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制瓷技术和文化艺术

2012-03-11 14:16叶国珍叶佳星徐舜
中国陶瓷工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匣钵制瓷坯体

叶国珍 叶佳星 徐舜

(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浙江萧山311203;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浙江杭州311203;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院,浙江萧山311201)

0 前言

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里,我国先民的陶瓷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南海一号”沉船在2007年12月22日被打捞出水,从这艘沉船上人们发现大量宋窑瓷器,这些沉船中的宋窑瓷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瓷质极佳,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宋代瓷器文化极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中国宋代瓷器文化的顶峰是南宋官窑文化。

回眸八百年前,南宋官窑文化记载了中国杭州南宋古都文化的一段神奇史话。杭州南宋官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艺术之美将南宋时期皇家官窑的文化精髓奉献给世间。其宋代宫廷的制瓷秘方和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使作品具备“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四大文化特色,成为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自己建设的官家瓷窑,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制瓷技匠,专门生产宫廷用瓷,采用最优质的制瓷原料,生产不计成本,制作工序一丝不苟,采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制瓷方法,工艺技术极其精益求精,好的作品供宫廷使用,差的作品一律消毁,不得流入民间,在南宋时就有片瓷值千金之说。

南宋官窑产品造型设计按朝廷的仿古要求进行设计,特别注重仿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器型设计。商周时期青铜器庄重古朴的器型文化在南宋朝廷里成为最重要的礼器设计风范,南宋官窑庄重古朴的礼器造型正是南宋朝廷需求的礼器风范,南宋官窑礼器文化内涵是一种朝廷礼器文化的外在体现,也发映出南宋朝廷儒学疑古的思想文化。

南宋官窑制瓷技匠虽然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来分析研究各种陶瓷原料的化学成份和定量组成来选择原料和确定各种陶瓷原料的处理工艺,没有获得各种陶瓷原料物理性能在成型和烧成工艺中产生的各种数据来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和处理,无法通过了解各种陶瓷原料的高温化学发应和产生的岩相结构来确定各种陶瓷原料的颗粒级配,也不可能应用计算机来摸拟胎釉料配方组成的配方三维计算方法,但他们具有应用各种陶瓷原料工艺性能和控制陶瓷原料处理的优秀技术,具有高超的成型工艺技巧和方法,具有控制氧化及还原相结合工艺来烧制青瓷的烧窑方法,这些都是我国陶瓷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宋官窑制瓷技匠烧制出粉青釉、冰裂纹、紫口铁足、薄胎厚釉四大特色的南宋官窑青瓷,其制瓷技术和工艺水准至今仍对现代陶瓷工业生产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1 南宋官窑文化背景

南宋官窑是中国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一,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

南宋官窑的文化背景记述了南宋朝廷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奉行严格纲常伦理,提倡弘扬礼学、实施古礼古制的治政文化之路历史。由于南宋官窑为南宋朝廷专制的宫廷瓷窑,其制瓷秘方和技术在当时属国家机密,包括产品在内任何物质和资料都不得外泄,所以世间对南宋官窑的机密知道的很少。我们现在只能从流传在世的南宋官窑作品看到南宋官窑的文化艺术,从南宋官窑的遗址寻找南宋官窑优秀的烧制技艺和文化内涵。

但对南宋官窑文化背景和内涵记述最早从南宋时就已有一些文献记载,以后的朝代又有不少文人墨客对南宋官窑文化形成与艺术特色进行表述。据史料考证,南宋末文人叶寘的《坦斋笔衡》和顾文荐的《负暄杂录》是最早的关于南宋官窑文化与艺术特色和烧制技艺的历史文献记述。叶寘和顾文荐二人关于南宋官窑文化内涵的记述很雷同,现摘录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关于南宋官窑的文化背景记述如下:“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旧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记述了南宋官窑文化的形成、南宋官窑归属管理制度、南宋官窑具体名称、南宋官窑文化与烧制工艺特色,表达了南宋官窑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等文化内涵。

从南宋末文人顾文荐对南宋官窑的文化背景描述分析,北宋时,宋朝廷已建有官窑烧造瓷器。公元一一二七年,宋朝廷开始南迁并建都临安(即今杭州),为延续宋朝文化和南宋宫廷用瓷需要,召天下最优秀制瓷高手,在南宋朝廷首府附近的杭州凤凰山一带建设官家瓷窑,命修内司负责监制宫廷用瓷,名内窑。后来南宋朝廷在南郊一带的乌龟山又建了一座官窑,即郊坛下窑,内窑和郊坛下窑都是烧制南宋宫廷用瓷,统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由宫廷自己建造和管理,表明南宋官窑一建立就是代表一种宫廷文化。

