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多矢”——英美文学理论教学方法探

2012-04-08 23:46林玉鹏
关键词:跳蚤文学理论英美

林玉鹏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一的多矢”
——英美文学理论教学方法探

林玉鹏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首先指出在本科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在教学中引入理论的方式;提出“一的多矢”理论阐释法:即运用多种理论阐释同一作品,使学生熟悉有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方法,并以此对约翰·邓恩的《跳蚤》一诗进行了多视角阐释。在此基础上,以短篇小说《屋顶丽人》的教学为例,详尽探讨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理论的步骤和方法,并对将文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作了评估。

英美文学教学;文学理论;教学方法;《跳蚤》诗的多视角阐释;《屋顶丽人》教学

一、英美文学课引入理论的意义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学课程的要求是“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26大纲又指出,文学课的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美文学概况和文学批评[1]26。我们认为,本科生的英美文学教学主要包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和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作品,阐释文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则在于“把文学文本当作包含真理的唯一、客观的容器”[2]568。用这种方法阅读文学作品很难有独到的视角和深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尽管目前仍有人对英美文学教学引入文学理论的意义认识不足[3-5],但其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5-6]。

笔者尝试把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引入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因为20世纪及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涉及西方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与现当代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密切相联,学生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能够多方位多视角地理解作品、认识社会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先后引入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等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将讨论和思考的成果写成论文,有些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的引入和课堂讨论运用两部分,其理论引入又包含理论基本概念的引入和“一的多矢”的阐释。“一的多矢”的阐释是指从多种理论视角阐释同一作品的理论运用示例。

二、理论的引入与“一的多矢”的作品阐释

在本科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分析作品,作为热身练习的理论要易于理解,作品分析要明晰、易于操作。

1.理论引入

理论引入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理论,并且学会用这些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引入文学理论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引入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运用的理论;理论引入要简练。文学理论的介绍可采用Bressler的文学理论介绍的五步模式:理论简介、历史发展、主要观点、运用方法和实例分析[6],也可以稍作压缩精简。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不熟悉,因此理论引入每次以一、两个为宜。以下以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引入为例。

第一,理论简介。该批评理论于1930年代至1960年代兴盛于英美文学界,得名于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在该书中他倡导本体论批评,即把一首诗(文学作品)当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的客观实体。该学派曾被赋予现代主义、形式主义、审美批评、文本批评或本体论批评等名称。被涵盖在这一名称下的批评家们的理论、实践和术语并非完全一致,但其核心观点相同。

第二,历史发展。在与印象主义(强调读者/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新人文主义(强调作品的道德功能)、自然主义(强调文学分析中的科学观、人如动物受生物学遗传学规律控制)、浪漫主义(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等流派的分野中产生。新批评关注文学本身暨文学形式,因而是一种广义的形式主义。新批评于20世纪40年代兴起,但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艾略特(文学批评的对象是诗歌而非诗人: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和理查兹(实践批评:在细读文本中理解诗歌)。

第三,主要观点。审美体验:研习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是不同于科学的有意义和价值的审美体验。本体论:诗歌是有机体,是自给自足的实体,其意义独立于一切外在的因素。艺术客观论:诗歌的意义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无关,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无关,把诗歌意义与作者意图等同的观点是意图谬误。同样,诗的意义与读者的情感体验无关,用读者对一个文本的情感反应代替对其客观评价是感受谬误,易滑入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诗歌的意义存在于诗的结构之中,读者和批评家要细读文本,分析结构,发现意义。诗的内容与结构无法分离,其结构是各种冲突和矛盾的统一体。

第四,运用方法。分析一首诗歌的意义要通过细读的方式,发现诗中的张力(反讽/悖论/含混),张力产生于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之间的冲突。此外,还要分析明喻、暗喻、拟人、意象、象征、语气、韵律特征等手法[7]。

2.“一的多矢”的作品阐释:以《跳蚤》诗为例

正如有人所说,把文学理论“引入课堂……最好方法就是在行动中展示它们”[2]。因此,理论引入之后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意义和运用方法。为了使学生尽快熟悉西方文学理论,我们尝试采用“一的多矢”的方法,即运用多种理论分析同一作品。

我们认为运用几种理论分析同一作品有以下优点:首先,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西方文学理论。其次,几种理论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可以理解得更透,记得更牢。第三,学生可以了解一种文学理论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结论的不同是由不同的视角产生的,因此,真理往往是相对的。正如有人所说,“只有当读者从尽可能多的理论视角欣赏伟大作品时,(他们的)反应才最有价值”[8]。事实上国外已经有人尝试用多种理论分析同一文学作品,如Bressler(1994)和Guerin等(2004),有人甚至尝试在教学中用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分析一篇仅有80字的非文学文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其目的就是要显示一段文本如何能用不同的理论分析。

