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对善德文化的阐释

2012-03-20 10:17梁颂成
武陵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常德庄子精神

梁颂成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德行天下,和谐奋进”,是常德市委市政府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发展机遇所提出的鞭策自身、激励市民,进而构建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的口号。这个口号得到了常德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因而也成为规范市民文明行为的准则,宣传常德特色文化的名片。由此可见,发源于常德德山因上古高人善卷而产生的善德文化,是与中华文明史同步的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已经成为常德市民的精神支柱[1]。

善卷与常德德山的联系,现在所知最早的就是隋代刺史樊子盖出于对善卷精神的仰慕,将西洞庭湖尾闾进入沅水之处的枉人山改称“善德山(简称德山)”。此后,常德人自觉以善卷为榜样,将“善”和“德”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外来人一进入沅水,望见德山,也就自然想起善卷的高风亮节,从而表达由衷的仰慕之情。事实上,“善卷”已经成为常德地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一个形象化标志、一块为世人认可的金字招牌。

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既然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善卷的较为详细的记载是出自《庄子》,以致人们谈论善卷,首先想到的就是《庄子》。同时,又鉴于善卷作为“隐士”形象的社会非主流身份,同时加上《庄子》的作者庄周给一般人的“消极”印象,于是就有必要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讨论。否则,一个由“消极避世”的人所树立的不与主流意识合作的“消极”典型,对蒸蒸日上的现代社会,对蓬勃向上的现实人生,究竟有什么借鉴价值,将会让人质疑。

庄周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庄子的哲学,直接关注生命、关注人生。他在继承老子有关“道”的观点的基础上,推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即立足于解决人生困境,一方面要求鄙弃人间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以达到全身远祸逍遥自适的境界;另一方面则要求齐同生死,从而超越生死,达到真正的自由。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是死亡的不可逃避却束缚着人的自由。因而,庄子对生死的旷达和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建立在“无己”的基础上的。当今思想界一直认为,庄子的生活哲学既有消极因素,也有可取之处。因为现实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样人就需要有一种心理调节机制。庄子的快乐哲学,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社会和自我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其积极意义在于:不是要人们从外在世界去寻求帮助,而是立足于经验事实,从人的内在的理性思考中寻求解脱;不是悲观地依附于某种不可知的自然力量,而是要豁达地融于自然,从自然中得到解脱。这种思想,让暂时处于逆境的人能够立足现实,而不是追求虚无的精神安慰。因此,庄子的人生哲学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与儒家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此外,庄子追求没有外物约束的精神自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了很强的消融能力,能够适应多样性和凝聚性要求,从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庄子描绘的“至人”形象,实际上是人们在为外物所压抑的环境下追求游离于现实而达到精神自我愉悦的一个榜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的是承认个人价值,强调个人意识和个人自立精神。而庄子追求不为外物束缚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快乐,及其精神自由的思想,对今天只关心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导致精神文明缺失的现实,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庄子》一书有两篇提到了“善卷”:一是《让王》,一是《盗跖》。这里不仅记载了善卷其人其事,同时还记载了明确表达他思想的言论。善卷的事迹和言论主要见于《庄子·让王》。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刘士林教授认为,《让王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问题,那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重要,还是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享受外在的荣华富贵重要?并最终给出了“双臂重于天下”的回答和选择。他对《让王篇》中的15 个故事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这些故事主旨都是“让王”,而根据对“让王者”与“让王”本身的态度又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让王者”,天性很高,立场与态度十分鲜明,当别人以“王”相让时,他们连想都不用想,一下就拒绝了。第二组“让王者”,他们很可能不是不想当“王”,而是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看到了“当王的坏处”,经过权衡利弊,最终作出“不当王”的选择。第三组在行事上有点像老子的功成身退,就是需要为王出力的时候,还是“为王前驱”,一旦王事做完,自己与王的关系也就随之结束,最终是“从来处来,向去处去”,而不被王周围的富贵场面冲昏头脑。善卷自然是属于“天性很高,立场与态度也十分鲜明”的第一组。在分析第一组人物之后,刘士林教授总结:这一组人物,在“不当王”这一点上立场坚定,态度分明,丝毫不肯含糊,是庄子的心声所在,所以才被排在“让王”阵营的最前排,具有很好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如果说《庄子》“内篇”主要是以抽象方式讲述“什么是自由”的概念,那么《让王》则是以最尖锐的方式指出了现实世界中不自由的根源。这正是庄子心目中的高人们对“王”唯恐躲避不及,甚至于以死相抗争的原因[2]。