南宋朝廷建了二座瓷窑专烧宫廷用瓷,体现南宋朝廷对官窑瓷器的需求和偏爱。金兵入侵,宋朝皇帝南迁建都临安(即今杭州),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的南宋朝廷,出于朝廷政治和宫廷生活上的需要,并不从民间的瓷窑烧制宫廷御瓷,而是把民间的制瓷高手集中到杭州归修内司管理,专烧宫廷用瓷,表明在当时国力并不强盛的条件下,朝廷只能把宫廷权贵向日常用品进行延伸。南宋官窑的建立,是当时朝廷极为重视宫廷文化的一种表现。

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暄杂录》说南宋官窑烧造青瓷。青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烧制青瓷,从商周的原始瓷到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以及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我国先民一直烧制青瓷,青瓷文化一直是我国古瓷文化主流。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寅在《贡余秘色茶盏》中说:“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从我国先人在古诗中对青瓷的评论可以看出,我国古瓷尚青,先人对青瓷文化的崇拜、评价是相当高的,青瓷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自行建设的官家瓷窑,是专为提供宫廷用瓷而建设的窑场。南宋官窑体现的是一种青色文化,青瓷文化对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南宋朝廷并不从民间的瓷窑烧制宫廷御瓷,而是把民间的制瓷高手集中到杭州归修内司管理,专烧宫廷用瓷,制瓷高手云集南宋官窑烧造青瓷,使南宋官窑的文化艺术与制瓷工艺达到了宋代制瓷技术的顶峰。南宋官窑文化与民窑的实用文化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文化,形成了南宋官窑独特的非遗产文化背景。

2 南宋官窑文化内涵

南宋官窑专门烧制青瓷,烧造的青瓷不进入市场流通,仅为宫廷专用,所以在南宋时就成了无价之宝。南宋官窑的制瓷工艺精致,制瓷材料要求相当严格,制瓷过程不计生产成本,产品十分注重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这与民窑瓷器的生产方式有很大不同。南宋官窑瓷器庄重而高贵,大气而高雅,端庄稳重的气质透露出一种宫廷御瓷高贵的身份。产品紫口而厚釉,釉色内蕴而光润,胎色紫光而不黑,釉面冰裂而蕴纹,制作工序一丝不苟。南宋官窑瓷器只供宫廷皇室使用,产品不得流入民间,平民百姓很难看到其真容。南宋官窑与民间的婺州窑、磁州窑、德化窑等民窑的陶瓷艺术最大区别在于:南宋官窑展示的是宫廷艺术,而民窑展示的是普通百姓生活的艺术。南宋官窑表达的是宫廷文化,而民窑表达的是平民文化。南宋官窑表达的宫廷文化严谨而气派,而民窑表达的平民文化通俗又简单。南宋官窑工艺表达的技术极为细腻,艺术技巧性很强,民窑工艺表达的技术较为熟练,但艺术技巧性要差很多。所以,民窑陶瓷贴近百姓生活,而南宋官窑瓷是皇家宫廷陶瓷的文化体现。

通过对南宋官窑作坊遗址详细考察和分析,南宋官窑作坊采用全手工制瓷工艺制烧青瓷,不计工本,制瓷工艺精细:选料、制泥、制坯、利坯、挖坯、雕坯、毛坯、粘坯、修坯、补水、晾坯、制本釉、制灰釉、施釉、修釉、补釉、晒釉、制钵、利钵、修钵、晒钵、烧钵、制支钉、制垫饼、素烧、本烧等等工序,每道工序紧密配合,前后工序合理,分工明确,形成南宋官窑最优秀也是最精彩的非物质文化内涵。

2.1 原料加工方法与技巧

南宋官窑瓷匠掌握了如何对原料进行风化有利于原料的破碎和提高原料分散度、可塑性的工艺要求。熟练应用原料风化工艺以提高原料成瓷性能是南宋官窑瓷匠原料处理工艺的一大特色。南宋官窑采用紫金土和瓷石为主要成瓷材料。紫金土和瓷石都属于塑性原料,经风化处理加工后的紫金土和瓷石原料,具有很强的原料可塑性和原料稳定性,不但适合在辘轳车上拉坯成型,也适合捏塑成型。南宋官窑的紫金土和瓷石原料粉碎工艺主要以用石碓舂制加工方式来进行粉碎。用石碓舂制紫金土和瓷石加工泥粉,产生不同粗细颗粒的泥粉,通过细筛进行筛选,筛下来的粉料进行淘洗,没有筛下的粗颗粒紫金土和瓷石还要通过碓舂以达到细粉要求。南宋官窑采用石碓舂制加工法对紫金土和瓷石进行原料加工,使紫金土和瓷石颗粒充分细分化,有利在坯料配方中引入较粗颗粒的瘠性原料进行配方,提高原料的密度性,使坯体成型后具有较强的硬度。石碓舂制加工法制泥可以获得优质的瓷泥。石碓舂制加工法制泥容易控制泥料的颗粒度、分散度、可塑性、含水率等泥料工艺要求。石碓舂制加工法处理陶瓷原料是南宋官窑瓷匠粉碎陶瓷原料的一大工艺特色。紫金土原料中含有许多铁化合物,包括硫化铁化合物。硫化铁在高温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发应,排出二氧化硫,造成产品坯泡、釉泡等缺陷。南宋官窑瓷匠采用石碓舂制加工法来处理紫金土和瓷石原料,同时通过淘洗法,不但淘汰了部分硫化铁化合物,也淘汰了部分有机物,减少了干燥收缩率,使半成品干燥变形率降低;淘汰了部分硫化铁,钙、镁等化合物,提高了坯体的耐火度,扩大了产品的烧结温度范围,有利产品的高温烧成,同时减少了坯泡、釉泡等缺陷的情况发生。

