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同度研究

2012-03-01 03:57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常州市产业结构协同

汪 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调整和更新专业,加强课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对常州市产业结构以及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协同度模型的方式从定量的视角客观的判断二者的匹配程度,对常州市高职院校服务地区经济建设的作用大小做出评价,期冀能为常州市更好的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常州市高职院校更好地搞好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常州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发展现状

1.1 常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常州市经历了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据统计,2008年常州市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1 ∶58.9 ∶38.0,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3%、0.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目前,常州市已经进入了以二三产业作为主要支撑,并逐渐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过渡的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2008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这“五大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进入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政策措施和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常州市政府进一步提出将这五大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投入促调整,以创新促发展。

1.2 常州市高职专业发展现状

1)常州市高职专业招生结构规模与分布。经对常州市五所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统计发现,常州市2009年高职院校合计招生17896人,共涉及制造、电子信息、财经、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大类等共11大类,103个具体专业。常州市高职学生的专业主要集中于制造、电子信息和财经三大类,该三大类专业的学生达总招生人数的65.86%。就具体的专业而言,在所有103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排名前十位的依次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管理。

2)常州市高职的专业设置重复率。经统计发现,在2009年的招生计划中,常州市五所高职院校所开设的103个专业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专业重复率。所谓专业设置重复率,即开设同一专业的院校在院校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达100%;“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专业设置重复率达80%;“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设置重复率达60%。

3)常州市高职专业分布的总体特征。总体而言,目前常州市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普遍认识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重要性。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能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在专业设置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为区域市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应用型的人才。尽管如此,常州市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部分专业设置时没有重视对社会需求状况的调研,也没有重视行业的建议和进行科学的专业论证,专业设置脱离市场,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尤其有些院校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增办一些‘热门’专业”,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的调整或更换专业,随意性很大。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 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模型的构建

协同学认为,发展是系统或系统要素本身的一种演进过程,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协同度即衡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程度。

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系统间协调程度可用二者之间的相对离差程度离差越大说明协调度越低,反之离差越小则协调度越高。据此,系统间协调度的计算可采用式(1)。

式中:fi——高职专业状态指标 i;fj——产业结构状态衡量指标j的评价指数。

高职专业状态指标i的确定应能充分体现出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专业人数比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对产业市场人才供给结构。通过专业人数比的高低可以很好的反应出高职为某一产业市场提供所需人才的比例,进而为判断该专业的人数结构是否与产业需求相匹配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该指标作为高职专业状态指标。

产业结构状态衡量指标j本研究采用了当前产业结构研究中常用的两项指标:产业的产值比和产业的从业人口比。

将式(1)分解后可得

虽然用协调度可表示不同系统间的协同程度,但直接将该模型用于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的评价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种协调度不能完全反映两大系统交互作用后的实际产出水平。若两个子系统的得分都低但其协调度却有可能是很高的,这就可能导致二者都低反而协同度高于了两者一高一低的协同度,进而造成前者的效率高于后者的假象。由此可见,单纯用协调度判别两者的协调状态有可能产生误导。协调度作为衡量高职专业与地区产业结构间相互作用强弱程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二者协同程度的大小除了体现于协调度的高低,更与能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采用了将协调度与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的协调发展度(D)作为评价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同度指标。

式中:Ci-j为高职专业i与区域产业结构j之间的协调度指数;Ft为 t年该产业地区生产总值(GDP),Ft-1为 t-1 年该产业地区生产总值;Di-j——高职专业 i与区域产业结构 j之间协调发展度。

根据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度利用方差法构建系统总体的协调发展度指数(D):

式中,Di-j为高职专业i与区域产业结构j之间的协同度,p为参与几何平均的耦合度的个数。指数D从总体上反映了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匹配、相互促进作用的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协调程度,对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协调度等级把协调发展的范围划分为若干连续区间,每一区间代表1个协调等级,每个等级代表一类协调发展状态,形成连续的阶梯。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协调协调的类型及划分标准:

科学地评价系统是否协调,不能仅以“是”或“不是”做出结论,因为系统的协调状态总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协调度的值D∈[0,1],当D=1时,协调发展度最大,表明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达到了完全的共振协同状态,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当D=0时,协调发展度极小,系统之间处于完全不协调状态,整体系统将向无序发展。应当说,两种极值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协调发展度的数值一般都处于(0,1)区间。

表1 协调发展度的判别标准及划分类型

3 常州市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度评价

1)分指标的协同度计算。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前述所构建的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协同度模型,可依次计算出常州市高职专业与三次产业的协同度:三次产业的产值与高职专业的协同度(D1-3)依次为:0,0.99和0.93;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与高职专业的协同度(D2-3)依次为:0,0.98 和0.95。

2)整体协同度的计算。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利用式(5)可依次计算出三次产业与高职专业的整体协同度(D):0,0.98 和 0.94。

3)评价结论的输出。常州市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度见表2。

表2 常州市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度

根据高职专业与各次产业的整体协同度的计算结果,利用表2.1可得出如下判断:高职专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协同度为极度衰退类,二者之间处于完全不协调状态,常州市的高职院校均未开设相关与第一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与第一产业存在严重不匹配;高职专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度为优质协同发展类,相互间不仅交互匹配良好,同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很好的共振协同状态,促进了常州市这两大产业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趋势紧密结合。根据高职专业与各次产业的整体协同度的评价结果来看,常州市高职的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第二、三产业)较为吻合,但尚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针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本文就常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建议如下:

①紧贴市场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从当前的产业结构需求与高职专业人才供给水平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常州市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和生物技术及制药这五大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环保节能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要继续加大。常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围绕常州五大产业,突出需求导向,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各院校应紧贴市场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

②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常州市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凝聚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实施重点突破,重点建设一批本院的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还应同时建立形成围绕该特色专业的“专业群”,多角度、全面的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③利用区域产业优势,强化高职专业师资建设。常州市的高职院校地处企业非常资源的地区,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利用到企业专职教师一线挂职锻炼、教师进修等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使其能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到企业引进一些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担当学校的客座讲师、教授,组建一支动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让其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中来,把行业、企业的最新信息和技术传达到学校,努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④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高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常州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与众多企业处于同一属地的天然地域优势,紧紧围绕企业对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设“订单教学班”、“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室”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目标。

[1] 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吴开俊,袁文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优化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6):1-4.

[4] 恽东玉.常州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 王伟成.常州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N].常州日报,2008-1-10.

猜你喜欢
常州市产业结构协同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