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理论指导下的瘟疫预防研究

2012-03-31 13:03董文军指导王秀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医书神农本草经温病

董文军,指导:王秀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天牝从来,复得其往”出自《素问·刺法论》[1],即《素问遗篇》,“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指出了瘟疫预防的根本大法:养正气和避邪气,其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已成为了人人皆知的预防理念。而对于“天牝从来,复得其往”却较少论及。实际上其在古代瘟疫预防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其含义及在其理论指导下的古代预防方法作一探讨。

1 “天牝从来,复得其往”含义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论治类》[2]的辟疗五疫中谈到“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自空虚而去,故曰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也。”对于“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的含义做了精辟论述。对于“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的原因和方法,他认为“盖以气通于鼻,鼻连于脑中,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谓嚏或张鼻泄之,则邪从鼻出,毒气可令散也。”清代林之翰所著的《温疫萃言》也引述了张景岳的这段注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指出鼻是人体肺与外界天气相通的门户,外界的清气正是通过鼻进入肺进而颐养五脏六腑的。当天地之间瘟疫流行之时,疫气、浊气也同样可以通过鼻进入人体,被传染发病。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统论疫有九传治法》[3]中说“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

这一理论强调在瘟疫预防中的意义是要守住鼻窍这一关,把疫气阻挡在鼻外。对于部分从鼻进入体内的疫气可以通过探鼻取嚏法,将其再通过鼻窍驱逐出去。而古代医家早已创造出了众多的预防方法来预防瘟疫,使这一理论付诸实施。

2 “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指导下的预防方法

2.1 雄黄涂鼻法 雄黄涂鼻法是古代最常用预防方法之一,《伤寒总病论·天行温病论》[4]之辟温疫论载“入温家令不相染,研雄黄并嚏法。水研光明雄黄,以笔浓蘸涂鼻窍中,则疫气不能入,与病人同床,亦不相染。五更初洗面后及临时点之。凡温疫之家,自生臭秽之气,人闻其气,即时以纸筋探鼻中,嚏之为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世医得效方》《普济方》《急救良方》《种杏仙方》《杂病源流犀烛》《验方新编》《珍本医书集成·鼠疫约编》《珍本医书集成·外治寿世方》《温病大成·鼠疫汇编》《温病大成·疫痉家庭自疗集》均载有此方,可见此方法当时流传甚广。

另一个版本的雄黄末涂鼻孔法,见于《古今医统大全·伤寒门下》[5]之伤寒药方,“又法:以雄黄末涂鼻孔中,行动从容位而入。男子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阴门,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寿世保元》《景岳全书》《冯氏锦囊秘录》《珍本医书集成·鼠疫约编》《温病大成·治疫全书》均载有此方。

雄黄涂鼻上法,《证治准绳·四时伤寒不同》[6]之一岁长幼疾状相似为疫载“治时疫不相传染方,用水磨雄黄,涂于鼻上,或以明雄黄一块,重五钱,以绢帛包,系头顶心亦妙。”《三三医书·村居救急方》也载有此方。

雄黄,《神农本草经》[7]谓其“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中国医学大成·医方考》[8]之瘟疫门谓“雄黄气悍,能辟恶邪”,雄黄正是凭借其雄悍的特性在瘟疫预防中独占鳌头。

2.2 油涂鼻法 是指用各种油涂鼻中。如麻油涂鼻中法,《山居便宜方·治伤寒附伤寒论》[9]载“凡入疫疠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古今医鉴》《万氏济世良方》《松峰说疫》《串雅》均载有此方。

香油涂鼻中法,《证治准绳·时伤寒不同》[6]载“一方,或以上好香油,涂鼻中亦可。”《三三医书·村居救急方》也载有此方。

清油抹鼻孔法,《急救良方·伤寒时疫第四》[10]载“若亲戚乡里有患瘟疫,欲去看问,先将清油抹鼻孔,后出外。又将纸捻于鼻内,探取喷嚏三五个,则不传染。”《寿世保元》也载有此方。

麻油,《中国药典》[11]指脂麻种子榨的油,也有的地方指麻子榨的油,《神农本草经》[7]谓麻子“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香油,即芝麻榨的油。脂麻即芝麻,又称胡麻,《神农本草经》谓其“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清油,多指平常用的花生油或者菜籽油等仅加热一次的油,通过加热可增强其温通之性。油的共同特性是清香通窍,可以防止疫气进入人体阻滞气机。此外对鼻黏膜还有一个保护作用。

