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于汝城开阐理蕴传授二程初考

2012-04-08 21:59朱惠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周子桂阳汝城

朱惠芳

(汝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湖南 汝城 424100)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周敦颐因著《太极图说》开阐理蕴,授予二程,对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从而“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被朱熹尊为“宋儒之首”。《太极图说》也成为理学思想的奠基之作。正如黄百家所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1]482周子发端之后传二程,后经张载、朱熹集大成后,使儒家的圣学重放光明。周敦颐在何时何地著《太极图说》,又在何时何地手授《太极图说》于二程呢?汝城,东晋升平二年(358)置县,曾称卢阳等县名,宋太平兴国元年(966)改名桂阳县,民国二年(1913)复称汝城。笔者经初步考证,周敦颐任桂阳县令期间,在桂阳,即今汝城开阐理蕴并授道二程。

一 二程师事周子之时间

程氏兄弟,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历史上有理学二程之称。从各种年谱和二程兄弟的自述,可以看出二程兄弟曾有两次从学于周敦颐的经历。

二程第一次师事周子。确切记载是始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据《周子年谱》,是年周敦颐(30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二程之父程珦知虔州兴国县,假卒南安,二人因此相识。程珦视敦颐之气貌,即觉非同寻常,“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为友”,[2]103并令二子师事之,时程颢15岁,程颐14岁。元丰八年(1085),明道去世,伊川为其作《行状》,也讲到受学一事:“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3]638朱熹撰《伊川先生年谱》云:“先生名颐,字正叔,明道先生之弟也(明道生于明道元年壬申,伊川生于明道二年癸酉)。幼有高识,非礼不动(见语录)。年十四五,与明道同受学于舂陵周茂叔先生(见哲宗、徽宗《实录》)。”[4]338程颢的“十五六”岁与程颐的“年十四五”,应该是宋仁宗庆历六年至七年之间(1046-1047)。《程伊川年谱》载:“宋仁宗庆历七年……先生兄弟仍从周敦实学。”[5]9据《周子年谱》记载,庆历六年冬,周敦颐升任郴县令。据此可以确定,二程兄弟第一次师事周子,正是在周敦颐在江西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最后一年至其到湖南郴州任郴县令的第一年。

二程第二次师事周子。《谢良佐录明道语》载:“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6]59从“再见”可以推断二程与周子在第一次授受后隔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且不在同一地点而见。据伊川《先公太中家传》,程珦在皇祐元年至四年知龚州(今广西平南县),后知徐州沛县、监京西染院、知凤州、知磁州、汉州,至熙宁七年前后,近70岁致仕。二程于嘉祐初随父入京。而明道除30岁前曾任江宁府上元县主薄之外,一生基本在北方为官。周敦颐一生全在江西、湖南、四川及广东一带的南方为官。可见在皇祐四年后周敦颐与二程相隔遥远,再见几无可能。由此也可推断,“再见”茂叔的时间应在皇祐四年前。这次“再见”也就是二程第二次师事周子。

二程第二次师事周子始止于何年,在史记载很少。笔者认为二程师事周子第二次的时间起于皇祐元年(1049)下半年,止于皇祐三年底或皇祐四年初。当时程珦受命移任广西龚州知州,从江西赴任广西途中经过郴州,携二子一道会见了时任郴州郴县令的周敦颐。考虑到广西正值兵乱过后,“欧希范”之乱余孽未除,岭南蛮侬智高作乱始兴,社会仍然动荡不定,自己又重任在身,既无法分心教育二子,又当心二子的安危,加之二程兄弟在南安时从学于周敦颐时间不长,故让二子留在郴州伴随周敦颐继续学习,自己与夫人赴任。据《先公大中家传》记载程珦知广西龚州,只二年。雍正《广西通志》载:“大中任龚州只二年,皇祐四年已出岭在道,则移龚当是元年。”皇祐二年,周敦颐改任桂阳令,二程随周子到桂阳从学。后因二程母亲患瘴疠,二程于皇祐三年底或四年初到龚州护送母亲北归。皇祐四年二月二程母亲逝世于江宁。因此,二程第二次师周子的时间有两年多,其中在桂阳时间有一年半以上。但因在宋时,桂阳是一个偏僻且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故二程在桂阳从学周子的史实在各类年谱和传记中并未记载。但桂阳的历届县志中还依稀可见一些记载。如民国《汝城县志》记载:“予乐窝,在县城西五里江口,二程从学濂溪至此。”[7]124又载:“《春游》(《春日偶成》),宋程子从周子在桂阳时所作。”[7]522

