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画的写意精神

2012-03-11 14:16徐华
中国陶瓷工业 2012年2期
关键词:粉彩青花瓷青花

徐华

(1.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2.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陕西甘肃730030)

0 引言

要谈中国陶瓷的写意精神我们必须站在制高点,用望远镜的姿态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追求。中国自从文字产生之日起就与西方字母不同,中国文字中一杯茶、一匹马、一棵树等量词意义丰富,而西方只有一个“an”。中国的象形文字,在形成初期形式和意义就已经融为一体,中国人的这种原始思维成就了艺术的生命高度。那么什么是中国标准呢?写意就是中国标准,它强调的是心物结合,以眼睛舒服为度的中国式审美。中国一切优秀的艺术都是写意的。

中国陶瓷画的写意精神,它符合钟嵘《诗品》卷中所说的:“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的艺术品质。宗白华认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宗白华将明清瓷器划分为“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把宋代白瓷纳入“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从宏观的角度讲是准确的,若是就陶瓷绘画而言,我认为中国陶瓷画的写意精神可以划分为:一、彩陶与青花瓷可称为“出水芙蓉”的质朴美;二、五彩瓷、粉彩瓷、珐琅彩闪耀着“错彩镂金”的华丽美。

清代陈浏曾有“五彩华贵,青花幽靓”,所指五彩过于华丽鲜艳,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清雅、明净。[1]他又说:“瓷器之别致而残缺者,使人可惜;玉器之完全而恶劣者,使人可嫌;世之君子,宁使人可惜,毋使人可嫌。”学者以瓷喻人,来告知人们瓷器是超越一般意义的实用性功用目的,瓷器是观赏物也是把玩物,也具有某种权力地位的象征作用。瓷器同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愿望。绘制鸡和羊,则是表现吉祥;绘制牡丹、芙蓉,寓意富贵;绘制莲花、石榴象征求生;绘制五毒意在消灾辟邪。[2]这种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同样体现了中国陶瓷的写意概念。

1 “出发芙蓉”的朴质精神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不但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司马迁把这种创造概括为“陶于河滨”并“作什器”。从考古发现的彩陶来看,我们的先民当时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彩陶器物的制作与绘制方法。马家窑彩陶色彩鲜艳如新、线条流畅浑厚,半坡彩陶笔势锋利。彩陶《鹳鱼石斧图》线条质朴厚重,具有书写性,这种绘制形式与风格趋于写意倾向,有着“出发芙蓉”般的写意美。

陶瓷画发展到唐代,最有名的则是唐《青花人物塔形罐》,罐身绘制有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微曲,左手扬弯形球杆,左侧有一圆球,作品绘制的是唐代“步打球”图案。整幅作品纯朴大方有大写意的精神(见图1)。

图1 青花人物塔形罐(唐代)Fig.1 Pagoda vase w ith blue and white figures(Tang Dynasty)

青花发展到了元代,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3]元代青花瓷延续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以素净为高雅。到了明清由于市民文化的觉醒,特别是戏曲、小说的出现,这时的青花瓷画不仅有白底蓝花装饰纹样,而且出现了人物山水花鸟题材。明代初期的青花瓷画色泽浓艳,到了中后期,艺人们把以水墨①形式表现的文人风格绘画直接移植到陶瓷绘画上,极大地丰富了青花瓷画的艺术表现手法。青花为釉下彩,用毛笔饱蘸青花料水画在未烧制且吸水性的坯胎上,可以表现出文化画家所追求的水墨淋漓的写意效果。出现了诸如“高士图”、“仙人道士”的人物画,这些画受到了当时文人画的影响,讲究笔墨与绘画意境,不拘泥以形似为目标,寥寥数笔,略加点染,就可将人物与疏朗空灵的背景融为一体,画风潇洒自如,具有较浓厚的文人气息。

图2 青花花鸟纹盖罐(清顺治)Fig.2 Covered jarw ith blue and white birds and flowers(ShunzhiReign of Qing Dynasty)

图3 青花山水图笔筒(清康熙)Fig.3 Brushholderw ith blue and white landscape(KangxiReign of Qing Dynasty)

图4 粉彩百鹿纹双耳尊(清乾)Fig.4 Double-eared vase with 100 deer in fam ille rose(Qianlong Reign of Qing Dynasty)