《英国文学选读》教材上有约翰·邓恩的《跳蚤》(“The Flea”)一诗[10]23,诗中男性主人公以跳蚤体内男女二人之血融合引申为男女结合,劝说女士与之共享爱情。我们发现它可以作多种理论解读,适合作为学习的范例。为便于学生掌握,我们的阐释力求精炼。对该诗的几种阐释如下:

第一,新批评解读。新批评的重要概念是反讽或悖论,它们是诗中的矛盾之处,构成诗的张力,产生艺术感染力。该诗有多处矛盾或反讽。首先,诗中重要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喻体跳蚤是微不足道、甚至丑陋的生物,往往与肮脏和疫病相连,但在诗中它承载的本体却是神圣的爱情和圣殿,此外它还暗示三位一体的上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反差或悖论构成了该诗的张力。其次,宗教和情欲也构成了悖论,如“在这黑色活体墙内静修”。其中的cloistered一词指修道院,与宗教有关,而“黑色活体墙”则指跳蚤身体,此处隐喻男性性器或性欲。再次,诗中生命的欢愉和死亡也构成反差:跳蚤的吸血或纵欲导致了其死亡。此外,该诗的标题是“跳蚤”,但内容却是诗中主人公的爱情劝诱,这也是一个反讽。这些反讽构成了该诗的全部张力,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第二,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在政治、社会和话语等各方面均受到男权压迫,在男性主宰的文学作品中她们是被边缘化的沉默的他者,没有话语权,只是男性实现权力和欲望的场所和对象。该诗中男主人公把女听话者当作性欲对象,用似是而非的说理劝她就范,满足自己的欲望。诗中多处以跳蚤的形态影射女人身体和怀孕、以跳蚤的吸血影射性交以及男性对女性的侵犯。诗中女性没有被男性欺骗,她拒绝了男性主人公的要求,并杀死跳蚤以示反抗。但她的拒绝被认为是对男权的挑战,主人公指责她犯了三宗大罪,这是男性对女性实施的强权与暴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解读。阶级和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观点。首先,诗中男性主人公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优越,因而可以支配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听话人,对她提出非分要求。其次,统治阶级控制着话语权,通过操纵意识形态实行统治。主人公劝说女士服从其意愿的论点似乎有理,但这实际上是已被其他阶级内在化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

第四,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精神分析法的阐释之一:跳蚤象征男性性器和本能,是弗洛伊德的本我,“黑色活体墙”代表无意识;而诗中男主人公代表自我,他诉诸理性,试图通过说理使对方就范;而听话人女士则代表超我,有道德感和判断力,不为男主人公的劝说所迷惑。阐释之二:低等昆虫跳蚤象征人的本能,这种情欲本能是与死亡本能密切相连的,诗中的跳蚤最后被杀死象征情欲导致死亡。

第五,神话原型批评解读。神话原型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意象或原型,通过阐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涵义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该诗中跳蚤隐喻蛇,或隐喻男性性器,其所吸血的红色象征激情;吸血后的黑色的跳蚤躯体象征无意识、邪恶和死亡。此外,吸血的跳蚤体还可隐喻女性子宫。因此,该诗包含激情、欲望和死亡的主题。另外,跳蚤的“三条命”和杀死跳蚤的三宗罪暗示三位一体的上帝,暗示肉体之爱的神圣。

第六,解构主义解读。诗的内在矛盾或裂痕导致主人公或诗人试图证明的论点的消解。主人公以跳蚤为隐喻宣讲自己的爱情哲学,证明肉体之爱的必要,劝说听话人与他共享男欢女爱。但跳蚤作为其爱情理论的重要载体却暗喻了爱情肮脏、琐屑和微不足道,跳蚤最后被掐死象征爱情必然导致死亡。诗中内在的矛盾最终导向诗中人试图证明的论点的反面,导致诗人或诗歌力图建构的意义的消解。

以上的阐释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关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又使他们初步了解运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为其进一步掌握理论并运用它们分析作品打下基础。

三、课堂讨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屋顶丽人》

初识理论之后,学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用“一的多矢”的方式,引导学生各自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同一部作品。

(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和理论 初步接触理论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适合理论分析的作品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容量和不确定性,以便用“一的多矢”的方法从多角度解读;二是内容不能太晦涩,要易于理解;三是该作品在教材中的位置不能太靠前,因为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进行理论分析。此外,由于学生首次独立运用理论分析作品,故所用理论不宜过多,以便掌握运用,使讨论深入。