二 二程师事周子之所得

二程两次师事周敦颐。第一次授学,由于二程兄弟还是少年,思想尚未定型;且周敦颐时年30岁左右,其学术思想亦在发展定型之际。所以,二程受周子的影响主要在传授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上。故有“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的感慨。但二程第二次师事周子时,兄弟俩求学的方向日趋稳定,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也已逐渐成熟,成思了《太极图说》,加之从学时间有较长的宽度,周子向二程手授《太极图说》,让二程感悟“天地性命”之学,将其引入理学大门。因此,二程第二次从学于周敦颐的收获很大。

一是寻求“孔颜乐处”。“孔颜乐处”,这是周敦颐教导二程的首要内容,也是二程师事周子所得学问的重要方面。《程氏粹言》卷一:子谓门第子曰:“昔吾受《易》于周子,使吾求仲尼、颜子之所乐。要哉此言,二三子志之!”[8]1203周敦颐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内圣外王之学,是培养和扩充人的道德伦理和道德精神境界的基础,以“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为人道德精神的发展方向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从而达到“见大而心泰”,“心泰则无不足”的精神境界。“孔颜乐处”在宋儒即已视作“二程之于濂溪,口传心授的当亲切处”,其后成为了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二程受此教导,就有了“慨然有求道之志”,“有吾与点也之意”的感慨。这充分说明二程在周子的教导下寻求“孔颜乐处”之所得。

二是感悟天地性命之学。《明道传》载:“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2]103这可以说明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后,单独传授给二程,使二程触探到《太极图说》“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的奥秘,豁然进入了周子的宇宙世界。从而对二程洛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发端示人”之功。正如胡宏断言说“今周子启程兄弟以不传之学,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9]161周子的《太极图说》之动静阴阳,二气五行,形生神发,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以至中正仁义等观念,在二程的早期作品中得以体现。如明道37岁作《程邵公墓志》和43岁作的《李仲通墓志铭》中都体现了周子以上的观点。在伊川18岁时,也就是皇祐二年庚寅(1050)所作的《颜子好学论》中更有直接体现。《颜子所好何学论》中云:“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中正则诚,则圣矣。”[10]577文中可以看出,伊川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了周子《太极图说》的内容。从以上可以说明周敦颐传授《太极图说》给二程,二程也领悟了其思想内核,后虽对周子的思想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但周子的理学思想启发了二程,对二程后来形成的“天理”之学影响明显而深远。

三 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授二程之所地

《明道传》:“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在二程第一次师事周子是明道十五六时,也就是庆历六七年间,主要寻求孔颜之乐,通过寻求孔颜之乐后,才“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二是二程第二次师事周子时,也就是“其后”,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并授与二程。如前所述,二程于皇祐元年下半第二次从学于周子,当时郴州郡守李初平与周敦颐问学,后李初平卒,周敦颐主要忙于处理李初平的后事。《周敦颐墓志铭》载:“移郴令,改桂阳令,皆有治绩……郴守李初平最知君,君既荐之,又赒其所不给。及初平卒,子尚幼,君护其丧以归葬之,往来经纪其家,始终不懈。”[11]90-91皇祐二年,周敦颐改任桂阳令。在宋代,桂阳(今汝城,)是一个地域较为偏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但从钻研学问而言,却是一处较少受到外界影响干扰的地方。周敦颐与二程兄弟的年龄本来就相差不是很大(年长大程约15岁),初到桂阳时,周敦颐34岁,这时大程(程颢)19岁,小程(程颐)近18岁(均为虚岁)。周敦颐于二程亦师(就学问而言)亦友(就年龄而言),一道谈论学术,优游山水,不亦乐乎!在皇祐二年的春夏之交,正值生机盎然之际,周敦颐携二程郊游城郊朱家湾时,发现了朱家湾的天然太极图,后周子感悟《易经》著作《太极图说》,并亲手授予二程,在予乐湾现场传授点拨。程颢也得道而悦,触景生情吟出七言绝句《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12]476