瓷料粉碎后,大小粗细颗粒不一样,必需进行淘洗,留下细粉成为制泥粉料,粗粉需进一步进行粉碎。泥粉淘洗时,取一个用来淘洗泥粉的大木桶,将清水盛入木桶,木桶上方架一三角支架,支架上挂一大细筛筐,细筛筐浸入木桶的水中,仅露出筐沿上部。然后将粉碎后的瓷料粉倒入筐内,用木棒搅动筐内的瓷粉土,让筐内的细泥粉渐渐通过筐孔流入水中。待细泥粉完全流入水里后,取出筛筐,将筐内的粗颗粒泥料倒出晒干,晒干后的粗颗粒泥料重新进行粉碎淘洗,如此反复多次,一直把瓷料粉细为止。流入大木桶的细泥料,先进行沉淀,再倒去木桶内的清水,把沉淀在木桶内的细泥料用木勺取出放入储泥的大木桶内,待储泥木桶内的泥料装满后,盖上木桶盖,对泥料进行沉腐。沉腐的泥料需每3天翻动一次,把桶底的泥料翻到上面来,把桶中间部位的泥料翻到外部,使桶内的泥料充分均匀地进行沉腐。泥料通过l~3个月的沉腐,使泥料中的气泡和应力逐步消除,同时也可使泥料中所含的水分逐步分布均匀。此外,通过陈腐,还可促使泥中残存的有机物逐步腐烂,使泥料的可塑性相应提高。沉腐后的泥料提高了泥料的可塑性和稳定性,有利坯体半成品的成型制作。泥料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陈腐后,把泥料从木桶中取出进行踩泥。踩泥时先用木铲将泥料沿顺时针方向排列,泥料厚度为10厘米左右,每铺一层泥料,就需用光脚跟沿泥料面打圈向泥料中心方向进行踩泥。每踩完一层后,对泥坨圈的边圈用木铲面进行拍打,然后再在其上面用木铲再铺一层泥料,一直铺盖泥料达30~50公分厚度后,第一次踩泥工作结束,这时进行翻泥。翻泥是把已踩好的泥坨圈往逆时针方向重新翻踩,把踩好的泥坨圈从上到下进行翻泥,一边翻一边踩,直到泥坨全部翻完。踩泥与翻泥相互重复三次后,这时把泥坨圈翻成泥坨柱,在泥坨柱外表包一层粗料布,每隔三天往粗料布上喷水,保持泥坨柱的水分,对泥坨柱进行沉腐2个月,泥料的沉腐工作就完成了。

南宋官窑瓷匠通过掌握不同的泥料处理有不同的工艺要求,不同的成型方法要求不同的泥料性能两者之间的工艺关联性,制造出性能最佳的各种泥料。南宋官窑瓷匠根据不同制瓷方式,采用不同性能的泥料。如在辘轳车上拉坯成型,采用潮性可塑泥;如捏塑成型,采用半潮性可塑泥;如模印雕刻成型,采用半湿性可塑泥。

2.2 坯体制作方法与技巧

南宋官窑半成品制作工艺以拉坯法、刮坯法、捏塑法、泥条粘贴法、模合法、拼接法、模制挖掏法、泥条盘筑法最为优秀,拉坯法、捏塑法、泥条粘贴法、模制挖掏法、泥条盘筑法的半成品制作工艺,有单独进行成型,也有根据器型要求几个工艺穿插结合进行成型,南宋官窑通过多种工艺制作出器型简练庄重古朴,胎壁很薄的瓷器。这些优秀的制瓷工艺在今天已经成功地被传承、被复制、被应用,成为我国传统手工制瓷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传世的南宋官窑作品可以看出南宋官窑半成品制作成型工艺的过程。一些器型简练的半成品制作,其成型工艺可以在固定的陶模框中实心手压印制成坯,其方法是先做好器型外壳,外壳做好后凉坯,再做器型内部,器型内部一般采用挖掏法制做,这是南宋官窑模制挖掏法半成品制作工艺。对制做较复杂的器型,模制挖掏法还需和泥条粘贴法结合进行制做,这种制作工艺先用泥条或泥片在陶框模内粘贴和塑型,当贴塑泥条使器型内壁达到一定的厚度和高度要求时,制成粗坯,随后连陶框模和泥外壳合在一起进行凉坯,使坯体达到一定的硬性,去掉陶框模,将坯体进行粘贴合并成型,再次进行凉坯,使粗坯体达到一定的硬度后,就可以掏修内坯和外坯,最后形成完整的半成品。

