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开渔节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12-03-28 03:14励东升朱小敏
海洋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象山渔民现代化

励东升,朱小敏

(中共象山县委党校,浙江 象山 315700)

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开渔节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励东升,朱小敏

(中共象山县委党校,浙江 象山 315700)

象山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如何在传承传统渔文化优秀因子的基础上发展出充满现代性精髓的新型渔文化,实现传统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象山在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以渔文化为根的中国开渔节,通过对渔文化的理念、内涵、价值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将渔文化因子开发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而为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渔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国开渔节

渔文化是象山传统的地域特色文化。随着象山港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和“两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象山正面临着发展“桥海经济”的难得历史机遇和承载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艰巨历史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面对传统、反思传统、发掘传统、转化传统、批判性地超越传统,在承继传统渔文化优秀因子基础上创建充满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新型渔文化,从而为象山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是亟待发掘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基于对传统渔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国开渔节平台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发掘好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有效保证。

1 象山渔文化简介

象山拥有656个岛礁和925 km海岸线,海域面积就占到了县域面积的82.7%。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海洋渔业经济一直是象山的特色经济。

象山渔文化,就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海洋文化。早在6 700多年前,塔山人就开创了象山灿烂的渔文化的先河;而在象山商周文化层,还出土了青铜钓钩。

象山渔文化广义上由诸多文化丛及其文化因子构成(如表1所示)。

2 中国开渔节是传统渔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平台

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焕发活力,就必须敢于创新,找到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符合现代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承载形式,找到一个符合当代国情的“新瓶”来装中国传统文化这瓶“旧酒”。民俗旅游节庆开发是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重要途径[1],它能够通过文化开发和产业开发的相结合,既可以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又可弘扬地区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文化主体要实现现代化,经济上的获利可以使文化承载主体也开始对自己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也可唤起文化承载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

海洋民俗节庆是指沿海地区依托沿海社区特有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加以整合包装,能够产生具有沿海地区标志性的独特现象和吸引力,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举办的涉海文化活动[2]。中国开渔节作为海洋民俗节庆之一,它因“渔”而生。这里的“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作为一种产业的渔业,第二层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渔文化。因此中国开渔节产生背景有两个:

首先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为此,象山渔民首先发起了“禁渔倡议”,得到积极响应。1995年东海渔区正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1998年,时值联合国大会命名的首个“国际海洋年”,象山政府和人民共同创办了中国开渔节。因此“休渔期”的实施是举办开渔节的最初动因,这也使得“保护海洋”始终是历届开渔节的主题之一。其次,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及要面对大海的诸多不确定性,一直以来,象山渔民杨帆出海或丰收归来,都要举办祭祀、送别(如开洋、谢洋)等仪式,以祈求平安丰收,庆祝凯旋归来,而开渔节正是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因此中国开渔节的根是延续千百年来的渔文化[3],中国开渔节演绎的正是象山传统渔文化内涵。

所以,开渔节表现的是以传统内涵来阐析时代主题,通过文化和产业的相互作用,为传承和发展渔文化,实现好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良好平台。

表1 象山渔文化的构成Tab.1 Composition of Fishery Culture in the Xiangshan County

3 理念、内涵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渔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换,就是从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出发,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包含的“现代审美价值”和“民主性的精华”,通过全新的创意生成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包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现代化的转换,促使价值内涵和审美偏好的再发现,从而在历史的时空转换中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4]。文化的现代化,一方面当然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寻求传统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超越和突破传统,而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加以重新整合、批判、创造,是实现这种文化超越的可行途径,同时这里所说的“解构”,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体系”,亦即核心、框架和根本价值指向的批判和变革[5]。因此,一方面,做好对传统渔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弘扬工作,是实现好渔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础路径;另一方面,这种传统渔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应包涵理念、内涵和价值取向等三方面内容。