先看城郊予乐湾的天然太极图的阴阳五行的格局。从现景分析看,予乐湾地形像一幅天然太极图,有种秉承天地灵气之感。粗看整个予乐湾,外圆两山抱水,两龙护堂,形成一个大圆球,正如宇宙世界的混沌状态。细看耒水成S形,就像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将整个圆球分成两半,形成阴、阳两鱼。朱家花园就像太极图阴鱼的鱼眼,唐氏家庙就如太极图阳鱼的鱼眼。山水、村庄、花园、祠堂自然而形成金水木火土五行连续相生的局势,正是《太极图说》中的“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的理论。从阴阳五行力量对比上分析。从整体上看,外圆两山为阳,气势雄伟力量强大。河水水田为阴,粗看力量较弱,但河水流动不息,力量加倍计算,总体上看阴阳力量几乎平衡。从五行力量上分析,两山为土,力量强大,但山静力量打折,乾金流水为动,力量加倍计算仍有化土之力。从木的五行力量上分析,除朱家花园竹林外,还有其它林木植物,木的力量也强旺。从离火上看,火的力量较弱,但阳鱼鱼眼唐氏家庙其形似火,坐离向坎,有收坎水之功,朝门向巽,巽为木,形成水生木,木生坐山离火,从而加强火的力量。综合起来看,阴阳五行力量形成泄强补弱的平衡相生态势,完全符合《太极图说》讲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13]5。予乐湾的天然太极图地形,为周子感悟阴阳太极,探究宇宙与自然的奥秘,成思《太极图说》提供了基础。

关于《春日偶成》作于何处。清《明道先生年谱》记载“在鄠有诗”。但并非说在鄠作此诗。况此诗充满童气,又含有不以少为少的少年老成心理,描写的也是南方春色。而在陕西鄠县任官时,已是28岁,且处北方。故明道文集延平答问,“云录示明道的绝句,便是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气味,某尚疑此诗若是初见周茂叔归时即可,此后所发之语,恐又不然是也”[14]325。正如延平所想,是程颢在予乐湾现场得周子手授言传《太极图说》,满心喜悦,直到傍晚,吟风弄月而归。也正如明道所言:“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关于二程师事周子至汝城,郊游予乐湾作《春日偶成》的佳话,汝城的古代诗文及历代县志均有记载。南宋嘉定十五年,桂阳县令周思诚在《初建濂溪祠记》载:“濂溪周先生去孔氏千五百年余年,一旦复振洙泗坠绪,昌明道脉,传示圣学于无穷,使百世而下闻之者,犹足以释蒙启蔽。庆历间,尝宰桂阳,去今仅百八十年。而县屡经盗火,先生流风遗迹,乃仿佛无复存焉。县西五里,有山环合,林木茂翳,而溪流清泻,萦纡其间,土人号其乡为予乐,岂亦因先生而名之欤?思诚窃记程明道先生‘有过前川而予心乐’之句,盖明道尝从先生游也。今读其诗,亦可想见先生之迹矣。”民国《汝城县志》记载也较明确:“予乐窝,在县城西五里江口,二程从学濂溪至此。有时人不识予心乐之句,后人遂名其地为予乐窝。俗名予乐湾。”[7]124

综上所述,可见周敦颐在庆历间任桂阳县令时,感悟予乐湾天然太极图作《太极图说》,开阐理蕴,传授二程。

四 周敦颐开阐理蕴授二程之受赞颂

民国《汝城县志》记载:“按通考……自濂溪周子弦歌斯土,开阐理蕴,提倡宗风。”周子理学,对汝城的民风、文风、官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邑人仕宦多为御史反映了周敦颐爱莲守拙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自宋而后,汝城有史记载出了39名进士,其中出现了朱英、朱海、范辂等十几名立朝有声的监察御史和按察使。正如清乾隆《桂阳县志》所言:“独怪桂阳在楚南,虽属边徼,濂溪过化而后,流风余韵。至成化弘治间,人才特盛。”因而周敦颐在汝城开阐理蕴授道二程之倍受赞颂。

一是载录铭记。汝城自明正德年间曹琚所修《桂阳县志》以来,县志中就有关于周敦颐在桂阳任县令的记载。把周敦颐在任县令时兴农桑,修水利,办教育等事迹记载下来,铭记在汝城人民的心中。如清同治《桂阳县志》就记载了周敦颐兴修水利之事。“泉塘池,在县东六里许,尖岗岭下,亦说是宋濂溪凿,灌田数十顷,今湮。”关于周子在汝城重教育、兴师道之事就举不胜举。同时,县志还记载了周子暇余的吟弄垂钓。民国《汝城县志》载:“濂溪吟弄处,在县西桂枝岭对岸,峭石临江,先生筑亭于此,今圯,字迹犹在。”[7]124在《郴州水利志》中也把周子在汝城凿爱莲池,赏莲,咏莲的事迹。“爱莲池是郴州地区史料记载有明确年代的最早的池塘,系周敦颐为邑令时所凿。”