庄周为何要推崇善卷一类的高人?庄子对于做官的态度究竟怎样?庄子推崇善卷等高士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本人就是多次辞位,视高官之位为“腐鼠”的高士。《庄子·秋水》中有两则记载,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则是《庄子钓于濮水》: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去请他出山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威王愿意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您,劳累您了!”庄子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里,珍藏在庙堂之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两位大夫说:“那当然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啦。”庄子说:“既然知道,你们怎么还不走呢!我就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啦。”庄子的话,运用比喻说理,先不入正题,而将对方引进自己的观点中,然后指出对方思想和行动的不一致,让对方最终哑口无言。

还有一则是《鸱得腐鼠》:庄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国(魏国)做了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就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怕是想取代您呢。”于是惠子恐慌起来,派人在城里搜寻,结果闹腾了三天三夜,最终还是庄子自己出来了,他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喝。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得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鹓恰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起头看到鹓,发出了‘吓’的一声怒吼。如今你也是想用你那梁国宰相这只腐烂的老鼠来‘吓’我吧?”

惠子在魏国做了宰相,老友庄子去看望他,他却听信流言,害怕名气很大的庄子来取代自己,居然做出“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这种绝情的事来。因此,唐代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感叹这件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可怜的鹞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却不知人家对你那宰相之位根本不屑一顾呢!

庄子“独善其身”的精神,有何现实启迪价值呢?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的逍遥和自在。这种境界,岂是贪名逐利之徒所能体会的?因而,美国科学家卡普拉在《非凡的智慧》中承认:“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庄子所推崇的善卷的“让王”行为,也就是善卷那种“独善其身”的举动,对于今天倡导积极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兼济天下”的人们来说,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这里有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清:即“独善其身”这个说法,本来是指注重自身修养,保持高尚节操,是古人特别推崇的一种修身品格。孟子《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善卷不慕“王”位,自食其力,坚持操守,他的“独善其身”,应该属于这一类。后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独善其身”又有了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之事的含义。这两方面的含义,一褒一贬,反差很大,应该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善卷的这种“独善其身”,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讲,应是“兼济天下”的起点。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些人就是缺乏这种“独善其身”的自律能力。正是缺乏庄子那种“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怀,于是便形成了腐败场上“五十岁之后六十岁之前”扎堆“栽跟头”的奇怪现象。这些人都有让人羡慕的辉煌的过去。这说明,人本身都有两面性,领导干部也莫不如此。我们要学习,要自律,要“独善其身”。2007 年1 月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要突出重点,要下大气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连独善其身的打算都没有,那就等于是捅穿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也就是撤毁了走向腐败的第一道心理防线。一念之差,心思都到歪门邪道上去了,还谈什么“兼济天下”。

善卷的这种“独善其身”,对于今天的普通公民来讲,应是“兼济天下”的基础。一般群众,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也就是对“天下”之事做出了贡献。常言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倘若你能“独善其身”,能够尽到个人对社会的职责,那不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吗?2009 年10 月,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国家统计局组织所属调查队对全国114 个城市的公共文明指数进行测评,常德市被评为全国地级城市第二名,之后市民们谈起这件事就感到自豪,其实这就正是每一个市民自觉自律、共同努力的结果。试想如果大家都能“独善其身”,履行好作为一个市民的应尽职责,还愁一个共同的生活环境维护不好吗?反过来讲,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尽到一个公民的职责,或者每一个家庭、团体,不能做到安定团结,那又怎么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呢?从这个意义来讲,在当今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中,大力宣扬善卷的“独善其身”,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是高级动物,思想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这并不奇怪。只是这种种欲望,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今天看来,这个“理”,至少应当有三条:一是伦理,即道德;二是法理,即法律;三是纪律,即制度。凡在道德、法律、纪律允许范围内的欲望,是“理想”,可以而且应当去追求,去实现,反之就是“胡思乱想”“非分之想”,就要抑制和排除,否则就会泛滥成灾,甚至触犯法律。在道德、法律和制度面前,首先具有“独善其身”的情操,应该是我们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社会所必具的个人品德。官员如此,普通公民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庄子推崇善卷等高士,就是要宣扬那种“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怀,这对处于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人们,尤其具有启迪意义。同时由于上古时代善卷先生的垂青,常德德山成为善德文化之源,善德精神成为常德地方文化之根。“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口号,深植于善德文化的土壤,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会了创业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以及诚信互助的和合精神[3],从而整合为一种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其依据可靠,内涵丰富,并且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是常德城市文化精神的最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常德庄子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美丽常德
拿出精神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