南宋官窑采用的泥条盘筑法主要用来成型大的扁式器型的作品。其制作工艺先将泥料揉成泥团,再根据器型大小用手将泥团压成泥条,通过手捏、拍打将各泥条互相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的外型。泥条盘筑法用于制作大件的椭圆形的造型最为合适。大件的椭圆形的造型作品不能用拉坯方法成形,拉坯方法成形一般只适合做圆器。泥条盘筑法成型的作品,内外表比较粗糙,所以还要结合刮坯法和捏塑法来进行下一步工艺。对做好的泥条盘筑法成型半作品,先用捏塑法来根据坯体各部位厚度需求进行手捏,达到成型厚度要求后,再用刮坯法进行内外刮坯,直到坯体表面光洁和厚度完全符合半成品质量要求。

南宋官窑的造型中,方形及多边形器型一般用拼接法的制作工艺来进行。圆形的器物造型制作,无论大小高低一般采用拉坯法成形。拉坯成型法主要用来成型圆器,各种碗、盆、盘、碟、洗、钵、圆器瓶等等,基本上采用拉坯成型法来成器。拉坯成型是在手动辘轳车上进行。辘轳车上成型制坯是南宋官窑瓷匠制瓷的重要方法。辘轳车上成型制坯,第一步先做潮坯,什么叫潮坯?在辘轳车上已成型初样的头坯叫潮坯。放在辘轳车上用来成型的泥团,要保持一定的潮性,使泥团与辘轳盘平面紧密相联以便拉坯成型。泥团要有潮性但不能太湿,太湿的泥团虽然易于成型为头坯,但这种头坯只能做的很厚,因为做薄了头坯站不住容易变形走样。头坯太厚不利于做二坯。做二坯是在头坯半潮的条件下对头坯进行修坯,太厚的头坯外潮内湿,坯体内外水份不均匀,不利于做二坯。

辘轳车上成型制坯第二步,做二坯。头坯做好后,从辘轳车上把头坯取下来放在阴凉处凉坯,凉坯时不能对着风口凉,以避免头坯凉风走样。头坯成型时坯体厚薄会有不均匀的现象发生,不均匀的现象会使坯体走形,这时要把坯。什么叫把坯?对凉坯过程中走样的头坯用手进行校正叫把坯。把坯一般在辘轳车上进行,把凉坯过程中走样的头坯居中平放在辘轳车上,慢速转动辘轳车观察头坯走样的位置,做好要校正位置的记号,再取下头坯进行校正,反复数次直到校正好为止。校正好的头坯重新放回辘轳车上,用潮泥固定好底部,就可以对头坯进行利坯,这叫做二坯。做二坯时上部可以利的薄些,下部要利的比上部厚些,使坯体既要站得住,又要坚实,以便搬动。

辘轳车上成型制坯第三步,做粘坯。做好二坯就可以连着做粘坯。辘轳车上成型制坯一般都分段制坯,分段利坯,分段粘坯。粘好坯后就可以修制器足。拉坯成型法成型的器物足部,一般有两种修制方法,一种是拉好坯的底部较厚,可以直接在辘轳车上修出该底部器足,各种小型的碗、盆、盘、碟、洗、钵等器物的足部一般都采用这种成型方法;另一种拉坯成型法成型的器物足部的修制,是采用泥条盘筑法来完成器型的足部,那就是器物偏大型的足部,一般都采用泥条盘筑法来完成该器物足部。其制作工艺先将泥料揉成泥团,再根据器型足部大小要求用手将泥团压成粗泥绳,然后将粗泥绳与器物底部粘接,再通过过手捏、拍打将泥绳做成坯体足部的外型,最后对足部进行修制,达到该足部的厚度和高度要求。

