方稳定以及兵力和物资供应的需要,将李严“移屯江州”。江州是蜀国腹地,地势险要,物产丰饶。李严调任江州都督后,不仅统辖江州军政,还辖制着继任永安都督的护军陈到,向权力核心迈出了坚实一步。赴任后,他大规模扩建江州,修筑“周回十六里”的大城,造福一方,同时积极配合诸葛亮策反孟达。

诸葛亮在汉中心无旁骛为北伐厉兵秣马,李严在江州千方百计维护后方稳定,呕心沥血为北伐提供足够的物资和兵源。正副携手,同仇敌忾,度过了短暂而美妙的政治蜜月期。

第二招:见机行事。

李严深知,北伐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也是诸葛亮集权的基础,所以他时刻警惕诸葛亮借北伐之名,行排除异己之实。果然,不久,诸葛亮以北伐后汉中空虚为由,令李严将手下的两万江州精兵调往汉中驻防。李严立即针锋相对地回复:只要将益州东部五个郡合并为巴州,让他出任巴州刺史,便立刻出兵。蜀国失去荆州后,实际控制的地盘仅有益州,所以身为益州牧的诸葛亮一口回绝了李严的要求。李严便跟诸葛亮耍起了太极,“穷难纵横,无有来意”,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第三招:趁火打劫。

三年后的秋天,曹魏大军兵分三路大举攻打蜀国,诸葛亮再次命令李严调离江州,带兵到汉中坐镇。李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将“挑战书”送给诸葛亮:“书告亮,言魏大臣陈群、司马懿并开府。”这是旁敲侧击暗示诸葛亮,魏国与自己地位相当的陈群和司马懿都可以开府治事,蜀国老大也已开府治事,我李严如果再不开府治事,岂不有损国家名声!诸葛亮深知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然而大战在即,也只得先将其晋升为位次于丞相的骠骑将军,再上表推荐其子李丰继任江州都督。

解除后顾之忧后,李严才率部开拔到汉中前线“署留府事”。他被诸葛亮“都委诸事”,俨然后来居上成为代理丞相。李严心情大好,改名“李平”以示祝贺。

李严频频出招,步步得手,然诸葛亮岂是肯吃亏的主儿?诸葛亮始终在寻找机会反戈一击,终于,“军粮事件”给他提供了绝好的借口。

落井下石

综合《三国志?李严传》和《华阳国志》以及《诸葛亮公文上尚书》相关记述,“军粮事件”的经过大致为: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任命李严为后勤部长。由于夏秋之际,暴雨引发山洪,冲毁道路,李严恐漕运不济,写信建议诸葛亮撤军休整(一说是李严派狐忠和成藩二人专程往前线禀报诸葛亮,建议撤军)。当听说诸葛亮要撤军时,李严又畏惧自己因办事不力而受罚,就先“欲杀督运领岑述”以诿过,接着装腔作势说诸葛亮“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诸葛亮回到汉中彻查此事,出具“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与李严当面对质。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李严理屈词穷,顿首谢罪。诸葛亮宜将剩勇追穷寇,上书上表,最终将李严彻底打倒在地。

不难发现,这些记载语焉不详,整个事件令人费解。其实,细细推究,“军粮事件”纯粹是诸葛亮为扳倒李严而精心设计的圈套。

理由一,诸葛亮弹尽粮绝撤军,却布局归罪李严。

李严不论是写信还是托人捎话给诸葛亮,都是以拐弯抹角的方式暗示或建议诸葛亮以退兵为上策。既然是暗示或建议,诸葛亮大可置之不理。可他却一反常态,言听计从,果断撤军,这是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此刻已经弹尽粮绝。《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三国志?后主传》云:“夏六月,亮粮尽过军。”可见,即便没有李严的暗示,诸葛亮也将因粮尽而撤军。但李严愚蠢的暗示和建议,等于拱手送给了诸葛亮一个千载难逢的铲除政敌的良机。诸葛亮就坡下驴,沿途声称此番撤军完全是“承平指引退”,如果贻误军机,罪在李严!