我们发现,该教材中有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Doris Lessing,1919-)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A Woman on a Roof”)[10]比较合适。该小说叙述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三个男性工人哈里、斯坦利和汤姆在某个街区楼群顶部施工。他们对一位在不远处屋顶上进行日光浴的近乎裸体的女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欲。故事表现了三个男人情欲的不同宣泄方式及其不同的性格。我们认为它很适合作为文学理论分析的样本。因为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集中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因此可以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但也可以看作劳工阶级与有闲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同时,该小说反映的是人的情欲,因而该小说又可以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这种潜在的多元化的解读可能性使该小说具有用理论分析的优势。而且,以上几种文学理论的理论框架清晰,核心概念明确,学生易于理解和运用。再者,该小说篇幅不太长,便于学生阅读。此外,这篇小说在教材的偏后处,从学习的顺序上看这正是引入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恰当时间。确定了分析的文本和涉及的理论之后,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些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运用方法。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文学理论引入教学的重要一环。有人认为,运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批评对话”[11]。另有人认为,“要用复数精神”、“教文学理论”[12],要“帮助读者从文本中读出更多含义,……从文本中获得乐趣。”[12]此外还有人认为,教文学理论,就要教矛盾冲突,不仅教[文本]阐释和依据的理论原则,而且显示这些阐释和理论如何受其他视角的质疑[13]。这些观点均倡导对话与质疑,因此讨论和争论十分重要。

课堂讨论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思考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的过程。讨论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次采用传统的方法,第二次采用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解读,以便让学生比较两种阐释方式的区别,了解后者的优势所在。讨论前学生可以先写出发言要点。

第一次讨论:采用传统的主题思想分析方法布置学生课外预先阅读小说,并思考有关问题,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方法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是运用文学理论前的热身。第一次讨论学生主要有如下观点:小说表现了人们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小说表现了年轻工人的心理状态;小说表现了屋顶丽人的孤傲性格;小说反映工人性格各异,男女性格有别;小说表现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小说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状况和各种人的生活方式。

讨论后要对主要观点进行讲评,指出其值得肯定之处与不足。主要的不足是:这些观点是通过常识做出的一般评价,因而缺乏深度,这需要运用理论分析。

第二次讨论,运用文学批评理论解读该小说。

第二次讨论可采取以下步骤,依次是:教师举例示范关键概念的运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可在课外完成),推荐代表大组(班级)发言;教师评论、归纳总结;布置书面作业——写出评论短文。

讨论中迸发出很多思想的火花,产生了不少较有深度的独到见解,教师从中也获益良多。除了用语言表达观点外,有的学生还能运用图表分析作品。课堂讨论观点举要如下。

第一,马克思主义阐释的主要观点。在炎炎烈日下三个修屋工人为生计在屋顶挥汗如雨地劳作,而那位女人却不需要为生计操劳,享受着闲暇和日光。这种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凸现阶级对立的主题。

第二,女性主义阐释的主要观点。该小说是从男性人物的角度叙述的。读者了解其工作及家庭等情况、习性喜好、心理活动、情感和欲望,了解他们对屋顶丽人的态度。而屋顶丽人始终都是男性人物的观察和评价、调侃和欲望的对象,始终处于他者的位置。读者无从知道她的职业身份、思想情感,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尽管处于三个男人聚焦的中心,但她却又处于作者笔触的边缘,是地地道道的沉默的他者,是个影子似的人物。这种情况象征了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女性的边缘化的地位,是对男性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第三,精神分析批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支柱概念是人格三分法: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是欲望和冲动的混合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是由道德原则等价值观念构筑,引导人朝向高尚目标,而自我是处于两者之间的部分,是协调二者的栅栏,按现实原则行事,阻止本我的不符合社会准则的冲动。由于受到自我和超我的约束和限制,本我只能在睡梦等无意识的状态下,以伪装的方式冲破约束,显现出来。小说中的最年轻的工人对屋顶丽人念念不忘,有着强烈的欲望,由于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在睡梦中得到满足。

(3)引导和提高 通过讨论和争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理清思路。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使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

第一,通过对比了解传统主题分析与理论分析的不同。讨论中有些学生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对小说进行主题解读,如第一次讨论中的观点。以下有关男女不平等的观点也属于传统的阐释方式:“三个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偏见”;“年轻的汤姆试图保护女人不受另外两个男人的奚落或不良企图,而自己却悄悄接近她,这表明男人把女人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或私有财产”;“斯坦利自己欣赏屋顶丽人,但却难以容忍自己妻子被其他男人观看,这反映男女在性的问题上对自己与对女性的不同标准”;“女人不理会男人吹口哨和跺脚,他们便大声咒骂,这反映了男子沙文主义思想”。教师要指出传统方式与现当代理论阐释的区别,指出这些观点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伦理层面,不如女性主义批评分析得深刻。