2.3 施釉工艺与技巧

南宋官窑的施釉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半成品制作工艺。南宋官窑的釉料经配方后加入适量水进行球磨加工后形成液状釉浆,由带水的粉末状颗粒粉料组成。要使其附着在坯体表面,就需要调成,釉浆利用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在坯体的内外表面上。南宋官窑釉料采用部分草木灰作为釉料的组成部分,使南宋官窑釉料的颗粒级配保持着相对的比例,掺和在釉料中的草木灰先经过陈腐工艺处理,利用草木灰料和粉料之间相互吸附力,保持釉料的悬浮性。南宋官窑的施釉工艺也可以称为上釉工艺,是指在南宋官窑半成品的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南宋官窑的施釉工艺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喷釉、轮釉等。按坯体器型的不同形状、采用相应的施釉工艺和方法。南宋官窑的施釉过程中,为了保持釉浆的流动性、悬浮性、稳定性,在施釉过程中必须用釉勺不断搅动釉料使其保持悬浮性,在施釉过程中由于坯体不断地吸附水分,使釉浆变稠,所以要不断地添加水份,使釉料保持悬浮性。

浸釉是南宋官窑最常用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工艺简练易于操作,生产较方便,只要控制釉浆浓度和每次施釉的釉层厚度就可以,适合量大的作品制作。浸釉时将坯体浸入釉浆中,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后就可以取出。釉层厚度控制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南宋官窑瓷器多用此法施坯体的外釉。荡釉工艺是指坯体上完外釉后,对坯体进行上里釉的工艺,所以荡釉工艺也叫施内釉。施内釉是把釉浆灌入坯体内部,然后将坯体上下左右震荡转动施釉,使釉浆挂满坯体内部,再倾倒出多余的釉浆,随后把坯体继续回转过来,使坯体器口不留残留的釉料,然后除去多余的釉料。南宋官窑浸釉工艺一般要浸三道釉,每一道釉层的厚度都不一样。第一道釉的釉层最薄,使坯和釉充分粘连,所以第一道釉料的浓度最稀,第二道和第三道釉的釉层厚度一样厚,但比第一道釉层要厚。南宋官窑浸釉工艺对于大多数器物都比较适用,但需要有较高的坯体强度,而且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施釉技巧。南宋官窑浸釉工艺中不足的地方需要用其他的施釉方法来补充。如碗、盘、碟等器物,采用浇釉方法来完成。对碗、盘、碟等器物进行浇釉,先浇器物的外釉。把器物倒置,口沿朝下,把釉浆从器物底部开始向下浇,待外釉稍干后,将器物正置平稳,将釉浆从器物上部开始浇入。有些器型较复杂,浸釉和浇釉的施釉工艺会发生生釉泡现象,需用涂釉的方法来补充。涂釉是用毛刷蘸取釉浆在釉坯表面或内壁的气泡处进行刷涂。还有的由于坯体采用素烧工艺,且釉层较厚,在干燥过程中会发生生釉龟裂现象,可以采用蘸釉水刷涂釉面来消除生釉面裂纹现象。

南宋官窑瓷匠非常熟练掌握利用紫金土作为釉料着色剂的决巧。紫金土内含有大量的铁化合物,这些铁化合物在紫金土被细化的情况下,以极细小的颗粒存在,当被作为釉料着色剂时,这些细小的铁化合物在高温还原条件和熔剂的作用下,烧成后在釉中呈青色。说明南宋官窑瓷匠了解并掌握铁化合物可以用来做着色剂,并充分运用配料时釉中铁含量的多少与烧成时还原焰浓度的深浅来烧制出浅粉青、粉青、深粉青等各种釉色。这是南宋官窑瓷匠配制青色釉和烧制青色釉的一大制瓷技巧。

南宋官窑瓷匠具有能使制品产生厚釉以达到润玉瓷质效果的制瓷技能。他们能熟练掌握采用多次素烧,一次本烧的烧成工艺,以达到薄胎厚釉的工艺水平。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工艺是南宋官窑创造的薄胎厚釉施釉工艺,多次素烧多次施釉工艺也解决了南宋官窑生产中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由于素烧时半成品已经进行氧化分解发应,产生的有害气体已经排除,避免了本烧时因釉面封闭后造成气泡等产品缺陷,有利于提高产品釉面的光泽度。半成品素烧后,坯体内的有害气体和水份被排除,坯体内存在大量的细小空隙,容易吸收釉水,以达到多次施釉的工艺要求。南宋官窑通过多次素烧工艺来提高坯体的强度,以满足厚釉法的工艺要求。多次素烧工艺使半成品已经部分收缩,防止了本烧的一次快速收缩,有利于防止产品高温烧成变型。多次素烧工艺是南宋官窑瓷匠为满足多次施釉等工艺要求的一大绝技。

2.4 烧窑工艺与技巧

南宋官窑的烧窑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制瓷工艺。南宋官窑窑炉采用的是龙窑,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烧窑用的龙窑。位于杭州乌龟山的西部,窑体沿山坡自下而上而建,整体窑体长度约在40米左右,宽度约在1.5米左右。南宋官窑烧瓷的龙窑结构设有火膛、窑身、窑门、投柴孔、通风口、出烟口和烟囱等组成。火膛位于龙窑的底部,窑门是装出窑的通道。南宋官窑的烧窑工艺包括装匣钵、码匣钵、烧头窑、投柴量、看火侯等技术,都很重要,每一道工序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

