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成矿学和构造学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2012-03-31 21:09
地质与资源 2012年1期
关键词:杂岩图件矿床

滕 睿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成矿学和构造学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滕 睿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美国地质调查局、蒙古科学院、中国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朝鲜地质矿业学院、日本地质调查局合作建立的“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成矿学和构造学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了东北亚(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部、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地理学、地球动力学、原生矿床、外生砂矿床、成矿带等信息,为该地区区域矿产资源及地质找矿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检索、共享和推广提供便利.

地理信息系统;东北亚;成矿作用;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

自2003年以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地质研究所、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地质调查局、蒙古科学院、中国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朝鲜地质矿业学院、日本地质调查局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编制了“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成矿学和构造学地理信息系统”.

本信息系统包含了东北亚地区(包括俄罗斯远东、中国东北部、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矿产分布、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区域构造、地球动力学等成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为区域普查找矿和远景评价提供可靠依据.该系统由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亚系统组成,其间既具有功能性依存关系,同时也具有系统内部相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应在统一的地质概念基础上完成图件编制.所有地质对象按照设计好的地质分类的主要综合特征输入到系统中.设计要用统一的地理底图,所有图件应当有共同图例.在此种处理情况下,程序中地质对象的标准化及地理信息系统的校正体系之间将不会出现问题.

在系统建立过程中,收集并系统化大量关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和南部、远东、蒙古、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矿产资源、成矿、地壳元素和矿化系统演化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按区域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完成该系统的建设,从而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关于东北亚地区构造地质、成矿特性及其演化的新信息.

1 系统应用原理和概念

1.1 系统的目的任务

建立东北亚地区地质资料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系统.

1.2 系统应用的主要信息资料

地理底图、大地构造图及其属性描述、有用矿产矿床(点)分布图及其属性描述、成矿规律图.

将国际标准编制的东北亚1∶500万大地构造图作为区域地质、构造地质的主要信息来源,同时也可作为区域成矿分析的构造底图.图例包括:克拉通、地体、超覆盖层、缝合带等.

1.3 东北亚大地构造图

该图标明现代地体及超覆盖层和缝合带杂岩的分布情况,以及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及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在北亚克拉通、中朝克拉通、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分布情况.上述造山带的地体及其超覆盖层杂岩和缝合带杂岩,按照现代板块构造模型划分为同一类型.因此,在图上应划分出早前寒武纪基底克拉通的地体,标出造山带主要构造、形成时间、碰撞及增生的时代纪年,以及增生后期和复合再造作用等.

应用现代板块构造学概念、地体分析及超覆盖层、缝合带组合来分析、划分、描述、解译东北亚成矿带的成因.同时应注意该区矿床标型化特点.

1.4 成矿带

分析对应于成矿带形成的地球动力环境及其形成时代,总计12个年代地层单位.按照其对于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的意义划分如下:

太古宙(>2500 Ma);

古元古代(2500~1600 Ma);

中元古代(1600~1000 Ma);

新元古代(1000~540 Ma);

寒武纪—志留纪(540~410 Ma);

泥盆纪—早石炭世(410~320 Ma);

晚石炭世—中三叠世(320~230 Ma);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30~175 Ma);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75~96 Ma);

赛诺曼期—坎佩尼期(96~72 Ma);

马斯特里赫特期—渐新世(72~24 Ma);

中新世—第四纪(24~0 Ma).

2 系统介绍及应用

2.1 系统结构

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rcView 3.2和Microsoft Access 2000.主要由下列信息模块组成:地理学模块、地球动力学模块、原生矿床模块、外生砂矿床模块、成矿带模块.

(1)地理学模块,为各种基本图件,比例尺为1∶500万,转绘自美国出版的数字化图件.

(2)地球动力学模块,包括3个部分.

地层-构造地体:晚前寒武纪及显生宙造山带地体、在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克拉通之上的地体.该区219个地体的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和属性描述,如对比、全称、类型、构造环境、原作者描述及文献摘录、综合地层表.

超覆盖层和缝合带杂岩组合:深成岩和火山深成岩带的岩浆杂岩、弧后盆地建造杂岩、被动大陆边缘建造杂岩、陆相杂岩.有关224个超覆盖层和缝合带杂岩的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和属性描述,如对比、全称、年代、岩石类型、杂岩类型、原作者描述、文献摘录.

断裂:围绕地体的断裂及主要的增生后期断裂.有关断裂的信息包括断裂的地理位置和一些描述,如对比、全称、类型等.

本模块可作为东北亚1∶500万大地构造图及地球动力学描述的有效组成部分.

(3)原生矿床模块,为标有1674个矿床分布的1∶500万图件,并附有矿床属性描述.

(4)外生砂矿床模块,为标有85个砂矿区的1∶500万图件,并附有上述砂矿床的属性描述.

(5)成矿带模块,为12幅标有282个成矿带分布的1∶500万图件,并附有上述成矿带的属性描述.