第二,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讨论中,有的学生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还不娴熟,往往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需要进行引导。比如,有人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女人的附庸和边缘地位。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屋顶丽人对三个男人置之不理,显示了该女人的自由独立;而她吸引男人、使之神魂颠倒,说明了她比男人优越。这时候,我们因势利导,指出女人尽管显得超然,但始终都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说一个字。而男人却处于主动地位,对她调笑和咒骂。这些都表明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宰地位。此外,她处于男人关注的中心也说明女性是男性观赏甚至玩弄之物,而非独立之人。

第三,对片面、过激或错误的观点要正确引导。对片面甚至偏激的观点更要正确引导。如有人认为,屋顶丽人不理睬男人,独自享受阳光,说明她有充满阳光的美好未来。还有人认为,所有的男人对女人都充满欲望,就像他们喝烈酒才感到满足。这些观点对女性主义有关性政治和男性霸权等观点作了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理解和引申,因此,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第四,总结提高。讨论后要让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文,通过写作深化理解;鼓励有创见的学生进一步思考,收集资料,按学术规范表达观点,撰写学术论文发表。此外,教师要总结学生的独到见解并予以记录,为以后教学所用。

四、评价和结语

运用理论分析作品有多种有利之处。

第一,这是一种将文学作品理解和欣赏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教学相结合的尝试,既拓展了文学讨论的深度,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又使学生通过生动的实例学到了理论,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此外,它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观点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第二,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批评性思考。有人认为,“作为文学教师,应该使学生们能够有创造性的思维,因为,对于文学而言,思想就是一切。”[4]7诚哉斯言。通过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学生可以启迪思想,激发洞见,可以“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14]的批评性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文学课程实际上只是文学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正如有人所说,“如果没有受过文学理论的教育,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清晰地去思考问题”[15]。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也享受思考和交流的乐趣。

第三,理论是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每种理论可以提供至少一种方法和视角。用理论分析文学问题,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视角看问题,开阔视野。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重在欣赏,往往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运用文学理论、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阐释,其结果是开放多元的。因此,他们可以了解文学作品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了解看问题的角度决定结论和结果。没有绝对的真理,文学问题如此,社会问题亦如此。因此,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分重要。

第四,可以让学生了解读者反应批评有关读者参与意义创造的观点,即任何见解和阐释都是对文本意义的生产,都是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分享阅读经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各种阐释,善于发现他们有见地的观点或思想闪光点,并总结提高。同时,对学生不恰当、不符合学术惯例、片面或偏激的观点要进行正确引导。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ullivan P.“Reception moments,”modern literary theory,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J].Journal of Adolescent &Adult Literacy,2002,(7):568-577.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a.(1):14-18.

[4]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7.

[5]范 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6]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b,(6):12-14.

[7]Bressler C E.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

[8]Guerin W 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4th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P,2004.

[9]Lynn S.A passage into critical theory[C]//C.Moran &E.Penfield.Conversations: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Urbana,Illinois: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90:99-113.

[10]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Graff G,DiLeo R.Anthologies,literary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An exchange[J].Symploke,2000,(1-2):113-128.

[12]Fjellestad,D Frank.Lentricchia's critical confession,or,the traumas of teaching theory[J].Style,1999,(3):406-413.

[13]Phelan J.Teaching theorizing/theorizing teaching[C]//J.F.Slevin &A.Young.Critical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Politics,Curriculum,Pedagogy.Urbana,Illinois: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96:223-237.

[1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11.

[15]Martin B.Teaching literature,changing cultures[J].PMLA,1997,(1):7-25.

“One Text and Multiple Theory”:An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ories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LIN Yu-p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Firs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introducing literary theories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n introduces its methodology,suggesting approaching the same literary work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thus familiarizing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To illustrate the methodology,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analyzing the poem“The Flea”by John Donne from six critical perspectives.On the basis of this,the paper gives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the short story“A Woman on a Roof”by Doris Lessing from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literary theories through class discussion and teacher's guidance.Finally the paper gives an evaluation of teaching literature with theories.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literary theories;methodology;interpretations of“The Flea”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teaching of“A Woman on a Roof”

G642

A

1008-3634(2012)01-0098-06

2011-11-0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专项基金(SK2012A100)

林玉鹏(1953-),男,安徽宣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蒋涛涌)

猜你喜欢
跳蚤文学理论英美
我不是跳蚤侠
跳蚤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跳蚤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为什么跳蚤能跳得很高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