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2-03-22 06:09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312030孙俊鹏
地理教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图表思维信息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312030) 孙俊鹏

地理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312030) 孙俊鹏

一、问题提出的地理背景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考四大能力要求之一

地理考试大纲中将“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作为高考地理考生的必备能力,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把“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放在四大能力之首,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以图表为载体的地理高考试题的命制成为共性,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而各类图表中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而对于这些地理信息的发现、判断、提取等综合思维过程的考查成为一个亮点。对图表考查形式不断创新,可以从中考查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

2.教学现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我校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表明:

(1)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约占18%的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低,主要表现在对文字材料、题干与题支之间、图表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的信息不能有效获取,或遗漏、或忽视,因此就更谈不上解读与转化。

(2)地理基础较好的,大约占40%的中上学生对地理信息获取以后的解读能力差,不能根据问题设置的思路有效转化,表象化的信息无法转化成本质化的问题,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二、问题解决的尝试与实践

1.授之以渔,帮助指导学生地理信息获取解读的方法与操作规范。结合试题的类型,无论是综合题还是选择题,地理有效信息的获取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可以总结成如下流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演练。

上述流程图中,其中A为获取信息的过程,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图表和题干及行文设问内容,了解图例和有关注记,把图表中相关的信息揭示出来,这种信息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B为整理信息的过程,结合题目的设问内容和储备的地理基本规律或原理,排除干扰的信息,获得真正与题目设问直接有关的有效信息,并通过获得的有效信息,进一步挖掘这些信息内容的内在联系;C为转化信息的过程,把上述获得的有效的显性和隐性的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用地理的语言描述,转化为文字答案(C过程主要是针对综合题的解答)。下面以2010年全国文综卷Ⅰ6~8题为例,如何结合图文阐述解读信息的过程(如图所示)。

2.构建“图表-信息-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去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地理教学,接班以后虽然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尝试,但是从学生的测试成绩来看总是不尽理想。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卷的跟踪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领悟现在的地理学科的命题遵循“地理基本规律(或原理)+地理图像基本信息+区域的差异性”三者有机融合的思路,但往往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解题正确率的下降。为此笔者对于地理的基本规律或原理的复习教学尝试构建“图表-信息-问题”课堂复习模式,即把地理的基本规律或原理渗透在图表之中,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图表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归纳出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通过三个月的教学课堂改革尝试,改变了“规律讲解+范例应用+习题巩固+测试反馈”原有的程式复习方法,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提升了复习的效率,期末的学业测试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与平衡班学生测试成绩相比差距明显缩小。下面以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教学片断为例。

3.多途径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的过程,是对一个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1)关注社会现象,探究现象之本质,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现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就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如果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融入社会,贴近生活,带着头脑思考社会现象,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会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对地理事物、地理信息感知的灵敏度,从而避免狭隘的课本知识,避免学生的思维僵化和思维定势。笔者结合平时的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询问针对通过图表信息获取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得不到正确答案的学生的原因,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图上的信息我不知道有什么用?”基于这种“睁眼瞎”的木讷现象,笔者以为只有增加地理教学的开放度和生活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采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案例,如讲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例举了“绍兴市某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图”(如图所示) 让学生捕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该生态工业园区是如何实施循环、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和废弃物的减量化,从而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感知能力。

绍兴市某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图

(2)选取典型案例加以模拟教学训练,强化意识。基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选取收集典型高考真题或者模拟试题作为案例进行专题的剖解、模拟训练,强化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的意识和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收到较好的成效。如下例:

【典型例题】

下图是40°N附近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A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正处于枯水期

B.此时正处于汛期

C.北岸泥沙淤积较多

D.径流比较稳定【剖析过程】

根据题干40°N附近和地图,A河的位置可以获得的显性信息是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内,根据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可以获得的显性的信息是A河的流向从东向西,根据最热月等温线海陆处不同弯曲方向可以获得的显性的信息是该地的季节是夏季,再根据题目1的设问,其中A、B、D三个选项的显性信息是河流的汛期和径流量的稳定程度,可以获得的隐性的信息是与河流的补给有关,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中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冬季,枯水期出现在夏季,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综合相关的有效信息,选项A正确。同理可以排除选项C是错误的,根据题支C河流泥沙的淤积,可以获得的隐性的信息是跟地转偏向力有关,自东向西流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河流北岸水流量大,是侵蚀岸,泥沙的淤积量少。

通过类似这样典型的案例模拟分析,给学生以深刻的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

(3)教学反哺,让学生根据图表材料设置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既然学生对设置的问题通过图表信息的解读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存在综合思维能力上的欠缺,笔者突发奇想,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采用“根据图表材料信息让学生来设置问题”的教学手段的尝试,成效又会如何?下面以黄岩岛为例,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请同学们画出黄岩岛及周边海域的等高线(等深线)示意图。

材料一: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潟湖。黄岩岛以东有幽深的马尼拉海沟,海沟最深处水深5377米,是南中国海水最深的地区之一,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材料二: 黄岩岛潟湖示意图:

这样尝试一段时间以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不仅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师生的互动加强了,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暴露了学生对某些知识掌握的缺陷与不足,为教师的教学复习查漏补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教后之感悟

1.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非单纯是“应试教学”。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的确有利于学生应试水平的提高,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求,这点笔者认为无可厚非。同时,对学生综合思维发展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譬如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表象信息的剖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带着脑子生活,这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这种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把地理的基本规律或原理呈现在具体的图表案例之中,避免空洞的说教,也是诠释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但是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改进的持续性、学生对教师方法的适应性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上的连续性令人质疑,因此需要从高一开始尝试实践,形成教学方法系统化,并且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才是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图表思维信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订阅信息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