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中国民族图书馆为例

2012-02-16 06:10史桂玲中国民族图书馆北京10003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大藏经藏文古籍

●史桂玲(中国民族图书馆,北京 100031)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用文字书写刊印了大量藏文文献。种类浩繁,数量巨大的藏文古籍文献,已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1]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北京古籍藏量丰富,中国民族图书馆作为北京地区收藏藏文典籍最多的图书馆之一,在馆藏藏文古籍文献抢救保护、整理编目、成果出版、开发利用和藏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藏文《大藏经》及其他珍贵古籍写本

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文古籍主要由佛本《大藏经》、文集类、散集类等组成。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手抄本之数量相当可观,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1.1 藏文《大藏经》

佛教传入西藏后经历代翻译家的努力,将梵文、汉文、于阗文等文种的主要佛教经典译成藏文。后经系统整理编辑形成堪称藏族百科全书的藏文《大藏经》,并历代多次修增产生多种版本。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藏文《大藏经》不仅汇集了众多的佛教典籍,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1) 北京版《甘珠尔》。北京版《甘珠尔》又名嵩祝寺版,共107函,1055卷,每叶8行,叶面58.2×14.2(cm)。另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四月撰写的汉、藏、蒙、满四种文字对照的目录《甘珠尔目录》一函。据北京版《甘珠尔·请序疏》与《钦定造<甘珠尔>之官职》记载《甘珠尔》最初刊刻之时开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完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四月末。

(2) 那塘版《丹珠尔》。那塘版《丹珠尔》于藏历十二绕迥金鸡年(1741年)三月十七日,由颇罗鼐索郎多杰主持开始刊刻,仅历时一年零七个月二十五天,于藏历水狗年(1742年) 十月二十五日圆满完成,此《丹珠尔》为诸版本中工期最短的版本。此版有扎巴曲增等22位大师主校,在此版本刊刻竣工那年,在普布觉修行者阿旺先巴为此版本编写了名为《刊刻所译一切论典之目录——梵天妙音》的目录。据目录记载此版本是照第司·桑杰嘉措主持缮写的《丹珠尔》写本而刊刻的。此版《丹珠尔》共225函,76883叶,版面宽、字体大,除佛像插图和个别篇目与北京版稍有差异外,在正字和编序等方面多数与北京版相同。

中国民族图书馆曾致力于那塘版《丹珠尔》的搜集,但现今仅存有144函,主要内容为赞颂、续疏、中观、经疏、因明、佛本传等几大类,其印刷做工粗残,目录欠缺。

(3) 颇罗鼐版《丹珠尔》。颇罗鼐版《丹珠尔》于公元18世纪,颇罗鼐索郎多杰执政期间,召集五百余缮写者在黑色纸张上以纯金粉书写了一部《丹珠尔》。据东布绛央德伟多杰编写的《丹珠尔有寂之饰目录宝花束》中记载,此《丹珠尔》以琼吉宫所藏两套《丹珠尔》为蓝本,其余则系从萨迦、那塘、扎什伦布将夏鲁等6个寺庙中所藏的其他显密经典收集编入。

颇罗鼐版《丹珠尔》每函首叶左右有两幅插图,字体美观,书写工整,笔触细腻,设色鲜丽,金子凸现,书版、书带、书扣等极其珍贵。此《丹珠尔》函数及品数与那塘版《丹珠尔》木刻版相同,共225函,3934卷,98451叶。

(4) 德格版《大藏经》。德格版藏文《大藏经》是德格王却吉登巴泽仁资助始刻,1733年完成《甘珠尔》部分,1737年完成《丹珠尔》部分。其内容丰富、书版别致、工艺考究、字体清晰而朴实、文字正确无误、堪称善本。

为了保护和阅读方便,中国民族图书馆制作了六盒套书盒,《甘珠尔》部有83盒,103函,1018卷,每叶7行,叶面50.5×7(cm);《丹珠尔》部有155盒,255函,每叶7行,叶面51.9×7.4(cm)。

德格版《甘珠尔》以钦瓦达则宫的察巴版《甘珠尔》及理塘版《甘珠尔》为主要母本,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阿年丹巴的誓愿所依修供的极清晰的《甘珠尔》,此外,又请来藏于安多上部落隆王宫的《甘珠尔》,与其一一对照而印造。

(5) 拉萨版《甘珠尔》。拉萨版《甘珠尔》因由佛学大师喜饶嘉措主持编篡而著名。此版于止贡郭觉活佛黎顿丹增却吉旺波向十三世达赖请示,于铁猴年(1920年) 四月由喜饶嘉错大师在罗布林卡所主持编篡。水猴年(1932年)五月,夏宅奥朵活佛先巴巧丹和罗巴昂丹、土旦宋如僧主持,第二次校对。该版以那塘版为底本,同时参照江孜版、德格硃刷版等历史渊源的经典的版本,经严格校勘,取长补缺。木狗年(1934年)三月竣工。达札活佛和察珠活佛为《甘珠尔》编写了《诸藏译本师释迦牟尼佛语之目录》。

