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族裔散居角度看华特·莫斯里《黑人贝蒂》中的文化融合*

2012-04-02 13:44彭卓丽曾艳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贝蒂个人主义族裔

彭卓丽,曾艳钰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华特·莫斯里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非裔美国畅销小说家,在美国拥有最大读者量,他的侦探小说易兹罗林斯系列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国外学者关于华特·莫斯里的研究大部分是来自外国的文学评论、学术期刊和论文。总体来说,学者们主要关注对华特·莫斯里的传记研究、主要著作及作品主题的介绍,其侦探小说作品与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对比,以及对其作品中隐含的布鲁斯主题的分析。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对非裔美国作家如理查德赖特,托尼莫里森等的研究,或是对欧美古典亦或是硬汉派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等的研究,对类似于华特·莫斯里等非裔美国侦探小说家的研究甚少涉猎。

而作为犹太人与美国黑人爱情的结晶,莫斯里从小就深受来自父辈关于非洲历史传说的影响,在承继父辈的纯正的黑人语言的同时,也在母辈对古老犹太故事以及其先辈们在俄国生活的经历的诉说之下长大。独特的个人经历开始让莫斯里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族群的”和“美国的”双重视野可以使人们看到主流作家或是族裔作家常常忽视的东西,看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真相。上述观点在他作品《黑人贝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结合斯图尔特·霍尔的族裔散居理论,从华特·莫斯里的个人经历出发,通过对其在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表现华特·莫斯里对寻求非裔美国人摆脱身份危机出路的思索以及各族裔群体文化融合前景的憧憬。

一 族裔散居

从犹太经验所产生的语义来看,族裔散居自《旧约》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常与犹太民族散布世界各地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并被扩展为3个涵义。一是某个民族的人离开自己的故土家园到异乡生活,却始终保持故土文化的特征;二是指因迫害而流放;三是指在移居地再创文化[1]。现在常被用来描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种族或人种在较大范围内的迁徙移居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族裔散居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适应、冲突和融合等问题[2]。

回溯非裔美国人的散居历史,与其他散居族裔不同的是,在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体系影响下的奴隶制的推行与奴隶买卖的实施,非裔散居者被迫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大量散居在加拿大、加勒比、北美和南美地区,再加上战争以及移民使得他们散居在世界各地,并不断形成新的散居群体[3]。

华特·莫斯里也是散居者的后代,这一概念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族裔散居的经历对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非裔的父亲与犹太裔的母亲由于散居而相遇进而生活在一起,莫斯里从小深受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但与斯图亚特·霍尔等所不同的是,作为移居者的后代,莫斯里没有类似霍尔般由于文化身份问题而引发冲突的经历,在他看来,他仅仅是一个从小生活在非洲族裔和西班牙族裔形成的社区中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结晶[4]。正是如此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莫斯里更加注重散居族裔之间的融合问题。

而要达到族裔之间的融合,换言之,就是达到各族裔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认为,“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自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5]莫里斯在作品《黑人贝蒂》中所刻画的易兹恰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黑人社区传承的互敬互爱的传统价值观相结合的集合体,正是族裔散居所导致的多种主体、移居及跨越边界正常化的结果,也正是族裔的“混杂性”和“流动性”特点缩短了各族裔群体的空间距离,群体之间才会在和谐的生活中对各自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二 美国自我实现价值观

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意义重大,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个人利益追求和自我决定的核心。个人主义首先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提出来的,但作为美国文化核心,个人主义是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历史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获得不同的诠释。

一般来说,个人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泛指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6]。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个人主义经历了美国早期殖民地和建国时期、西进运动时期、工业化时期3个重要时期,其中新教、启蒙思想、西进运动、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和改造了美国个人主义。

20世纪40年代末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天助自助者”和爱默生的“用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手工作,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言论代表了早期个人主义的思想。

到了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期,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美国形成了一股来势迅猛的思潮,其倡导的“自我依靠”、“机会均等”和“自我成就”的观念促使个人主义形成了崇尚自我依靠、个人成就的新内涵。个人主义作为基本价值观念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美国学者萨姆瓦指出:“广义地说,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描写这样一种学说,认为个人利益是,或者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美国人认为,作为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具备了这些,也才不负作为一个人而受到关注和尊重。”他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的具体内容[7]。

上述个人主义有关的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在《黑人贝蒂》中描述的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易兹成为业余侦探之前,他只是一名门卫。而莫斯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位小人物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出自个人主义的考究——机会均等。即使易兹并非直接受雇于凯因家去寻找贝蒂的下落,但他也是由于破产却又要需要资金继续租房而接受了这个工作。承接工作以后,不管调查过程是多么的危机四伏,不论是否会触犯到强权人士的权益,他披荆斩棘,突破重重难关,最终将整个案件梳理清楚。这正是美国主流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概念——自力更生。