青花瓷画发展到清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顺治的《青花花鸟纹盖罐》是清代初期代表作。此物通体绘制青花纹饰,颈部绘制有倒垂双体莲花瓣纹,颈肩处为青花双圈线,器身一面绘雉鸡牡丹,长尾雉鸡立于山石之上,一腿抬起,昂首鸣叫,辅以牡丹、山石等;另一面绘制竹雀。画面青花色调蓝温润,层次丰富,宛如一幅水墨画,灵动活泼。意境古朴,是瓷器中难得的珍品(见图2)。清代康熙时期,青花瓷画由于追求丰富的层次和阴阳面,色料已经开始分为五色,达到了中国画中所云的“墨分五色”的青花追求。《青花山水图笔筒》内书青花“文章山斗”闲章款,外壁一面绘制有青花山水图,一面书写北宋文人欧阳修的“秋声赋”(见图3)。此青花瓷画作品,画面构思、意境、造型难得,从文学素养、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的高度,是康熙中期的民谣青花精品。作品《青花山水人物图双耳瓶》器身一面绘制有雪景,一面为草书诗句,均已青花绘写。山水图用料浅淡,且变化丰富,作者竭力刻画隆冬时节冰天雪地中的山野行驴图,白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般意境。作品无论是制作还是绘画、书法均十分精彩,此物为康熙中晚期的青花瓷器写意杰作。由于诗书画印被应用于陶瓷绘画中,陶瓷画的写意精神表现尤为突出。青花陶瓷画“初发芙蓉”的魅力让世人惊叹不已。清陈浏曰“青花也者,系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而不杂以他彩,亦犹画山水者之专用墨笔也”。他道出了青花的绘制过程与墨色纯净的美学追求。[1]青花瓷呈现的闲、淡、高、逸、清、静、意、远,返璞归真、清新自然的品质,乃是“出发芙蓉般”的人性升华。

2 “错彩镂金”的华丽精神

陶瓷画在明清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明代宣德、成化斗彩,嘉靖万历红绿彩,清代康熙五彩、珐琅彩、粉彩、墨彩等在釉上彩绘发展迅速。粉彩色彩柔和粉润,线条遒劲纤细,手法丰富多彩。粉彩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珐琅彩的工艺,后又受到清初院体画风的影响,绘画风格更趋于工整秀丽近似于中国工笔画。由于吸收中国画的章法构图以及其他诸多设色技巧,使其绘制物象更加柔和真实又能传达粉彩画的神似与形似。粉彩瓷的制作,“唐窑”最为知名。《饮流斋说瓷》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乎鬼斧神工。”其瓷器装饰风格富丽堂皇,令人目不暇接。粉彩瓷画装饰有两种:一种是花卉、山水、人物、走兽等,在白地上绘粉彩,诸如寿桃天球瓶、缠枝橄榄瓶、春牛瓶等。这些器物胎体薄厚均匀,轻重适宜,器形规整、釉色清白、色彩鲜艳,看上去华美富贵。②《百鹿尊》器形绘有粉彩百鹿,应用了蓝、绿、黑、赭、褐、黄、白等彩,在器物的腹部绘制有树木、山石、白云,百鹿栖息其间,或张望、或相盼、或戏水、或奔跑、或静卧,动静各异,神态悠然。此尊的绘制者为写意高手,作品明显受到了当时青绿山水画家的影响,画面先勾皴后上色,用笔老辣苍劲,山石起伏跌宕,松树穿插于山石之间,布局疏密得当,整幅画描绘毫发入微,精到至极。并有篆书款“百鹿”,取谐音“百禄”以示吉祥(见图4)。一种则是以色地彩开光的粉彩装饰器物,有红、黄、绿、紫、蓝、金粉等釉地,其色有深浅之分,也有器物在色地上用金彩勾画纹饰轮廓,绘制极为精细。常绘制开光山水或人物、花鸟图案,书写青花款或金彩款。③粉彩瓷绘画工艺分为绘画与填色两部分。在绘制过程中,要根据器形的绘制内容与形式,或工笔或写意或图案装饰画面来抒写着中国陶瓷精神,这就是华艳、丰饶、富贵、流亮、倾国倾城“错彩镂金”的写意精神。

中国陶瓷画,体现了人类生命的节律与写意精神。中国艺术所具有的通天地的意境追求,在陶瓷画中别有洞天。关于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关于中国艺术表现观念,关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艺术认识,都可在陶瓷画中找到某种渊源。中国陶瓷的写意精神,拥有的是道家自然纯朴,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儒家以人伦为中心,工整严谨华贵的艺术品质。陶瓷画“初发芙蓉”的纯朴和“错彩镂金”的华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互补精神,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陶瓷画艺术的发展全过程中,陶瓷艺术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人类前进的足迹,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传。

1陈浏.陈浏谈古瓷.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陈文平.中国古陶瓷鉴赏.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3陈金城.中国陶瓷美学.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粉彩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青花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