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滂先生

2012-03-31 22:33唐恢同
大学化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抑制剂研究生药物

唐恢同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100871)

张滂院士不久前离开我们了。他走得安详、宁静,并把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作为他对社会所能做的最后贡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品格。

我很荣幸应《大学化学》编辑部之邀,为张先生写篇短文纪念他。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助教,在他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应该说是了解他的。很希望能通过对他的缅怀,给读者一点启发。

张先生是爱国、进步的。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毅然从剑桥大学返回报效祖国。我在校读有机化学专业时,张先生刚获得正教授职称不久,他开设的有机合成课程因为概念清晰,取材新颖,讲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很受同学欢迎。作为课代表,我有比较多的机会接触张先生,先生每次备课的详尽笔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张先生做事严谨,一丝不苟。这从他翻译的英国著名化学家费赛尔夫妇(Louis F.Fieser & Marry Fieser)的《有机化学》(第3版)一书即可看出。其中一些英文长句、用词遣字都经过张先生反复推敲,使读者能流畅阅读,毫无困惑。后来我也校订过一些译作和许多专利汉译,和张先生的译文相比,差距就太大了。张先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研究生也是如此。比如有机合成研究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反应和新的化合物,当时(20世纪50~60年代)没有质谱、红外和核磁共振,单晶X射线衍射更是极少用于一般有机小分子的结构鉴定,全靠官能团鉴定和制备该化合物的衍生物,再经碳、氢、氮、氧的元素分析数据来推断结构。有些研究生刚做好一种衍生物的数据就要下结论,张先生总是要求他再做一、两种来确认,以致有研究生反映张先生过于苛刻了。其实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作风,使他的许多研究生终生受益。

张先生的严谨兼有细致入微的一面。记得有一次,一位研究生报告中的衍生物熔点范围都在0.5℃之内,张先生就找到该研究生,看他所用毛细管的粗细、填入样品的多少,然后找我讨论,说用悌勒(Thiele)管(当时有机实验室最常用的熔点测定仪)测纯净有机化合物熔点的范围应该多少度?我据实回答说即使化合物已经相当纯净,比如已在99%以上,从理论上(相图)熔点范围应可小于0.5℃,但用悌勒管测量,即使很慢,很小心,从观察到管壁处的样品开始熔融到全部透明,也难于在0.5℃范围内完成,这是传热过程决定的,并非仅与纯度相关。张先生于是和那位研究生谈话,认为是件大事。

张先生一生实事求是,诚实宽容。1959年初,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起开展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研究,张先生是北大组的业务组长,他和研究生一起,为胰岛素合成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氨基、羧基的保护和脱保护,小肽的序列分析方法,有关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后来他被当作“资产阶级专家”被迫离开该项研究,甚至受到批判。若干年后张先生谈及此事仅是莞尔一笑,并且认为这不能归咎于具体人事,使我从中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胸怀。

张先生谦虚、诚实,很有点英国绅士风度。他对人热情有礼,平易近人,尤其是他不耻下问的好学态度,即使在学术风气良好的北大燕园,也是少见的。比如改革开放后不久,有不少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教授来访,那时正值分子轨道理论和光谱鉴定方法取得长足进步,前线轨道理论已能充分阐明Woodward-Hoffmann轨道对称原理涉及的协同反应时期,来宾不免会讨论到一些张先生不太熟悉的理论有机和光谱证据,他总是据实回答,从不装懂。后来他曾多次向他的研究生和晚辈请教本征函数、轨道对称性、点群和品格表等有关问题,并购买了一些有关书籍来阅读。但是直到上世纪末,张先生仍然对我直言,他不能完全弄懂这些理论的量子化学基础。

就我看来,张先生毕生最大的贡献是为祖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有机合成化学家。由于张先生的谦虚,他从不张扬学生的骄人成就,我愿意在这里简要介绍几位,为“严师出高徒”做一个注解。

赵晨,北京大学化学系77级本科生。大学毕业后先在文重教授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张滂先生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波士顿学院,在T.Ross Kelly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Kelly教授曾致信张滂先生,说像赵晨这样的学生,你推荐多少我都要。据Kelly教授指导下的其他中国学生反映,Kelly教授平时很少夸奖学生,但提起赵晨却多次用“Excellent”一词。后来赵晨加入著名的芝加哥雅培制药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并迅速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她参与合成的HIV-1蛋白酶抑制剂Ritonavir(利托拉韦),即治疗艾滋病的著名“鸡尾酒疗法”(学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经典成分之一。它是通过3种或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的联合给药来治疗艾滋病,在艾滋病毒刚侵入人体时服用,不等发病即可迅速起效,阻止病毒的破坏可达数年以上,该药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耐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现今已经成为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在全球的年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为此赵晨和其他8位化学家一起获得了1997年度美国全国发明奖,并被选入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主办的关于女化学家的巡回展览“她的实验室在你的生活里”(Women in Chemistry——Her Lab in Your Life),还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益智游戏Jeopardy在2005年一集中的一个答案。 远在波士顿学院的Kelly教授也把这一消息张贴在该校化学系的布告栏里,并称他为曾经指导过赵晨而自豪。赵晨还被编入《妇女发明家》(PatentlyFemale)一书。她先后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会议报告51篇,拥有61项国际专利,并且是著名国际期刊JMedChem和JOrgChem的审稿人。

