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

2012-04-02 12:55李仕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李仕平

(中共西充县委党校,四川 西充 637200)

一、理论溯源及概念界定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项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中,都非常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无产阶级政党,强调革命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大作用,强调要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对党的侵蚀。他们把用无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共产党,作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保持党的性质的必要条件。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建党理论的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公开申明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要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所做的总结:“由于我们党采用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路线,即使工人成分还不占大多数,也能够建成并已经建成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1]330-31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根据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理论思维训练,并随着时代的变化积极进行思想上的调适和理论创新,针对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党员队伍实际,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坚持的原则,而如何界定思想建设这一概念,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从深层意义上看,党的思想建设就是对党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从狭义上看,党的思想建设主要是在党内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相接近。从广义上看,党的思想建设就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也涉及心理培育、思维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所涉及的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对系统理论的探究和对终极意义的追问等方方面面,实现了从宽度到高度再到深度的三重跨越。

二、对象的确定与扩大

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谁来进行和对谁进行的问题。

党的思想建设对象的确定,有利于思想建设持续进行,一以贯之,发挥受众的合力。从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与其他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的明显区分不同,党的思想建设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主要对象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既是其主体也是其客体。从宏观的视野来看,主客体合而为一有利于整个群体对思想建设认识的高度统一,获得其价值取向的一致,同时,有利于激发群体合力,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其自我改造、自我提升。从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看,党一贯坚持的平等原则使思想建设活动的引导者与受众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二者之间良性互动,同时因为二者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高度认同使整个活动能够实现主体性的有效整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对象就是共产党员,当然也有各阶层的进步人士和青少年。建党以前,以上海、北京、武汉、湖南、广东等地为主的中共早期组织通过宣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大批中共早期领导人,这些人既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实施者,也是其接受者,他们成为党的思想建设的先驱。党成立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党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他们成为思想建设的主要对象和思想建设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党的思想建设对象的扩大,有利于通过群众对党建思想的认知达到对党的认同,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一个社会的稳定,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发展,依靠好的制度和法治,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南斯拉夫政局的演变等事件,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执政党内和群众中发生思想变化、思想混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2]125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应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党除了继续以共产党员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对象外,还将其对象扩展到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其他社会群体。在中小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学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党的思想建设的相关内容也会适当地融入其中。同时,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外,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而相关的内容则会在全国上下各部门、基层组织和群众中传达和学习,可以说,党的思想建设的对象由此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

三、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综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党的思想建设历程,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使其内容科学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党的思想建设主要在军队中进行。党的思想建设主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改造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清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影响,正确解决各种实践问题。当时思想建设的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阶级教育、党的教育、形势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中央要求全党在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别是非,观察问题,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同时,党也非常重视对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指出:“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1]337毛泽东和党内的其他同志在此期间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撰写的一批理论著作,如《古田会议决议》、《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略论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等,这些论著成为当时思想建设的理论教材,成为延安整风的思想蓝本,也成为我党此后长期进行思想建设的哲学基础和重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基本确定下来,并日益系统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马列基本原理和哲学知识教育,其中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资本论》、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国家与革命、国际共产主义总、共产主义概论、反修问题以及民族解放等;毛泽东思想,包括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甲乙两种读本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党的生活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知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党的群众路线、共产党员的修养、党的作风、党的纪律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每次召开的全国性的党代会的基本精神,党中央的近期的重大决策也都成为思想建设的内容。[3]244-246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思想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建设内容在继承传统科学内容的基础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多个领域,内容更加系统化、普及化和科学化。党的思想建设的总体设想有了专门的与时俱进的固定范本,那就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相关文件,以及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的以党的建设问题为主题的中央全会通过的决定,包括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整党的决定》,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也有所扩充,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知识。

四、方式的沿袭与革新

党的思想建设方式是党通过专门场所,运用适当的介体,采取特有的形式,对受众进行思想理论引导、教育的运行模式。党根据各个时代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将经常性的教育和阶段性的教育相结合,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和组织对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整风整党运动来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逐步转变党员的思想和作风。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三场论战,可以说这是党的思想建设的萌芽,这种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为后来党内通过思想争论进行思想建设提供了思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党的早期组织创立多个工人学校,成立各种社团和组织,如研究会、读书社、学生会、工人联合会等,出版多种刊物,如《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劳动音》、《工人周刊》、《武汉星期评论》、《群报》、《劳动与妇女》等,搜集、编辑、刊印、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论文,并举办演讲会、讨论会,对党员和先进分子进行思想引导。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开展训练班、召开干部会议、开展军政教育训练、组织座谈会以及发表文章等形式,掀起规模巨大、连续不断思想斗争的宣传教育活动,许多部队将毛泽东的相关论著印发给全体干部,党和军队的主要负责同志一面认真学习,一面到各部队宣讲体会,从而取得了全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具体行动上的一致。而在此期间的延安整风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弄清了思想是非,从哲学高度、从认识高度清算了党内历史上发生过的错误,极大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认识、思想水平,使党的思想统一在对中国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上,统一在毛泽东思想上,这为抗日战争和以后民主革命胜利准备了条件,把党的思想建设同党的路线建设紧紧结合在一起。解放战争中,通过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大大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党继续通过整党、整风运动进行思想建设。在建国初期,党通过“三反”运动、“四清”运动,“五反”运动、“反右斗争”以及广泛的学先进、树新风活动,发挥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统一全党思想,端正党的作风;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阐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和总要求,即“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4]39,并决定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整党,从1983年起,中央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进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整党运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的思想建设带来的冲击,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全党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国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都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

五、方法的沿用与创新

党的思想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内容得以传输,方式得以运行,使其对象认知、认同并将内在思想意识外化为恰当的行为表现,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包括原则性的方法,或者说是方法论,也包括具体方法。中国共产党根据前人经验,随着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思想建设方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思想建设的若干原则,如理论教育、民主讨论、耐心说服、率先垂范等。列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思想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思想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出了“灌输论”及其方法,即把社会主义思想“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通俗化”。[5]8-1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原则性的方法:“避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要力求时间短而切实有效,所以讨论与实习要看得特别重要。”[6]268在长期的思想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整套的科学的原则方法体系,即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析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原则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现实价值,成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原则、新方法,那就是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7]367-376

党在坚持科学的原则性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具体方法。1929年,毛泽东提出了十大教授法,即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8]104-105这些方法,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及在延安整风时强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等,在建国后一直沿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要求党的思想建设要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掌握主动性、坚持可持续性,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说理教育、率先垂范的方法,刚柔相济、双管齐下的方法,思想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以史育人的方法,等等。[5]322-323在新时期,党继续探索和创造新的思想建设方法,如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辅导方法、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推广符合民主法治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以及创新思想建设的网络载体,等等。[7]381-384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校为代表的各级干部学校,坚持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大量采用现场教学、安全教学,设计情景模拟,增强体验互动,大胆创新培训模式,增强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性。[3]302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为党的思想建设方法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思路,积累了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参考文献]

[1]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李小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7]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