中国民族图书馆收藏的拉萨版《甘珠尔》共有100函,48189叶,每叶7行,叶面57.5×11(cm)。此版本的每部类之扉页加插图,每函中无插图,字体较之一般大,为现存《大藏经》诸版中最优的版本之一。[2]

1.2 藏族高僧学者撰述学术著作文集类

文集类的著作是佛教文献以外的主体部分,也是藏文典籍的精华。中国民族图书馆收藏各类文集180余家。著名的文集有:《萨迦五祖全集》《布敦全集》《宗喀巴全集》《贾察杰达玛仁钦全集》等。这些全集中除了关于宗教的著述外,还有很多有关五明学、传记、历史、诗歌、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历算、工艺、音乐、绘画、雕塑、地理、书翰等各方面的论述。

1.3 散集类

中国民族图书馆对这一类的藏书量达870余函,4600余卷。以教派史志、政史著作、传记、诗歌、医著与历算、藏戏文献、语言文字学说、艺术著作、伦理学、科学实践等为主要内容。

1.4 其他文献

中国民族图书馆在搜集书版考究的珍本藏文古籍的同时还注重新开发的各种版本藏文古籍的征集工作。近年来先后收集了西藏古籍出版社、四川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四川民族研究所藏学室、民族出版社等机构整理影印开发的藏文古籍,主要有《贝钦格拉雅法类汇辑》41函4450卷、《噶当文集》60函、《雪域文库》40余种、《觉囊巴喜饶坚参文集》10余函等。其中,日本大谷大学西藏大藏经研究会影印出版的北京版《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和手抄影印本苯教《甘珠尔》尤为珍贵。

苯教《大藏经》也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在理论上《甘珠尔》即敦巴辛绕遗训,《丹珠尔》即遗训释疏。

中国民族图书馆藏的苯教《大藏经》是由四川民族研究所于1990年胶印出版的娘绒草体手抄本《甘珠尔》,共156函。经部有63函、般若部67函、续部20函、心品部4函,另有《甘珠尔目录》《甘珠尔传承次第》《苯教宗教源流和教历》等三函。

2 藏文古籍的抢救与保护

中国民族图书馆是全国惟一的民族专业中心图书馆,藏文古籍文献的抢救与搜集,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

2.1 抢救保护藏文古籍数千函

1958年建馆时国务院发布《关于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图书的通知》。当时仅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收集了数十万卷民族文字古籍,其中藏文古籍达7千余函,甘肃省民委赠送的《布顿全集》等古籍1200余函,青海省民委赠送的《松巴益西班觉全集》等古籍100余函。当年,在中央民院有关专家策划和主持下,选派专人到德格印经院和八邦寺印经院等地购买德格版《大藏经》《米旁文集》等藏文古籍三套,一套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经整理共有624函。后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形势,中央为保护好国家珍贵民族古籍,专门委托中国民族图书馆到西藏等藏区,把“雪”版《大藏经》等近20万册的藏文古籍运送到北京,收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保护。

2.2 丰富和扩充馆藏文献资源

1959年,中国民族图书馆调集多名专家、学者对馆藏藏文古籍进行过整理和初步编目。随着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需要,2006年,图书馆成立了古籍特藏部,并每年到藏、青、甘、川等藏区搜集和购买藏文古籍,丰富了馆藏藏文古籍。

2.3 收藏国家级珍贵古籍数十部

建馆50余年来中国民族图书馆形成60余万种藏书规模,其中藏文古籍文献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影响。共有藏文典籍2400余包(件),居京之首。其中,国家级珍贵古籍有《三传密经》《大藏经·甘珠尔》《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帕当巴桑杰息结汇集》《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释》《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难释》《帕当巴桑杰传及息结传授录》《瑜伽自在织布师传薄伽梵上乐轮之身灌顶仪轨》《密宗四部总建立》《摄陀罗王时轮注释根本摄陀罗随入一万二千无垢光》《诸至尊具德大师传授法录》《噶举派教法史》《目录集加持速降》《语词库轮释》《丹珠尔》(二百二十五函)《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等30余部于2008—2010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国民族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3 藏文古籍的整理编目与开发利用

3.1 藏文古籍的整理编目及成果刊印

3.1.1 聘请著名藏学学者参与整理编目工作

中国民族图书馆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深入细致的编目整理藏文古籍文献。跨越到80年代,先后有著名学者郭和卿、余道泉、黄明信、木雅·公布、东噶·洛桑陈列、才旦夏荣等参与编写近八千函藏文文献的工作卡片、读者卡片10万余片,均为汉藏双语书写。1983年3月,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荣主持整理萨迦时期的写本及重要文献两千余函,其中1116种罕见文献影印并请回藏区。参加《北京地区藏文古籍总目》的编写,完成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版本、叶面、提要等信息的编写工作,涉及文献达近4千余函。

