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理性、大众文化与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消费社会批判的现代性维度

2012-04-01 16:57
东方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马尔库塞大众文化

技术理性、大众文化与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消费社会批判的现代性维度

闫 方 洁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马尔库塞是较早地明确使用“消费社会”这一称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消费社会是富裕的,但同时也是病态的。第一,技术理性利用对消遣、娱乐、休闲等的控制,成为消费社会新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形式;第二,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强大的商品和消费逻辑,彻底破坏了文化的传统形式和基础,使其丧失了颠覆和反抗功能,沦为单向度的文化;第三,消费社会不断地制造和满足各种虚假需求,这是所有异化现象的根源。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马尔库塞构建了独特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消费社会;技术理性;大众文化;虚假需求

进入20世纪以来,有一项变迁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这就是消费社会的兴起。西方的众多学者和理论家以消费社会为平台展开了对当下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构筑起了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大厦。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消费社会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凯尔纳在《单向度的人》再版导言中所指出:“马尔库塞是最早分析消费主义、广告、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如何把个人整合进资本主义制度,并通过它们来巩固其制度,从而对消费社会进行分析的批判理论家之一。”[1]马尔库塞认为,美国等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具有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他明确地将之称为“消费社会”。在《反革命与造反》中,他说道:“在此我只想提一下古典的论点:资本主义的巨大财富将导致它自己的崩溃。消费社会会不会是它的最后阶段,它的抬棺人呢?”[2](P85)马尔库塞一方面承认消费社会是富裕的社会,另一方面认为这也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他从这个角度入手,对消费社会中人们遭受的压抑和异化进行了全方面的批判。

一、技术理性及其统治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吞没了一切领域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把各个阶级控制并凝聚在同一个世界里。技术理性以其强大的生产力成就日益为人们提供着更为舒适的生活,人们想象不出一个性质不同的语言和行动世界,也丧失了颠覆性想象力和行动的能力,仅仅作为现存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技术理性的统治是发达工业社会中消费异化、人的异化等病态现象的根源所在。

首先,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是导致消费社会中严重异化状况的前提。依照传统观念,科学与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长的工具和手段,具有中立性。然而在消费社会中,科学技术日益取得了独立性和自律性,技术进步扩展到社会的各领域,成为决定着生产、社会需要和个人欲望的操作体系,成长为新的统治形式。具体来说,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主要体现为技术理性的两重性。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用对事物客观秩序和结构的把握取代了传统的人身依附和人对自然的依赖,从而形成了更高形态的合理性,即技术理性。一方面,技术理性提高了人们开发自然和精神资源的能力,提高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生产率,为人们创造了富裕的消费社会;另一方面,技术理性又在对人的奴役与控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马尔库赛指出,在这个世界上,技术还为人的不自由提供了很大的合理性,并且证明,自主、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一点,马尔库塞有着极其精炼的概括:“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 。[2](P82)

其次,技术理性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并成长为社会控制的新形式。技术与政治的结合造就了社会控制中的新极权主义,技术理性以富足和自由的名义扩展到一切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领域,并把所有的对立都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好的统治”。技术理性利用自己所创造的成就公然藐视一切超越性行为,反对一切整体的、有效的反对派,其统治力量超过了任何个人和集团的力量。即便是政府,也只有当它成功地动员、组织、开发适合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时,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依靠它所创造的占据绝对优势的生产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技术理性统治取得了合理性的外观,并采取了与传统政治统治形式截然不同的方式,它不是依靠恐怖力量,不是运用军队、警察等暴力机器和强权手段,而是利用对消遣、娱乐、休闲等现代消费手段的控制,使人们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纳入现行社会体系之中,借用将人们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名义,驳倒击败一切抗争,遏制社会变革。

最后,消费社会中技术理性加深了对人的奴役与异化。一方面,技术机械化与自动化将工人与其从事的工作融为一体,剥夺了工人的职业自治权。在马尔库塞看来,职业自治是对工人的奴役,同时也是他们特定的、职业的否定力量的来源,如今的工人失去了职业自治便失去了对社会的抗拒能力。资本主义初期的无产者,以自己的体力劳动获取生存的必需品,同时又生活在肮脏和贫困中。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曾经是他们社会的活生生的否定力量。相反,在技术社会的先进地区,被组织起来的工人身上的这种否定性却非常不明显了,他们被结合进管理的民众的技术共同体中。另一方面,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新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工人开始自愿地参与、融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并表现出了对技术先进部门的持久兴趣,他们积极地为解决技术和生产问题出谋划策,从而建立了对企业的极大的依赖性。因此,工人不再是现存生产体系的否定性力量,而是作为肯定性的力量存在着。工人心灵的内在向度被削弱了,他们失去了理性批判的能力,陷入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