另有用如意油擦鼻法,《珍本医书集成·鼠疫约编》[12]之验方篇载“凡到病家看病,先用如意油擦鼻,方可入门。或用雄黄末入鼻亦可。出病家门后,要当逆风处,引鼻取嚏,则疫气不能入矣。”《温病大成·鼠疫汇编》同此。

如意油由众多的芳香药和芳香油组成,具有祛风除湿散寒,醒脑的功效,预防作用更强。

2.3 复合用法 复合用法是指用香油调雄黄、苍术末涂鼻的方法,《验方新编·瘟疫》[13]之辟瘟诸方载“又方:凡入病家,用香油调雄黄、苍术末涂鼻,既出,用纸条刺鼻孔取喷嚏,再饮雄黄酒一杯,决无传染。”《珍本医书集成·鼠疫约编》《珍本医书集成·外治寿世方》《温病大成·疫痉家庭自疗集》亦载有此方。

术,《神农本草经》[7]谓其“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这种油与药物组合的用法使预防作用大大增强。

2.4 药物塞鼻法 塞鼻法是指用大蒜、阿魏,或兰叶、苏叶等塞鼻。

《中国医学大成·医方考》[8]之瘟疫门载“辟瘟法,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须日饮雄黄酒一卮,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温病大成·治疫全书》同此。

《温病学全书·温疫萃言》[14]之避忌法载“张三丰方,治天时温疫疠气,用孩儿菊,俗名醒头草,取叶塞鼻中,秽气不染。”“又按:新鲜家苏叶,功用相同,亦可如上法,■塞鼻中”。

蒜,《名医别录》[15]谓其“味辛温,无毒,归脾肾,主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疒卑毒气”。阿魏,《新修本草》[16]谓其“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二物之用,文中解释为气之至臭者,臭胜则诸秽皆不足以加之。

佩兰,《神农本草经》[7]谓其“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名医别录》[14]谓其“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二物之用,文中解释为芳香馥郁,开郁行气,而芳香以除秽恶,行气是能通窍,故能辟除不祥。

大蒜,以秽逐秽;佩兰,以香避秽,真可谓用心之巧妙。

2.5 取嚏法 以上诸法大部分均载有第二步,既出瘟疫之家,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虽进入瘟疫患者家门之前已用药物或油涂鼻以拒疫气,但仍恐疫气浓重而会吸入部分浊气,故通过嚏法就可以把人在瘟疫之家闻到的秽浊疫气经鼻再排出体外,免受传染。

此外,还有专门用药物取嚏以预防瘟疫的记载,如《温病大成·治疫全书》[17]用通关散取嚏防疫。《杂病源流犀烛》和《温病大成·疫痉家庭自疗集》[18]均用通气散(由延胡索、皂角、川芎、藜芦、踯躅花5味药组成)吹鼻中取嚏,日三五次。这样可以使邪从嚏而出以达到免疫目的。

2.6 其他方法 由于口鼻相通,口也可以成为疫气进入的通道,在做好鼻通道的防御后,古代医家也考虑到了配合口通道的防御。如舌抵上腭法,《温病大成·治疫全书》[16]载“凡入疫家诊病,须将雄黄涂鼻,或大蒜塞鼻,以拒病气。再宜舌抵上腭,撑住牙关以堵秽气。如是,则病气尸气无门可入,自不相染”。此外还载有福建香茶饼不时噙口中法,烧酒频频呷之法。《普济方》[19]有嚼蒜法。这3法是为使药物气味保持在口中以拒疫气,与服食法使药力到达周身不同。

总之,在《内经》理论“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的指导下,古代医家创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以预防瘟疫,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料。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3]明·吴有性.温疫论[M].孟澍江,杨进,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3.

[4]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M].王鹏,王振国,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2.

[5]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M].崔仲平,王耀廷,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65.

[6]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2版.倪和宪,施仲安,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2.

[7]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8]曹炳章,裘沛然.中国医学大成·医方考[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9]明·熊宗立.山居便宜方[M].万芳,钟赣生,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

[10]明·张时彻.急救良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2.

[12]清·郑肖岩.鼠疫约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24-525.

[13]清·鲍相趝.验方新编(上册)[M].梅启照,苏礼,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7.

[14]清·林之翰.温疫萃言[M].海陵,李顺保,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502.

[15]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2,312.

[16]唐·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45.

[17]清·熊品.治疫全书[M].王致谱,陆雪秋.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92.

[18]严苍山.疫痉家庭自疗集[M].吴文清,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91.

[19]明·朱棣.普济方(4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576.

猜你喜欢
医书神农本草经温病
神医的秘方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