3.1 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

首先,对于核心价值的传承。“人海和谐”体现了中国开渔节和传统渔文化共享的价值。一切的文化都具有内生性,正是基于象山固有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以及象山人民共同的忧思经验、荣辱记忆,才形成了象山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质:一方面,三面环海、两港相拥的象山,海域面积就占到了全县总面积的82.7%,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方式孕育出了象山渔文化的开放性特质;另一方面,象山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因此也是农耕文明的理想发源地,从本质上来说,由于土地的不可流动性,以及农业生产受自然、社会条件影响较大,农耕文明讲究是通过规范社会秩序准则的内化来实现人与人的宽和处世、人与社会的和而执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所以,象山渔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海和谐”思想:如在生产习俗方面,渔民出海捕鱼都遵循自然规律,渔民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汛,其中夏汛是立夏至夏至时节,这段时期海域风和日丽、鱼饵丰富,各类鱼虾都迅速生长、繁殖,因此是一年中最旺的捕捞季节,其中农历每月十二至十八,二十七至初三为“大水”,是鱼旺的潮期,“大水”期主要捕捞洋山黄鱼,捕捞从立夏前后开始,谓之“头水”,前后6、7天,在“二水”(俗称四月半水)期间,黄鱼旺发,所谓“头水黄鱼进洋,二水黄鱼满仓,三水黄鱼落洋”;同时,出海打鱼及打鱼归来,渔民们都不会忘记生养他们的大海,要举行“开洋”、“谢洋”仪式,还举行谢洋祭妈祖典礼,船主上香献爵,众伙计跪拜,虔诚还愿,感激保佑。这些体现“人海和谐”理念的生产习俗历经时间考验,传承至今,并通过以中国开渔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平台得以发扬广大,走向前台,为世人所知:“混沌初开,大海漫漫。外际于天,内包乎地。天风浩荡,洪波涌起。吞吐日月,含孕星汉。蕴无量之宝藏,涵不尽之资源。利舟楫而通五洲,奉鳞甲以济兆民。赖海恩泽,富民兴邦。炎黄子孙,蕃衍昌盛。泱泱中华,景曜东方,幸甚至哉”,开渔节上祭海典礼的祭海文,正是一则人与大海和谐相处的宣言。

其次,对于传统内涵的传承。祭海、开船仪式和妈祖巡安演绎了中国开渔节和传统渔文化共同的内涵[3]。由于过去生产工具的落后和渔民认识的局限,海上作业危险性较大,所谓的“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一只脚棺材里,一只脚棺材外”。出海渔民往往生死难料,祈求神灵庇佑成为他们唯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于是就有了开洋、谢洋、祭海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开洋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是渔船归来,渔民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象山石浦东门岛的渔民将传说中海上护佑女神——妈祖的生日(也是黄鱼汛开始时期),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作为开洋(开船) 的日子,黄鱼汛结束后又举行“谢洋”赛会。开洋和谢洋节具有祭祀对象多元性(有天后妈祖娘娘、城隍老爷、龙王、鱼师大帝、王将军菩萨等)和活动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包含各庙各渔船的祭祀活动,以及鱼灯队、马灯队、抬阁、百兽灯队、戏剧表演队等民间文艺队的表演) 等特点[3]。这些基本内容和特点,在开渔节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如开渔节祭海典礼上的颂祭文、奏祭乐、献祭果等,以及举行的抬阁、踩街、挂灯、舞龙灯、跑马灯等活动;开船仪式上妻儿家人都去渔港码头相送作别,渔民们燃鞭炮、喝酒壮行等传统。从这一角度看,开渔节是地地道道的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渔俗文化庆典。

最后,对于参与主体的传承。渔民成为了中国开渔节和传统渔文化共通的主角。中国开渔节的“根”是延续千百年的渔文化,而渔民则是渔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广大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和享受文化成果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创造文化,是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内在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也是传统文化能够在民间长久传承基础上紧紧抓住适应性变迁机遇,其中的有益因子进行重新聚合的必要条件。中国开渔节在活动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渔民节日的因素,在活动内容和环节安排上也充分考虑了渔民和群众的参与性。如第十五届中国开渔节期间,举行由各街道、镇乡选拔的乡土节目构成的群众文艺汇演,《渔家号子》、《出海的日子》、《陈老大的心事》、《欢乐渔港》戏曲表演等节目,源于生活、来自基层,内容极富时代感和本土特色。据粗略统计,历届开渔节直接和间接参与的群众多达30余万人,其中90%都是本地渔民,开渔节将数以万计的农渔民集中到了石浦皇城沙滩、松兰山海滨,并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参与其中的活动,从而享受文化乐趣。