理由二,处罚对人不对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汉中根据地到祁山前线的千里运输线多为山路,雨季遇暴雨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堵塞道路,庞大笨重的运输车辆往往无法通行,前线补给时常难以为继,所以,北伐军因“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而被迫撤军,此次并非首例。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围陈仓,粮尽退”,就未受任何责罚。李严仅仅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就被新账老账一起算彻底打倒,如此对人不对事的处理,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理由三,李严智商高情商低,导致四面楚歌。

李严智商极高,但“性自矜高”,情商甚低。早在任犍为太守期间,他就因迁移郡治官邸之事与下属杨洪发生争执,杨洪一怒之下先炒了李严的鱿鱼;都督江州后,他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冲突,王冲深怕李严衔恨报复而叛蜀降魏。李严不仅与下属频频摩擦,对与他年龄、地位相近的护军辅匡的老干部也保持距离,对丞相虽表面谦恭实则讨价还价。这样一个无法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的人,无意中已树敌过多。所以,要想除掉他,从他得罪过的人中随便找出一个来下套,他必然中招。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狐忠与成藩,李严明知他们是诸葛亮的心腹和眼线,还胸无城府打发他们去找老领导,结果中了圈套。

真相推究

然而,事情到此并未结束。读史至此,我们不能不生疑:同为托孤重臣和后主刘禅的左膀右臂,诸葛亮与李严本应同心协力,共同驾着蜀国这辆车驶向辉煌的明天,为何两人龃龉不断?

推究真相,必须从刘禅登基开始。刘禅即位时年仅17岁,20岁行冠礼后就可以亲政。这意味着一手遮天的诸葛亮才当了两年的蜀国无冕之王就得乖乖奉还权杖。对于无比迷恋权力的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致命威胁。

诸葛亮料定,刘禅碍于相父情面等因素,行冠礼后可能不会撕破脸皮悍然索权,而满朝文武也无人敢与自己为敌,越级上表请求刘禅亲政,所以唯一可虑之人,只有托孤副手李严。别看这颗定时炸弹此时在江边优哉游哉垂钓,可那根鱼钩随时冲着权力中心挥舞。

在之前的拉锯战中,双方矛盾已经潜滋暗长,加之诸葛亮四次北伐劳而无功,急需平息国内舆论,所以他决心扳倒李严以永绝后患。于是,精心策划的“军粮事件”出炉了。

李严为什么轻而易举就认罪服法?如果仅仅是工作失误,李严完全有机会在刘禅面前主动说明情况,澄清误会,并参照诸葛亮“自贬三等”的做法请求降级处分。相信对于托孤大臣,刘禅会网开一面。但李严非但不辩解,还对诸葛亮“煞费苦心”搜集到的所有“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等证据供认不讳,甚至心甘情愿被削职为民。李严不是纸老虎,却被诸葛亮一打就倒,岂非咄咄怪事?

原来,李严儿子李丰还在诸葛亮掌控之中。诸葛亮虽然答应李严不伤害李丰,但褫夺了李丰的兵权和江州都督职务,并调他到丞相府做文职干部,放到亲信蒋琬身边。这样一来,李丰的一举一动就都在诸葛亮监视之下。李严明白,只有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才能力保儿子李丰免遭池鱼之祸。

诸葛亮用心险恶,却不担心李严铤而走险将真相公布于世。他不仅将李丰当人质监管,更将其当作传声筒,故意让他转交书信于李严,说只要李严“勤追前阙”,认真反思错误,依然有官复原职的机会。书信结尾,诸葛亮笑里藏刀地敲山震虎:“详思斯戒,明吾用心。”李严详细研读这封信后,在噤若寒蝉之余,又对重返政治舞台充满了憧憬。诸葛亮巧妙的恩威并施,使李严聪明地三缄其口。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噩耗传来,李严“策后人不能”使他东山再起,“故感愤焉”,激愤发病,徜徉在源于“梓潼北界,南入垫江”的潼水河畔,“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清澈幽美的潼水,不时使李严的思绪飞回瞿塘峡汹涌澎湃的长江边。壮志豪情已如长江奔流到海不复回,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所以,继诸葛亮將秘密带入坟茔后,李严也用忍辱与缄默,换来了儿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的平安升迁,同时将所有秘密和真相深埋进蜀国历史中。

编 辑/孙琼歌

猜你喜欢
军粮江州刘禅
湖南军粮: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男孩,男孩
刘禅北伐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刘禅北伐
冰战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贼人刘洪为何能玩转官场?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