3.1.2 藏文古籍类目分类研究

该目录编排应用现代学科分类法,简单明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受到国内外藏学界高度评价。此套书的出版启动了国内藏文古籍整理的热潮,先后出版发行了若干种书目与资料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这些书籍中大量应用了中国民族图书馆文集类目录中的相关章节及译文。另外,《藏族大辞典》《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东噶辞典》等大型工具书有专门的词条解说。

3.1.3 刊印藏文古籍及目录研究成果

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文专家先后整理出版了大藏经《金汁本〈丹珠尔〉缩微影印本细目》《萨迦世系史》《历代藏族学者小传》《郭·循努拜传》等。《萨迦世系史》专门记述原西藏某一家族的历史,政教业绩,反映了当时西藏各方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是研究该家族地方势力形成和兴衰过程的重要史料,其中收录的诏书和书函尤为重要,在《萨迦世系谱续编》《萨迦谱》《萨迦世系史续编》等专著和论文中有应用和转载。

《历代藏族学者小传》是一部从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期间151位藏传佛教的高僧,按生平年代进行编排,依次介绍了其生平事迹与成就。主要依据馆藏藏文典籍、各家传记,尤其是自传和秘传,通过精密的考证,对研究藏族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循努拜传》的原件是手抄本,是一部难得可见的孤本,该书详细记载了郭·循努拜一生的经历,特别是他在编写著名的藏族编年史《青史》等著作情况。同时影印开发了《红史》《巴协》《八思巴传》《松赞干布传》等一套珍贵古籍,其中多半为手抄本,共有50余部。

在整理藏文古籍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图书馆将馆藏藏文典籍中的文集类子目分成三巨册,并陆续出版。该目录正文按作者姓名字顺排列,每一文集详列子目,著录每一子目的藏文书名、汉译书名、版本类型、叶数、次序编号及索取号等。这样既保持了文集原有卷帙和篇目次序,又参照其他版本,进行校勘补缺,还为文集作者写了生平简介,提供给国内外有关藏族文化历史科研和工作单位及广大读者使用。

3.2 藏文古籍的开发与利用

3.2.1 缩微拍照藏文《大藏经》及其他学术研究著作

颇罗鼐版《丹珠尔》是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极高的稀世珍本,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颇罗鼐版《丹珠尔》存放于中国民族图书馆,加以保护,防止受损。1986-1988年间,中国民族图书馆缩微影印了颇罗鼐版《丹珠尔》,辑成100册,附有赤松德赞与各大译师的著作目录。同时,用当时最先进的缩微胶片制作技术和全套电子文献供读者阅读。1987年至1994年间,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文献,中国民族图书馆投入19万元,与新华社缩微部合作,采用缩微照相方式拍摄70万个藏文古籍画面。2001年6月,又投入28万余元,与北京四琪科贸中心合作将33万个画幅转换成电子数据。同时,拷贝缩微胶片550卷。

3.2.2 查阅利用藏文古籍文献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著中引用和转载相关内容达数百种。西藏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藏文古籍文献中心等多家藏文古籍收藏单位甚至将该书当作本馆馆藏文献目录书使用。颇罗鼐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和附有赤松德赞与各大译师的著作目录缩微影印本,以及藏族历史典籍,如《红史》《巴协》《松赞干布传》等50余部,提供给国内外有关藏族文化历史科研工作单位及广大读者使用。70万个藏文文集古籍拍摄画面和33万个画幅转换成电子数据以及拷贝缩微胶片550卷,用当时最先进的缩微胶片制作技术和全套电子文献供读者阅读。

3.3 开展民族文献数字化及数据库项目研究

3.3.1 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国民族图书馆开始研究开发民族古籍信息化保护技术。2005年,中国民族图书馆成功申请科技部重点项目《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批准号2005DIB6J174],并于2008年8月结项。该项目分析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分布、收藏和保护情况,并提出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方案。对藏文、蒙文、维文古籍文献采用图像扫描、数码照相等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加工,并采用SGML、XML等标记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搭建数据库,建立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保护技术网络平台。目前50余种珍贵藏文古籍通过扫描图像与编目信息建立了数据库,并随着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推广市场。

3.3.2 馆藏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库建设

2007年,中国民族图书馆申请了教育部《馆藏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库建设》[批准号MZ115-76]项目,初步制定了民族文献机读目录建立工作的实施计划,藏文文献目录数据库已初具规模。

3.3.3 藏文古籍元数据著录标准化研究

2008年6月15日,中国民族图书馆申请了《藏文古籍元数据著录标准化研究》[批准号D8BTQ016]项目,该项目将较为深入研究藏文古籍元数据信息,统一相关著录要求,制定图书馆日常藏文古籍著录格式,解决物理实体的古籍和数字化古籍的著录和描述问题。此举对藏文古籍元数据的标准化著录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大藏经藏文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宜宾市博物院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工作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藏文人名识别研究
《乾隆大藏经》疑难字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