2.4.1 装匣钵

南宋官窑素烧后的半成品,经补水工艺处理后,就可以施釉。施釉工艺既重要又复杂,要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工艺才能完成。最后一道施釉工艺完成后,经晾干,然后把半成品按不同的器物造型和尺寸要求分别进行装匣钵。装匣钵时,在匣钵底放一层烧过的谷壳灰做灰垫,然后在灰垫上放所烧的器物。放灰垫可使产品器底与匣钵不粘连,也可预防产品高温发生流釉而粘匣钵。

2.4.2 码匣钵

南宋官窑的龙窑体积较大,可以装烧很多半成品,半成品要先装入匣钵后再装窑。装好所有半成品坯的匣钵,先要按不同规格和尺寸分类,再进行匣钵装窑。装窑就是码匣钵,码匣钵是烧窑的关键工艺,匣钵码的不好,装窑就是没装好,窑没装好,再好的烧窑师傅也烧不好窑。码匣钵和烧窑有两个工艺很重要:

(1)匣钵码放要下大上小,每柱匣钵要码的排列合理有序,每柱匣钵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空隙以确保火路畅通,每柱匣钵有一定的间隔使窑内形成合理的火路。一般每柱匣钵之间的距离为二指至二指半宽。同时每柱匣钵的横行排列要错开,利用匣钵柱来阻挡直通火路,在窑内形成倒焰烧窑。

(2)烧窑要根据各个不同的窑位来烧窑。龙窑的投柴孔在龙窑的背部,投柴孔从窑头一端开始编号,依此称火一口,火二口等。龙窑每个部位的烧成效果不一样,从龙窑第一火口到第六火口烧成效果最好,因为窑头一般要烧8小时,升温缓慢,半成品受热时间均匀。龙窑的中心位置烧成效果最好,因为龙窑顶部的温度较高,底部温度低,有时会烧不熟,倒焰的效果也较差,两边底部烧出的器物易发黄,南宋官窑制作精细的器物一般会码在龙窑的中间位。

2.4.3 备松木柴

南宋官窑烧窑需用松木柴做燃料。松木柴在烧窑时易烧成灰分而随烟跑掉。松木柴做燃料既要短小还要晒干,松木柴每有晒干,偏大偏粗,会影响烧窑过程中松木柴化成炭灰,影响窑内通风,窑内的温度不容易烧上去。窑内通风是很重要的,松木柴因为含松香,在烧窑时会产生烟,如果窑内通风不好,会造成烧成的瓷器串烟现象。

2.4.4 烧窑

南宋官窑烧窑需要大量的松木柴做燃料,所以每次烧窑要备足松木柴。烧窑前,要用泥封堵所有窑门和投柴孔,只留窑头投柴孔、送风口和窑尾排烟孔。先烧窑头,一般窑头需要烧8小时左右。龙窑每个室窑的两边都有投柴孔,烧窑时要同时投柴烧,一室烧好再烧下一室,烧后一室时前一室还需不时投少量柴火,一是保温,使窑内温度不至于降的太快;二是要窑内保持还原气氛,以免二次氧化;三是后一室的炭份还需前一室的火焰来烧化。

2.4.5 看火候

看火候一般都是由看窑室内火焰颜色变化来判断。开始烧一室时,火焰是红色的,过一段时间火焰颜色会变黄,过半小时左右火焰颜色开始发青白,当整个窑室火焰颜色变白并开始发绿时,再过几分钟就可以烧下一室。判断是否可以烧下一室,南宋官窑瓷匠常用吐痰星的方法来判断,当火焰变色后,就吐一口唾沫到窑室内的匣钵上,看唾沫在匣钵上气化发出的声音和颜色来判断是否可以烧下一室。烧窑结束后,龙窑内温度要经过三天三夜慢慢冷却后再开窑,产品烧的好坏要等出窑后才见分晓。

3 南宋官窑的艺术内涵

南宋建都临安,皇室袭旧宫遗制,生产宫廷御瓷,在临近杭州南宋皇城的南宋官窑遗址,发掘出不少南宋官窑精美的残器及瓷片标本,这些南宋官窑的残器及瓷片标本反映出南宋宫廷的祭祀用瓷和生活用瓷的概况,也体现了南宋朝廷奢侈生活方式。

南宋官窑瓷器造型端庄凝重、古朴典雅,釉色柔和蕴润、青莹如玉,冰裂纹片自然奇特,产品紫口铁足别具情趣,这些特色正是南宋朝廷所追求的文化艺术。这种追慕静穆幽雅、崇尚冰玉自然风雅之美在南宋成风,直至影响浙江龙泉青瓷民窑的生产和仿效。