二、单向度的大众文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盛行着与高级文化相对立的大众文化。所谓的高级文化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力量,它表达着在现实中被压抑和排斥的人与自然的向度,与社会现实相矛盾,拒绝和驳斥着既定的秩序。然而在消费社会中,技术的进步逐渐肃清了“高级文化”中的敌对性和越轨性因素,文化被全盘纳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消费逻辑中,形成了单向度的大众文化。

在马尔库塞看来,大众文化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单向度性,正是这一点有效地压抑着人们的批判思想和意识。高级文化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前技术世界,其中的人和自然还没有被当作物和工具组织起来,这个世界对不平等和劳苦状况仍然怀有良心。这一时期的高级文化表现了同现存社会秩序自由自觉的疏远,并以这种疏远来反对既定的生活方式,因此它具有颠覆性的向度。然而,由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技术现实,文化艺术的传统形式和基础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在强大的社会同化力量面前,文化丧失了原有的颠覆性力量和破坏性内容,沦落为社会的调和剂。消费社会用现实驳倒了高级文化,在文化领域实现了一体化。这是一种对双向度文化的清洗,即通过消除高级文化中敌对、异己和越轨的因素克服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尔库塞指出,高级文化堕落为大众文化的过程是通过文化的商品化和日常生活化等渠道来实现的。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艺术被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熟悉的商品和服务,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例如,文化艺术被纳入厨房、办公室和商店里,它开始为生意和基金而在商业上发行,强大的商品和消费逻辑彻底破坏了艺术异化的传统形式。消费社会通过把文化艺术所创造的珍贵的越轨形象结合进它无所不包的日常现实中,使这些形象失去了实质性效力。异化的作品被结合进这个社会中,并作为对盛行状态的粉饰品和精神分析设备的一部分来传播。因此,它们成了广告节目,它们起销售、安慰或激励的作用。原本文化艺术中所展现的同时代秩序之间的基本裂痕,正在逐渐被发达的技术社会所弥合。

由此以来,在技术合理化的掩盖下,单向度的大众文化成为消费社会实施意识形态统治的主要工具。对此,马尔库塞一针见血地批判道:“正是这合理的世界,单靠设备的份量和能力,封闭了一切逃避行为。过去的高级文化,在其同日常生活现实的联系中,是多样化的——敌对和装饰、呐喊和顺从。但它也是自由王国的表现:拒绝循规蹈矩。如果没有比这种拒绝更令人满意的补偿物,这种拒绝就不能被封闭。对对立面的征服和同一,在高级文化向通俗文化的转变中找到了它的意识形态的荣誉。这种征服和同一是在增长起来的满足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这种物质基础也是荡涤一切的贬黜之基础。”[3](P61)总之,消费社会盗用了“真实”与“大众”的名义,通过文化工业生产并兜售着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其实质是统治阶级控制公共舆论的工具。在对各式各样文化产品的消费中,人们的思想被麻痹、闲暇时间被支配、个性丧失殆尽,自觉地按照既定的要求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沦落为顺从的单向度的人。

三、受控的虚假需求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技术、商品与消费逻辑结合在一起,并延伸到人的本能领域,使人们失去了真实需要的动机和反抗的欲望,从而将资本主义统治的新形式更深地植入到当下社会中。具体来说,消费社会通过制造各种虚假需求实现了需要与商品的一体化,并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的虚假需求的狂热追逐。

马尔库塞将人的需求区别为真实的需求和虚假的需求。马尔库塞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作为一种存在,其本质首先就是与存在原则相一致的生命本能,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爱欲既包括性欲、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同时也囊括了一切人类活动,它可以使人获得全面、持久的快乐,并建构起新型的社会关系。真实需求是指,大众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充分参与集体活动、为自己思考,因此拥有的独立自主的各种真实的或现实的需求,包括自由、爱欲、解放、审美等需要;而虚假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虚假需求的内容并非来自于个人真正的意愿,而是由社会这一外部力量所控制和决定的。而消费社会通过将各种虚假需求强加于人们,压抑了作为人的本质的爱欲,将爱欲的体验和满足降低为性欲的体验,并被纳入到商品生产与交换的领域之中,使人们陷入深深的异化之中。在马尔库塞看来,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和消费便是当前最盛行的虚假需求。不管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与这些需求相一致并在其中找到自我,虚假需求仍然是统治阶级实行压制性政策的工具,它依然维持着异化的存在。

