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德地方文化基因特征及当代传承的思考

2012-03-20 10:17杨亚妮
武陵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常德基因文化

杨亚妮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 常德 415000)

文化基因是“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1]。具体而言,文化基因是生活在某一地域的群体所拥有的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它决定地方人群的精神价值取向和以群体无意识存在的集体人格,并最终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常德地方文化基因呈现出的特征以及其在当代应该如何传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常德地方文化溯源

地方的所有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而,要探讨地方文化基因特征及其当代传承,必须首先追溯当地文化最初的起源。常德地处湘西北,古称武陵,素有“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是湘西北经济文化中心,沿着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寻根溯源,我们发现常德地方文化基因有三大来源,即傩文化、城头山文化以及善卷文化。

(一)傩文化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最初是单纯的宗教祭拜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宗教祭拜与精神娱乐相结合的文化形式。关于傩的产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记载“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林河在《中国巫傩史》中,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史实证明傩文化的产生及发展与原始农耕的产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古时的荆楚地区则是傩文化发源地,它实质上是我们的祖先由原始采集时期进入原始农耕时期所产生的一种信仰,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一种意识形态。常德在古代属于荆楚文化的核心地区,《中国巫傩史》中所引用的考证器物及资料,绝大部分是常德境内考古发现的文物,比如澧县彭头山遗址、临澧县出土的彩绘凤鸟漆案等。目前,常德境内的桃源以及桃源周边的湘西地区,都还有原始傩戏表演,这充分说明了常德地方文化与傩文化的关系,体现了常德地方文化的起源具备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

(二)城头山文化

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城头山遗址位于常德境内的澧县,遗址区内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城头山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证明城头山文化对长江流域文明的形成以及世界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城头山遗址先后两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 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10 年被制作成“中国最早的城市”大型模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城头山遗址不仅对史前聚落的发展、筑造城镇历史和技术、世界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极大价值,而且还证明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代文明的发展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相比毫不逊色[3]。可见,城头山文化是常德地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表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相对先进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三)善卷文化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自注中曾写到“常德德山山有德”,这里所谓的“德”即源自常德境内沅水流域德山(古称枉山)一直流传的一段历史传说。关于这则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时的《慎子·逸文》,《庄子》、《孟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秦汉魏晋古籍和唐宋明清地方志书也多有记载。内容是舜帝当年南巡行至枉山(今德山)附近,见人皆有礼善谈,无蛮横之态,问方知是善卷(传说中的高人)以德教化之果,于是舜拜见隐居于此的善卷,要将天下相让,善卷拒绝道:“余立于宇宙之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4]对于这则传说,《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即许由、善卷不是不能(凭自己的才干)安抚天下,使海内得到安宁,使百姓得到恩德,而是他们羞于因外物来扰乱自己和谐的本性,所以辞让天下而不受。善卷的这种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以德待人、追求和平安宁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常德地方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 常德地方文化基因特征

(一)和合性

常德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具有追求和谐安宁、团结互助的典型特征。首先,和合性的基因特征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澧县城头山考古证明该地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而原始农业生产必然受季节和环境制约:人们在播种插秧、耕耘收获时必须与季节保持步调一致,才不会耽误农时,保证丰收;在修塘筑坝、抵御自然灾害时,必须相互帮助,才能保证安全;同时,成片的规模化稻田耕作所带来的相对较为丰足的粮食,又为人们追求和平、安宁的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承载常德文化发展的人的活动体现了典型的和合特征。善卷传说中“德”的理念造成了常德人在价值观、生活态度上的以德待人、宽容对人的特点,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屈原在《九歌》中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就是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颂扬生活在沅江和澧水流域的常德人具有高贵品德。后人也是根据这些史料,把善卷当时居住的地方取名为德山,常德城也因此而得名。《国语》记载,战国初期,楚国灭蔡国后,大量蔡国人迁居常德,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常德当地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翦伯赞的故乡桃源县枫树乡被称为“维吾尔第二故乡”,生活着2 万多名维吾尔族居民,从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新疆来此与本地人一起休养生息、和平共处,已经过去了600多年,其间他们繁衍了27 代人,充分体现了常德地方文化中的和合性特征。

(二)开放性

一般而言,农耕文化往往和封闭联系在一起,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常德地方文化却具有开放性的基因特征,这主要是与常德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常德地处洞庭之滨,是洞庭湖四大干流中沅江和澧水流经的主要区域,自古就是湘贵云川等地相互交流的重地,承接南北,联系东西。考古学家在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 800 年的精美船舵,还在城头山遗址中发掘出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5 米宽并可以将货物从城门口直接运往澧水河畔的大道,说明距今6 000 多年的常德就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另据20 世纪50 年代安徽出土的竹简《鄂君启金节》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楚王室就有一支庞大的商船队伍往来于沅水之上,远至云贵经营贸易,也说明了该地商贸很发达。历史上屈原、宋玉、李白、杜甫、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阳明等文化名人的到来,大大丰富了常德文化内涵,以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也发出了“武陵儒学之盛,独冠全楚”的感叹。常德丝弦本是江浙一带的曲艺形式,由商人传入常德后与方言融合,发展成为优美的常德丝弦,在洞庭湖区广为传唱,这也源于常德文化中对外来事物接纳和包容的开放性基因特征。