南宋官窑青瓷蕴润如玉的釉色展示出宋代宫廷御瓷一种内在文化的艺术美。南宋官窑瓷抛弃唐代陶瓷华丽的外表,特别是排除唐代陶瓷工匠吸取外域陶瓷造型活泼、器型具有异国情调的特色,在成瓷工艺上也与唐代陶瓷工匠的花纹装饰工艺特点完全不同,从南宋官窑瓷上看不到唐代陶瓷绚丽多彩的花纹装饰。各类器物口唇、颈、器型设计中注重的不是器型华丽的外表,而是侧重器型庄重古扑的形态。

南宋官窑器型设计是遵循南宋宫廷儒家思想审美观而创作的,所以南宋官窑器型设计的参照物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对器型的口、肩、腹、足等设计,追求平稳含蓄,简洁流畅,似隐非隐的造型制作工艺,对器型线条设计制作收放有致,器型线条设计与整体造型协调一致,形成完整的造型艺术美感。

南宋官窑瓷器庄重而高贵,大气而高雅,端庄稳重的气质透露出一种宫廷御瓷高贵的身份。产品紫口而厚釉,釉色内蕴而光润,胎色紫光而不黑,釉面冰裂而蕴纹,制作工序一丝不苟。南宋官窑瓷器只供宫廷皇室使用,产品不得流入民间,平民百姓很难看到其真容。

3.1 南宋官窑的艺术价值

据《钱江晚报》报道,2008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一件高20.6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厘米、足径10.4厘米的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图1)以5500万港元起拍,经多位买家竞价后,最终以6000万港元(不含佣金)的价格被拍走,这是南宋官窑瓷近年来拍卖成交的最高价。

图1 为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Fig.1 Lavender grey mallet vase,Southern Song Dynasty

在南宋官窑瓷产品中,南宋官窑纸槌瓶比较常见。南宋官窑纸槌瓶造型上小下大,大小不一。口沿平折,呈圈口状。造型上部斜直圆形状外张,下部弧圆形状内敛,折肩圆滑。圈足,内底有凹槽。该产品艺术造型优美,线条简洁提练,上下组合匀称,古扑雅致,南宋皇室很是青睐,南宋官窑多有制作。南宋官窑纸槌瓶因器形像纸槌而得名,是南宋皇室的主要陈设器之一。

在海内外各个拍卖行的历次拍卖中,南宋官窑瓷完整的器物很少在拍场上看到,因为传世的南宋官窑瓷数量非常少,全世界仅存百余件。现在,一块优质的南宋官窑瓷片也相当难得,价值不菲。早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一件南宋官窑笔洗价达2200万港元,是当时宋代瓷器的拍卖最高价。

3.2 南宋官窑的艺术趋向

由于金兵的入侵,宋朝皇帝南迁建都临安(即今杭州)。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的南宋朝廷,出于宫廷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在杭州建造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南宋官窑作为宫廷专用瓷窑,产品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制瓷工匠为全国最优秀的技匠,工艺精益求精,产品造型设计按宫廷的仿古要求进行设计,特别注重仿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器型设计。追求庄重古朴的设计风范是南宋官窑青瓷艺术的一大特色,代表着南宋宫廷儒学疑古的思想文化趋向。

南宋时,信奉道教的南宋朝廷,非常重视祭祀行仪活动。南宋朝廷的祭祀行仪活动每年都要举行,祭祀行仪活动频繁,每次活动都要依照礼制举行祭祀,每次举行祭祀活动都需求大量的礼器,礼器规格式样要求庄重古扑、高贵典雅大气。

在发掘出的南宋官窑瓷片及流传在世的南宋官窑传世品中,有各式各样的陈设器和生活用瓷等,品种极为丰富。陈设器有鼎式炉、樽式炉、鬲式炉、三足炉、葱管足炉、贯耳瓶、胆瓶、长颈瓶、六棱瓶、八棱瓶、花口瓶、琮式瓶、瓜棱瓶、纸槌瓶、投壶、尊等礼器。这些礼器造型主要参照商周青铜器式样,庄重古扑大气,艺术水平很高,达到宫廷祭祀行仪所用礼器的要求。日常生活用器主要有碗、盘、碟、洗、盒、杯、钵、盆等器皿,造型精致小巧,艺术感很强。