当沙拉·凯因提出给予他2万美元要求他继续查找贝蒂的下落,并劝告他不应与强权者为难时,易兹说道:“这种威胁可能对别人有用,但是绝对吓唬不了他。”[8]更是易兹不畏强权价值观的展现。

从《黑人贝蒂》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以个人主义为行为准则的主人公,他独立,勤奋,不畏强权,不但成功刻画了一位成功的业余侦探家,而且凸显了一个工业化时代的个人主义人物形象。

三 黑人社区价值观

社区这一概念原本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托尼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就是指有着亲密关系,共同文化和归属感的人们的集合。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他的关于社区的概念得到了众多社会学家的青睐,在20世纪20年代被传至英国,发展至50年代则出现了90多种关于社区概念的版本。总的说来,社区的基本属性有2种,一种就是指有着共同文化的社会群体,一种是指有着共同地域的群体。简而言之,社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人群。在非洲,一个部落就是最原始的社区,一般拥有着相同的特点和共同的利益。但在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以后,由于共同的命运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走到了一起,形成了有着共同目标——争取自由——的黑人社区。随着美国大都市的发展,美国出现了2次黑人大迁徙,城市的黑人社区规模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多个有规模的黑人社区[8]。

尽管地域性的不同,很多美国黑人社区都继承和发展了非洲传统文化,宗教、图腾、口述故事、寓言、语言、口音、布鲁斯等等在所有的黑人社区中得到流传。在传统的非洲文化中黑人社区不仅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还是黑人形成自我价值的有机体[9]。黑人社区即使是位于现代化城市的内部,它也总保留着一种村庄的特色,因为社区的居民只有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部落式的集体,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因而互敬互爱互助也是黑人社区中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及精神,这也是易兹所表现出来的对家庭成员及朋友的爱和帮助。

《黑人贝蒂》中,易兹被请求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并以此获得丰厚的报酬。即使在这个过程当中易兹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到社会高层人员的利益,甚至是危及生命,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仅仅为了获得报酬抚养两个被亲生父母所弃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他们虽非血浓于水,但已组成真正的家庭。正是由于易兹财政出现赤字,出于对两个孩子的爱和继续抚养孩子的责任,易兹毅然接受了这个挑战。而且易兹的任务是找出贝蒂的行踪,虽说为生活所逼,更为重要的是贝蒂是他的一位老朋友,当他从小被别人欺负瞧不起的时候,真正待他如绅士的就是贝蒂。出于感激和对朋友的关心,他也就只身上路了。

易兹的朋友穆斯在从监狱中被释放之后,一直叫嚣着要报复那位告密而致使他铃铛入狱的人,并要求易兹帮忙找出告密者的行踪。而他的另一位老友欧戴尔罹患绝症,因病痛苦不已,请求易兹结束他的生命。为了拯救告密者的性命,让朋友脱离痛楚,易兹进退维谷之时,对朋友的爱和关怀让他只能选择告知穆斯告密者即欧戴尔,欧戴尔因此得到了解脱。

在散居地生活过程中,易兹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和通过个人努力而达到最终的自由或者实现目标的精神符合主流传统文化价值观,同时他对社区中兄弟姐妹的关心和爱护又继承了黑人社区价值观的精神。易兹这一人物形象恰是勾勒了散居族裔融和蓝图中一隅,展示了不同族裔融合的可能性及前景。

通过在作品中体现融合对散居族裔群体价值观的影响,莫斯里试图将读者的重心从“异”转至“同”,表达了他对族裔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的赞同,认为不同文化间的协商与谈话才是新世纪的需求。各群体应共同建构一个更加宽容整一的美国文化来重构美利坚民族身份。

[1]童 明.飞散的文化和文学[J].外国文学,2007(1).

[2]Thieme,John.Post-Colonial Studies—The Essential Glossa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3.

[3]Cohen,Robin.Global Diasperas:An Introduction[M].London:UCL Press,1997.

[4]Mosley,Walter.“Understanding the Riots”[N].Los Angeles Times,1992-05-14(6).

[5]申 民.从《小城风光》看美国人的价值观[J].学术交流,2003(2).

[6]袁永和.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几点思考—以美国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7]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8]胡锦山.美国黑人第二次大迁徙及其影响[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1995.

[9]郑玉荣.《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J].长春大学学报,2009(11).

猜你喜欢
贝蒂个人主义族裔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百变猫咪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上帝的手艺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
贝蒂的项链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