(三)创新性

常德文化中创新的基因特质是在和合性、开放性基础上的创新。从常德文化的起源来看,城头山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定居点,被当今考古界称为天下第一城。城内有古老的灌溉设施、房屋构造、交通布局、防御设施等,反映出的惊人的创造力。同时,在城头山附近的彭头山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X”、“△”、“日”、“月”等多种类似当今文字的符号。城头山城池的建设和文字符号的出现,反映了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常德的祖先在共同居住、共同抵御灾害、共同交流的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创作《九歌》:“昔沅湘之间,屈原放逐……初见傩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祀鄙陋,固而作九歌之曲。”《旧唐书》记载了刘禹锡民歌体新诗的创作过程:“禹锡于朗州十年……蛮俗好巫(傩),必歌俚词,禹锡乃依骚人所作,为新辞。”说明屈原的楚辞、刘禹锡的新诗都受到常德地方文化的影响。

三 传承常德文化基因,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以和谐的理念引领常德经济社会发展

1.弘扬和谐奋进的精神。管子说,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仪。曾经富庶的农业文明使常德历来重视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但是这种农耕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和合特征在各尽所能方面强调不够,比如善卷有治国之才,却宁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不担大任,有着明显的小国寡民、安于现状的不足,缺少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因此我们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和合基因时,必须建立一种制度,培育和倡导人们竞争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社会活力,使常德这块水土既保持深厚的和合基因,又充满着现代文明所要求的积极进取、和谐奋进的精神要素。

2.弘扬至诚至信的品格。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契约经济,因此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之上。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包括常德在内的10 多个城市同时开始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尝试,这是对诚信基础的一个考验,就在半年之内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均宣布失败的同时,常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实证明,传统的和合基因使常德地方文化具有广泛、深厚的诚信基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常德弘扬这种品格,不断增强诚信的基础,树立起诚信的政府形象、企业形象、个人形象,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使诚信成为最大的无形资产,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3.弘扬崇尚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然要遵从自然规律并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来看,处于现代高度发达条件下的人,同样渴望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个心与物遇、情与景通、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常德近些年来,之所以能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就在于在追求天人合一、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理念的引导下建成了适宜人居的环境。常德未来的经济社会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同样需要继续弘扬这种理念。

(二)以开放的视野定位常德经济社会发展

1.以开放的思维谋划区域发展。从当前常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已经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从本省的视角来看,必须主动接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辐射,融入我省经济增长的核心极。其次,从全国的视角来看,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更要注重产业对接中的技术对接,提升本市企业的竞争力。再次,从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来看,必须瞄准国际市场,依托常德的农业优势和旅游资源,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符合未来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将优美的山水风光资源与张家界对接,形成旅游产业优势。

2.以开放的观念定位城市形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既反映也影响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常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建设文化名城不仅仅要涵盖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脉搏;既要有浓郁的沅澧文化特色,又要散发现代化的时代气息。因此,常德必须根据传统文化对地方的影响、得天独厚的天下粮仓优势以及天人合一的良好生态来充分拓展常德的特色文化,培育常德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的文明气息,真正把常德塑造成为洞庭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常德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社会管理创新。创新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它本质上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和实践,需要怀疑和批判的意识,需要良好的氛围。从常德发展的进程来看,创新的基因特质在当代依然活力十足,比如常德诗墙,就是将历代名家诗书画刻于用于城区防洪的沅江防洪大堤上,既保障了其防洪功能,又因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形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和旅游观光景点。但是,也要客观认识常德地方文化基因中的和合基础上的创新存在着不足。要克服这些不足,首先就需要政府在社会管理上创新,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为企业、个人的创新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通过制度杠杆协调好创新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各个层面的主体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现代企业竞争是技术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和技术的竞争力都是依靠企业自主创新逐渐形成的。比如常德芙蓉王的卷烟,长期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成为卷烟行业的国际品牌。而常德很多企业,由于缺少加工技术,没有自主品牌,虽然产量在全国位居首位,但只能生产薄利的初级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从人才培养着手,集中优势做强项,淘汰一些已经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牌。三是群众自觉创业。创新需要群众的自觉实践。常德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投资和现有国有企业的支撑,本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民创业活跃程度不高。因此要努力营造激励和推动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多方激活全民创业的热情,引导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群众利用一切合法手段自主创业,在创业中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积累财富,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常德基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Frog whisperer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谁远谁近?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