3.2 对传统渔文化的发展

首先,对于传统理念的发展。主要是作为开渔节主题的“善待海洋”、“保护渔业资源”对于传统渔文化理念的发展。“象邑业耕钓,土物力所任”,基于自身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的独特性,象山渔文化兼具有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特色。由于“业耕”受自然条件影响相对较大,农耕文明孕育出了丰富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种“和谐”思想被古代先民奉为一种神圣的精神,贯穿于自已安身立命的生活理念之中,形成了对自然界生灵的一种“遂性”观念,即让生灵万物各按其本性自由自在地去生存、发展。如:《周易·乾卦·彖辞》强调,天道施仁,人类对待万物要像天地那样无私,使万物各按其自己的规律,生长发育,各受得其利;也要坤道那样,“厚德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使万物都各自亨通发育。这些生态和谐思想是中国先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这仅仅是一种朴素生态观,甚至搀和了一定的迷信因素。中国开渔节在突出“人海和谐”主旨的同时,也扬弃了传统和谐理念,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保护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的主题,并贯穿于历届活动之中:第三届中国开渔节期间,21位石浦渔民发起以“提倡海洋环保,宣扬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渔民蓝色保护者志愿行动”,这是中国首个保护海洋生态的非政府组织;此后历届开渔节都举办“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仪式”、“寻找净海行动”、“渔家女致信向全世界发出倡议”、“环太平洋海洋环保志愿者行动万人誓师大会”等生态保护活动;第十届开渔节象山县委、县政府与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中国开渔节2007感动海洋环保人物评选”活动;第十四届开渔节还在活动中引进“青年护海行动之中华凤头燕鸥保护活动启动仪式”。

其次,对传统内涵的发展。主要是作为开渔节主体活动项目的祭海、开船仪式和妈祖巡安对于传统渔文化内涵的发展。发展的理念和主题必然催生发展的内涵。象山渔民传统的祭海仪式主要包含了颂祭文、奏祭乐、献祭果、敬祭酒等内容,主要是祈求一帆风顺、平安凯旋,而开渔节的祭海活动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放海生仪式,从而很好地体现了感恩大海、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开船仪式上,渔民(船老大)要上香拜菩萨,然后请菩萨下船,渔民需要沐浴更衣,手捧佛袋,敲十三下锣,将被祷告过的佛袋钉在船舱内,以求平安;开渔节上的开船仪式则一改船老大点香插烛、忏拜菩萨的迷信陋习,而由县长为渔民致祝福词,各级领导举杯为渔民壮行。妈祖巡按则在充分展现渔区传统人海和谐文化气息的同时,也进行了扬弃,突出了“两岸一家亲”的新的主题:第十届开渔节期间,台湾富冈新村海神庙如意娘娘佛像应邀前来参加“妈祖祈福巡游”活动;十一届开渔节上,富冈新村海神庙如意娘娘真身首次经海上回归故里,恰逢中秋节,两岸亲人借如意娘娘回乡省亲实现了团圆。