利群,同样是1986年在张滂先生指导下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赴波士顿学院,在Kelly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然后去雅培制药公司工作的。利群在雅培任公司医药产品部的资深主管、高级研究员,是雅培威望很高的Volwiler(沃尔韦勒)荣誉学会的会员。利群从事的工作主要与抗肿瘤,抗感染和代谢的药物相关,即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生化过程的酶的抑制剂,这从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名称即可看出。例如,抗肿瘤Akt激酶抑制剂(US6831175)、Chki激酶肿瘤抑制剂(US7056925)、有丝分裂抑制剂(抗肿瘤)(US6924304)、法尼基转移酶(FTase)肿瘤抑制剂(WO09046098)、新颖环状硼烷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US2008016368)、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抑制剂及其在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中的应用等。

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除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以外,我国在西药领域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极少。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厄洛替尼(Erlotimib)(Roche制药公司),易瑞莎(Iressa)(Astrazeneca药物公司)等均为肿瘤靶向药物。每月患者仅药费一项即达15000元以上,虽然药效明显,但费用却超过绝大多数工薪族的平均月工资。2007年夏,利群回国工作,在尚华集团上海睿智化学/开拓者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任药物化学副总裁、首席科学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近200人的研发团队,并将国外药物开发的先进经验带回国内,为尚华医药集团成功引入数十个国际研发伙伴,促进了国内西药的自主开发。

利群至今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65篇科研文章,其中包括5篇有关药物化学及药物发明方面的综述(Review)论文,另有会议报告31篇,并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医药论坛和大专院校发表演讲。

马振坤,1984~1987年张滂先生指导的硕士生,1987~1991年就读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化学系,导师James M.Bobbitt。该系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Bobbitt教授认为马振坤是其中最好的学生之一。马振坤后来也在T.Ross Kelly(Bobbitt教授的朋友)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1991~1993年),并在1994~2002年在雅培实验室工作,从事和领导抗感染抗生素新药的研发工作,其间(1996~1998年)曾发明新药赛红霉素(Cethromycin)并获得发明主席奖,该药是一种具有抗耐多药性病菌活性的大环内酯,在许多细菌都对抗生素有耐受性的今天,赛红霉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后来马振坤成为雅培公司的课题组带头人(Group Leader)和高级课题组带头人(Senior Group Leader),领导高通量药物筛选工作,并且也成为沃尔韦勒(Volwiler)荣誉学会的会员。

2004年以后,马振坤加入世界结核病新药研发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TB Drug Development),该联盟由比尔·盖茨基金会和欧美政府支持,是全球性非赢利药物研发机构,领导抗结核病新药的研发工作(因为结核杆菌对已有的各种药物耐受性日益增加,从而又一次对人类构成威胁)。马振坤在该联盟中先后担任过研究部主任(Head of Research)(为领导团队的成员)和科技总裁(Chief Scientific Officer),负责研究策略制定、研究团队组建、项目选择与管理、知识产权开发,以及与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制药行业的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是该联盟核心成员之一。

马振坤是美国化学学会(1987年起)、美国感染病毒学会(2003年起)和美国微生物学会(2005年起)的会员,并担任以下世界著名的一流科学期刊的评审人:Nature(自然)、ChemRev(化学综述)、JOrgChem(有机化学杂志)、JMedChem(药物化学杂志)、OrgLett(有机通讯)、Tetrahedron:Asymmetry(四面体:不对称合成)、BioorgMedChemLett(生物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通讯)、Tuberculosis(结核病学)。

马振坤拥有的美国专利达65项(未计其他国家),先后发表过88篇学术论文,其中一些被同行多次引用,他本人多次受到国内外有关单位的邀请,做各种学术性讲演,例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结核病研究所,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化学系,沈阳药科大学,第8届药物化学与生物有机化学研讨会(美国科罗拉多),美国纽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第39届、第40届、第41届世界肺健康年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可能列举更多具体实例,但就我所知,张滂先生培养的研究生,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伍少兰、刘育亭、胡昌明、姜贵吉、王普善、李良助等,还是改革开放前后的王道全、王学勤、张雅文、利群、赵晨、郭燕、铁宏、马振坤、张旭生、朱军、赵亚军、潘东风、陈国强、由英、陆鑑青、高鹏、朱逸强、吴明望、焦玉国、王强、付滨等,绝大多数都成为其所在单位的业务中坚力量,这不仅要靠学生的天分,而且也应该归功于张滂先生的言传身教。

如果说张滂先生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那真是实至名归。我想我们都应该学习张滂先生科学、严谨、谦虚好学、宽容、淡泊名利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好自己的工作。

猜你喜欢
抑制剂研究生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中草药来源的Ⅰ类HDAC抑制剂筛选
凋亡抑制剂Z-VAD-FMK在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磷酸二酯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