二是建祠祭祀。为纪念周敦颐及其理学在汝城发源、二程从师周子之实,《桂阳县志》记载,宋嘉定十三年,县令周思诚认为“入境诣学,谓学必有先生(周敦颐)祠。乃巍然犹存大成殿,其门庑遗址尽没于蒿莱。惟一厅一寝室,偿无他房。欲求拜先生之遗像而竟莫知所向,惕然为之不宁。”于是,周思诚利用修建县学的机会,于大成殿右庑之西南,立祠以祀周敦颐。他“又思县之正堂先生昔尝居之,因榜其中间曰‘濂溪堂’,俾得申其景仰。别创屋三间,于东边曰‘光风堂’,亦祀先生像于其中,其傍二间则以为政暇读书之所,庶几进夕如见先生。”到宋理宗宝祐年间,邑簿李劲请于邑令黄遂,又建祠于学宫前,颜曰:“希濂堂”。以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名曰“六君子祠”。后几易其址,至明代建成“濂溪书院”。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和莅汝治县者时常到濂溪祠、濂溪书院拜谒周子之灵位,以表达对理学文化和其廉政思想的认识和继承,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清桂阳知县徐之凯有《谒濂溪祠》:“岭上秋香满桂枝,抠衣拾级拜名祠。弦歌在昔为人牧,俎豆于令是我师。时有光风披古树,依然霁月照清池。后来闻者能兴起,片石残碑正可思。”现濂溪书院为清代所建,是国内仅存的古建濂溪书院。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诗文歌咏。汝城后人或来到汝城的文人墨客都会游观周敦颐留下的钩鱼台、濂溪吟弄处、爱莲池和记念周敦颐郊游的予乐亭等景点,寻求二程从师、周子从游的情景,以表达对周子、二程子的敬仰,且留下了许多留芳千古的诗词歌赋。如明状元罗洪先来汝游览钓鱼台时就写有《钓鱼台》:“泉石膏肓砭不开,九重恩诏许归来。江山景物资闲览,常共书台与钓台。”曾任广西北流知县的袁宗佺也留下了《秋日游濂溪吟弄处》“古篆何年挂石巄,登临弥望思无穷。今人不见当时月,百代犹闻夫子风。两岸青松长洒落,一泓秋水自照融。孔颜真乐无寻处,想在吟风弄月中。”清乾隆知县凌鱼游予乐亭留下的《过予乐亭》更是脍炙人口:“孔颜真乐妙难名,吟弄千秋想二程。问柳喜逢云正淡,临川欣对水长清。应时禾黍皆含绿,适意鸢鱼更不惊。偶憩石亭思往事,风流谁得似先生。”

四是复景纪念。今人为记念周敦颐及弘扬理学文化,对古时留下的纪念周敦颐的景点进行了修复,在县城的东拓南延中,也注入了较多的理学元素。如在濂溪书院前修建了濂溪广场,在予乐湾恢复予乐亭、兴建太极亭、周子从游雕像和石书、石碑,在“濂溪吟弄处”兴建了吟弄亭。在新行政中心前修建了爱莲广场,将《爱莲说》镌刻在广场正中的卷幅上。在行政中心正厅竖建刻有《拙赋》的屏匾。同时,将爱莲广场南北两条主要道路命名为“爱莲路”、“守拙路”。还在行政中心后山修建拙政公园。在南北横轴的东泉河上,根据《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模式,按照“太极开元”、“两气交合”、“五行相生”、“万物共荣”等五段进行景观建设。今后,还将在行政中心对面的龙尾山上修建纪念理学鼻祖,彰显理学文化的周敦颐公园。

[1]黄宗羲,全祖望.濂溪学案[A].宋元学案:第 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度正.周敦颐年谱[A].周敦颐.周敦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程颐.明道先生行状[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朱熹.伊川先生年谱[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姚名达.程伊川年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6]谢良佐.谢显道记忆平日语[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陈必闻修,卢纯道.[民国]汝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30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卷一[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9]胡宏.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A].周敦颐.周敦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程颢.河南程氏文集:卷三[A].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周敦颐.太极图说[A].周敦颐.周敦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李侗,朱熹.延平答问[A].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周子桂阳汝城
预期对注意的影响受制于被预期主体是目标还是分心物*
铸造汝城精神
A Happy Trip:周子杭
睚 村
组织开展“感恩送贺卡”活动 桂阳小学关工委
BIM+VR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桂阳蔡伦
家乡的特产
汝城河流治理美如画
湖南汝城:投3000多万建大型供水工程惠泽6万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