再次,对传统价值取向的发展。主要是作为节庆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以人为本”对于传统渔文化价值取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本思想,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礼治、向善等精神。但是传统人本思想本质上还是将人当做工具而非目的本身,也就是把“人”作为单向度的统治对象,而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体,更不视“人”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因此在文化发展目的上也缺乏相应的价值性色彩,传统渔文化亦如此,这体现在渔区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中:渔船下水后首先要装网,此时,妇女路过不可跨网,谓不干净;船上吃饭都有固定位置,不能随意乱坐,伙计坐在灶边,专为船老大盛饭。而现代人本观念,则是将“人”视作了目的本身,不仅坚持“人”的实践主体地位,并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体现在文化发展目的上,也就是坚持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今的中国开渔节,在保留传统祭祀环节基础上,又增加了娱人的版块,组织民间文艺队外出巡游表演,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在充分展现和宣传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是开渔节对于推动渔文化保护、研究、创作、交流、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3]。关于推动渔文化保护,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十四年来,在开渔节的推动下,象山通过制定并实施《象山县民间艺术资源保护规划》、《石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保护规划》,对以石浦为中心的全县渔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立项;对石浦渔港古镇进行保护性抢修,使石浦升格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目前,象山已是“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根据《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对于渔文化,象山将通过名录体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文化空间确立、试点项目先行、重点项目关注等工作的开展,来进一步做好对其的发掘、保护工作。关于促进渔文化研究,象山率先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并召开全国渔文化研讨会,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志,开设省规划立项课题——“渔文化与学校教育整合”,将渔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同时开展校地合作,成立“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象山研究基地”,对海洋渔文化进行专题调研和开展理论研讨。关于丰富渔文化创作,以开渔节为平台,带动了一批民间渔俗文艺的兴盛: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广场舞蹈《辣螺灯》被列入2003年上海国际艺术界展演节目,爵溪渔鼓队编排的《海达渔鼓》夺得了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蹈表演奖,与此同时,一批极具渔文化特色的竹根雕艺术馆、剪纸艺术馆、渔文化工艺品展销中心等机构也相继成立。关于推进渔文化产业化,也就是将长期积淀形成的海洋渔文化基因开发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满足象山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使之成为象山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首先是发展滨海旅游业,近年来,通过开渔节的有效平台,象山着力突出渔文化旅游品牌优势,陆续投资兴建了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大塘港生态农业休闲区、松兰山海滨度假区和象山港休闲旅游度假区,从南到北形成了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并建成了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花岙石林、北黄金海岸渔家风情休闲区、渔山岛国际海钓基地等一大批以渔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下一步,将进一步拓展海洋渔文化主题旅游,加快建设石浦渔港古城二期、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基地、中国竹根雕产销基地等一批大型、高端和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是发展海鲜餐饮业,象山发掘整理了以“海鲜十八碗”为代表的一批传统菜肴,并将海鲜餐饮和休闲旅游等项目联合起来综合开发,建立“象山水上人家”和石浦港渔家乐等项目,同时通过年年举办的“海鲜美食节”,做大做响海鲜餐饮品牌。

4 结语

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必须认识到: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就没有根基,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就没有动力,传承就会由于缺乏新鲜血液而陷于停滞。文化的现代化绝不是消灭传统,而只能是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6]。这种科学的视角才是实现好文化现代化转换的基本立足点,这也是中国开渔节作为传统渔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化转型平台的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但是,文化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过度实态化,产业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在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这对关系,具体来说: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文化发展目的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依靠力量上,就是要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也是中国开渔节作为传统渔文化资源实现现代化转型平台的有效性的主要内容。

[1]谢新丽,吕群超,谢新暎,等.基于旅游节庆开发的传统敏蜀文化现代化研究——以宁德市上金贝村“三月三”赛歌会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68-72.

[2]苏勇军.浙东海洋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象山渔文化研究会编.渔文化研究(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4] 齐勇锋.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现代化转换的思考 [J].求知,2012(1):17-18.

[5]赵玉华.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理论参考,2007(11):21-23.

[6] 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5(2):100-105.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Fishery Culture—China Fishing Festival'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Fishery Culture

Li Dongsheng,Zhu Xiaomin
(Party School of CPC Xiangshan,Xiangshan 315700)

Fishrty Culture is a traditional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Xiangshan county.Fishery Culture in the Xiangshan county has a long history.How to mak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Fishery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and achieve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Fishery Culture,are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Xiangshan county.By mean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Fishery Culture′s idea,connation,and value,and making the Fishery Culture become a productive force,the China Fishing Festival,with the Fishery Culture as its root,has become a good “platform”for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Fishery Culture.

fishery culture;modern transition;China Fishing Festival

F307.4

A

2095-1647(2012)06-0020-06

(编辑:徐丛春)

2012-09-17

宁波市党校系统2012年度规划课题 “传统渔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开渔节对传统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12XKT24)

励东升,男,硕士,助讲,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渔文化,E-mail:lds013@163.com。

猜你喜欢
象山渔民现代化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象山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