2.2 系统功能

在数据模型中存储信息;

统一管理记录空间数据;

保证记录数据直接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环境;

在各种图件数据库中,优选查询对象(方向)信息,以及一对一的多目标信息搜索;

补充、校订各种新图件资料和描述记录表格等信息;

综合各种图件资料;

以地理信息系统中资料为基础,编制各种新专题性图件;

编制标准格式报告、表格、图解和曲线图等;

出版有关信息,包括各种图件.

为制定概括性模型或具体区域模型,在系统中应确定研究对象及其属性.

2.3 对象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1)构造-地层地体属性描述:

地体名称缩写(符合缩写要求并在图中标注);

地体全称;

地体时代;

地体地理位置;

地体构造位置(应与记录位置一致);

增生楔及俯冲带,类型A;

增生楔及俯冲带,类型B;

大陆边缘岩浆弧;

大陆裂谷;

克拉通;

克拉通边缘;

岛弧;

大洋壳和洋中脊;

俯冲带;

浊积岩盆地;

地体简述;

综合地层柱状图;

(2)超覆盖层和缝合带组合属性描述:

组合名称缩写(应与图上一致);

组合全称;

组合时代;

地理位置;

组合简述;

参考文献;

最新修订日期.

(3)原生矿床属性描述:

矿床名称缩写;

矿床全称;

矿床类型(应与矿床模式类型一致);

矿床围岩组合;

隶属的成矿带(应与成矿带划分一致);

主要矿种(金属);

伴生矿种(金属);

矿产规模(应与记录一致),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储量不明型;

矿产储量(吨);

矿床简述;

矿床略图;

参考文献;

最新修订日期.

(4)外生砂矿床属性描述:

砂矿床名称缩写;

砂矿床全称;

砂矿床包含类型;

主要矿种(金属);

伴生矿种(金属);

砂矿床规模(应与记录一致),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储量不明型;

砂矿床储量(吨);

砂矿床简述;

参考文献;

地理分布;

最新修订日期.

(5)成矿带属性描述:

成矿带名称缩写;

成矿带全称;

地质构造;

成矿期(应与记录一致);

构造位置;

地球动力学形成环境;

地理分布;

最新修订日期.

2.4 系统应用

该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图层获得每个矿床(点)属性描述,并可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在该对象(层)中,图件对象(点、线、多边形)按其意义分组有:构造-地层地体、地质体、成矿带等.例如,用户在数个多边形中分出一个地体,并用颜色表示.此外,用户可向属性描述数据库进行查询.Microsoft Access 2000里描述地体的资料数据库可得到相关“地体”查询.根据相应按钮可以得到该数据信息.以“原生矿床”为例,在矿床的普通描述形式内点击合适的按钮即可以查到其补充信息,如矿床示意图、构造地质的完整描述(地体、超覆盖层、缝合带杂岩)、该矿床所在成矿带描述.通过查询系统,用户可利用系统自动菜单进行交叉搜索查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成矿和构造学地理信息系统”是在提出概念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它实现了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和南部、远东、蒙古、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地体地质图及其属性信息的存储、处理、输入、共享和推广.该系统赋予用户从多方面了解普查工作的可能性,即从区域地质图信息到矿化属性信息进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地球动力学、矿产资源、成矿资料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东北亚构造和成矿及其演化的最新信息.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多条件普查信息程序可实现从ArcView系统地质图信息到Access数据库属性描述的查询检索,反之亦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解决一般性信息检索任务.

参考文献:

[1]Наумова В В,Миллер Р М.ГИС в г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ГИС “ Минеральные ресурсы , металлогенезис и тектоник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а Азии ”[J]. ТИХООКЕАНСКАЯ ГЕОЛОГИЯ ,2006,25,(5):8—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F MINERAL RESOURCES,MINERALGENESIS AND TECTONICS OF NORTHEAST ASIA

TENG Rui

(Sheny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GS,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of Mineral Resources,Mineralgenesis and Tectonics of Northeast Asia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Far East Branch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of China,College of Geology and Mining Industry of DPRK and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It integrates the information of geography,geodynamics,ore deposits,placers and metallogenic belts in Northeast Asia,involving Russian Far East,Eastern Siberia,Northeast China,Mongolia,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Japan.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convenient support to the storage,process,analysis,search,share and promotion for the data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 the reg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Northeast Asia;mineralgenesis;tectonics;geodynamics

1671-1947(2012)01-0177-04

P628

A

2009-03-16.编辑:张哲.

滕睿(1981—),女,从事计算机应用及地质科技管理工作,通信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1号,邮政编码110034.

.

猜你喜欢
杂岩图件矿床
一种地质图件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遥感解译成果图件矢量化方法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基于MapGIS和ArcGIS的遥感解译成果图件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藏南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琼结杂岩早白垩世变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西昆仑新发现盐湖型卤水硼锂矿床
阿尔泰塔尔结拜一带镁铁质侵入杂岩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