虚假需求是在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移植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的移植是非常有效的,占统治地位的需求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个人自身的需求和满足。个人在这种需求的满足中不再要求解放,而是努力维护着现存的富裕社会及制度,对个人需求的控制已成为消费社会有效的统治形式。消费社会通过不断制造、强加、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从而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欺骗。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丰富有益的消费品,人们则通过对各种商品的消费确证自身的存在。形象地说,人们只有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表面上,人们在享受着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却把自身与生产者、进而同整个生产体制结合起来。统治者所能提供的消费品愈多,下层人民对各种占统治地位的官僚们的依附,也就愈牢固。由于需求、愿望、生活标准以及闲暇活动的同化,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现存社会的质疑、批判与反抗,人们心灵的内在向度被剥夺了,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因此,建立在虚假需求之上的消费社会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虽然它宣称自己扩大了物质文化的范围,加速了获得生活必需品的过程,降低了安逸和豪华生活的代价。事实上,消费社会在维护着苦役、行使着破坏:人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意识和愿望,社会则牺牲了它向大家许诺的自由、正义和和平。在消费社会中存在着自由和现实之间的严重脱节。若以自由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在工业文明的中心人们似乎仍然处于一种身心贫困的状态。因为消费社会用极其强大的教育和娱乐机器把个人同其他人结合在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中,由此导致了个体意识的衰退,人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受的压抑,也不再萌生任何反抗性的念头。总而言之,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合理性已经渗透进消费社会的每个角落,统治阶级通过提供商品娱乐和满足虚假需求将人们牢固地同化进现存的社会秩序中,同时利用大众传媒炮制出来的文化产品有效地宣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进而牢固地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现代性反思中的消费社会批判

综上所述,技术理性、大众文化、虚假需求构成了马尔库塞批判消费社会的三个维度。他把消费社会看作商品、工具理性和异化逻辑在消费领域推演的结果,进而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纳入对现代性的反思中。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马尔库塞预设了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理想的主体观念作为理论基石,在主体性、理性、进步、本质等现代性话语中,对资本主义的消费和文化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批判了主体性在以大众文化为媒介的消费社会中的陨落。

具体来说,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他遵循“生产——消费”的思路,坚持从资本运行的逻辑来分析消费问题。例如,他认为,休闲娱乐和艺术文化成为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一部分,它们为了在市场上顺利实现交换价值而被生产出来,都屈从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生产过程中的工具理性也成为消费和文化领域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且导致了现代社会大众的高度同一化。其二,他坚持在异化理论的模式中批判消费社会。“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关于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起点,马尔库塞在对消费社会的研究中充分继承和运用了这一重要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生产劳动中的异化已经转化成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一边制造出虚假需求,一边提供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使人们在消费中沦为商品的附属物。其三,马尔库塞将消费社会看作由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有机体系,坚持从系统的视角对其进行宏观分析。他关注社会结构中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揭示消费在维护资本主义体系中所具有的作用。他重视生产方式的作用,依然期望从当下的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总之,马尔库塞沿袭了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轨迹,针对资本主义商品形式的泛滥,以及消费主义所导致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判。他们认为消费社会并不是理想的社会形态,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非但不能带来幸福和平等反而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给人性造成了极大的扭曲;他们力图通过自己的批判唤醒人们对现行社会秩序的破坏。因而,马尔库塞以鲜明的否定性立场使其批判理论区别于以往的肯定既成社会体制的理论,并使之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客观清醒地认识到法马尔库塞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一,他将大众文化看作虚假的、物化的文化以及驯化人们、束缚意识的工具,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当消费者沉溺于通俗电影或音乐等文化商品所提供的感官快乐时,便在不知不觉中屈从于意识形态的认知暴力。由此一来,大众就等同于被动的客体和接受者,没有看到或者说低估了大众本身的批判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文化精英主义立场遭到了后来诸多学者的反驳。其二,他对消费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批判过于简单。他过于注重技术和媒体本身的特性和功能,而忽视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哪些人在背后操纵着它们,没有很好地揭示政治体制和统治阶层在技术理性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对于隐藏在技术理性下最终的经济和社会力量认识不够。其三,马尔库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认为消费主义简化、压抑了人的爱欲,通过对人的本能领域的征服重塑了人们的欲望和精神,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通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马尔库赛深化了对消费社会控制性的认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过分注重人的本能欲求在决定行为和思想中的重要性,致使其批判的现实感略有减弱。

[1] Douglas Kellner, "Introduction to the Second Edition", in 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Beacon Press,1991,p.xxx.

[2] [美]H·马尔库塞等.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任立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美]H·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郭泮溪

Technical Rationality, Popular Culture and False Needs: the Modernity dimension of Marcuse's Critique of Consumer Society

YAN Fang-jie
(Research Center for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241, China)

Marcuse was one of the Western Neo-Marxists who definitely and early used the word “consumer society”. In his view, the consumer society is affluent but also pathological. First, technical rationality controls the activities of leisurely entertainment, etc. It becomes the new ideology and ruling form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Second, evolving technology and the strong logic of commodity and consumption completely undermine the traditional forms and infrastructure of culture. The culture loses its function of subversion and resistance, and is reduced to one-dimensional culture. Third, the consumer society continues to manufacture and to meet a variety of false needs, which is the root of alien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modernity, Marcuse built the unique form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theory.

Marcuse; consumer society; technical rationality; popular culture; false need

B151

A

1005-7110(2012)02-0090-05

2012-02-09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阶段性成果。

闫方洁(1984-),女,河南濮阳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马尔库塞大众文化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