3.3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艺术

南宋官窑生产的祭祀行仪用瓷器重塑型而不重刻饰,所以在南宋官窑生产的礼祭瓷器很少见到刻花装饰,因此在造型及线条上显得特别出色。

南宋官窑陈设瓷的艺术造型是根据南宋皇室的需求而设计的。南宋朝廷南迁并建都临安后,和北宋朝廷一样,南宋朝廷非常重视祭祀行仪礼制。在南宋时,郊坛的祭祀朝廷十分重视,每次祭祀行仪活动采用大量礼器进行郊祭。南宋朝廷在临安建都初时,由于国力不强大,虽然非常重视祭祀行仪,但拿不出大量的铜玉器来作礼器进行郊祭。据《咸淳临安志·郊庙》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当初大量使用的礼器改用瓷器,所以当时礼器很大部分采用瓷器来替代铜玉器来作礼器。而民间瓷窑制作的瓷器民风太甚,不合南宋朝廷祭祀行仪礼器要求,逐命修内司建造官家瓷窑,烧制朝廷祭祀行仪礼器用瓷。

南宋官窑瓷造型代表着中国宋代瓷器造型的艺术颠峰。宋朝廷的复古之风文化深刻地影响南宋官窑瓷匠的陶瓷创作。南宋官窑瓷器造型从大型祭祀行仪礼器到一般的宫廷生活用具,线条结构多从古风,器物造型基本上参照商、周青铜礼器、汉玉器的形制,庄重典雅古扑,形体结构造型线条古风重重,这是南宋官窑造型的一大艺术特色,是体现了南宋宫廷陶瓷造型文化的精髓。

3.4 南宋官窑的瓷质艺术

南宋官窑艺术除了其庄重古扑的造型特色外,更是把釉色、胎色、纹片、制作工艺结合在造型艺术的表现上。

南宋官窑瓷胎外表因高温烧成二次氧化作用,露胎色为紫黑色,历史文献称其为“铁足”,所以南宋官窑瓷有铁足的艺术美称。南宋官窑瓷内胎呈灰色胎或浅灰胎,也南宋官窑瓷有香灰胎的艺术美称。南宋官窑瓷釉质肥嫩,釉厚且色如汉玉之光润,所以南宋官窑瓷又有粉青釉色的艺术美称。南宋官窑瓷器口为薄釉工艺,釉薄处隐隐约约露出胎体,但又有一层薄薄的釉盖在上面,经高温烧成二次氧化作用,隐胎被二次氧化形成紫色,薄釉又使紫色隐胎呈现微光,所以南宋官窑瓷还有紫口的艺术美称。南宋官窑瓷釉面开有种种不同如冰裂纹片,所以南宋官窑瓷独有冰裂纹的艺术美称。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有几千年的传统制瓷工艺,但从原始的碎瓷片到完整的古器物,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制瓷工艺不成熟的地方。但南宋官窑的制瓷工艺、方法和技术是优秀的、成熟的,南宋官窑瓷匠创造并掌握该优秀的制瓷技术,这种制瓷技术的产生与应用离不开南宋朝廷对南宋官窑的垄断和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文化传统对其的需求。南宋官窑的制瓷工艺、方法和技术的产生,使中国宋代陶瓷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并一直影响着我国古陶瓷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

南宋官窑瓷匠高超的半成品制作方法,能以拉坯法、刮坯法、捏塑法、泥条粘贴法、模制挖掏法和各种成型方法结合进行成型,都是瓷匠在总结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制瓷工艺过程中,总结出的南宋官窑制瓷工艺与技术。南宋官窑本身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制瓷工艺技术,并有助于后代制瓷工艺、方法和技术的改善,推进了我国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

南宋官窑半成品的许多制作方法,如手工拉坯与陶模相结合的成型方法,制做出各种精巧造型的器皿并烧制成功,手工制作了许多现代机器都无法做出的好作品。南宋官窑的半成品制作方法是非常成熟的成型方法,其优秀的制瓷方法和工艺技术,具有创造性、可传承性、可操作性的特性,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的快速发展,南宋官窑制瓷方法和工艺技术被传承下来并发展成陶瓷手工制作的产业,这种优秀的制瓷方法具有鲜明的艺术语言表现和外在形式的艺术美感表现,在我国陶瓷成型工艺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产业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今天我们在恢复传承南宋官窑制瓷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南宋官窑制瓷工艺与技术。无论是拉坯法、刮坯法、捏塑法还是泥条粘贴法、模制挖掏法,我们总是在南宋官窑制瓷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把南宋官窑优秀的制作技术和文化艺术代代传下去。

1叶国珍.浙江南宋青瓷所用紫金土的研究.景德镇陶瓷学报,1992,13(3-4):13~18

2叶宏明,曹鹤鸣,叶培华,沈世耕,程朱海,叶国珍,周绍达,胡兆雄.中国瓷器起源的研究.考古学集刊,1997,(11):251~274

3叶宏明,叶国珍,袁敏智.宋代官窑瓷器型风格与特色.中国陶瓷工业,2005,12(5):13~16

4叶国珍,叶佳星,徐舜.古陶瓷研究和复制工作中研究方法的科研手段进展简述.中国陶瓷工业,2008,15(4):31~32

猜你喜欢
匣钵制瓷坯体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