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科学化维度

2012-04-10 09:37苑申成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实效性

苑申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名称、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必须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性,体现科学化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这是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客观必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实效性

所谓科学化,就是指人们能够主动认识和探索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指导实践,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地转变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把科学化的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领域,自觉按照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实施以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和改善宏观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胡锦涛2004年初提出的“力争几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有明显改观”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有悖于科学化要求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违反教育和认知规律之处,这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主要原因所在。

一、关于课程名称的科学化问题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规定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总共开设5门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十七大之前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专科生开设3门课程,比本科生减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单就课程名称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在课程名称方面具有明显的整合和拼凑痕迹,使得课程名称在文字表述上显得较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给人的感觉也不够规范。究其原因,这是因为“05方案”的这两门课程是由“98方案”的四门课程合并转化过来的。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源于“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源于“98方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4年3月胡锦涛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出重要批示。本着“减少课程门数,提高教育效果”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就将“98方案”中的四门课程合并为两门课程,不仅内容合二为一,而且课程名称也简单相加,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化要求的。

我们认为,课程的合并和调整应该是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和课程名称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能在课程名称上简单追求与党的指导思想在形式上的一致。课程名称的命名应该遵循科学性、稳定性和唯一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科学、严谨、简洁、规范。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课程名称不够规范给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计划、考试成绩处理、试卷命题、组织考试等工作带来诸多不便。“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个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彻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转变为“05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之后,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减少了教学时数和法律方面的部分教学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大学生修养概论”。这样就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又体现了这门课程名称的规范性以及这门课程教学的目的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样这门课程的名称就可以改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内容仍然以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不仅课程名称精炼规范,而且更主要的是保持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另外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连贯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科学化问题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不仅规定了每一门课总的教学时数,而且把每一门课的教学时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课时,大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一部分是实践教学课时,大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对于理论教学,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就是指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对于实践教学,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较大分歧。一种理解就是把实践教学简单理解为大实践,把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同起来,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投身生动的社会生活中去,开展参观考察活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是实践教学的组织、活动经费、教师控制能力等都难以按照规定的实践教学时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所以,这种观点就导致了一部分高校以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为借口而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还有一些高校以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代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认为实践教学不一定要走入社会,而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社会性,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特征。所以,这一种观点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泛化,难以区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界限,甚至把学生自学、做作业、听学术讲座等也当做实践教学。这也是不符合实践教学的特征的。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由于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处在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之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灌输轻行为转化等缺陷,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一般应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参与,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以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教学实践两种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实践和小实践。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走出校门的大实践方式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开展的次数是有限的。而课堂讨论、观看视频和撰写研究报告等课堂教学实践则是比较容易操作、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遵循这样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安排就应该体现以小实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大实践的原则。一味的追求开展大实践教学在以往也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其次,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本着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校园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与校内有关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问题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05方案”实施以来,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署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并将教材编写纳入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教材编写集中了各个学科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并且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不能再编写和使用自编教材,彻底实现了全国“一本通”。但是,根据“05方案”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变化过于频繁

中央每召开一次中央全会或者提出一个理论方面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就要修改一次,就要再版一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例,“05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2007年教材出版第一版,以后根据形势变化每年再版,先后出版了2008年版、2009年版和2010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几门课程也有类似情况。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必须体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但是,我们认为贯彻中央精神和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把中央文件“抄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材内容频繁变动,造成授课教师应接不暇,有的照本宣科,把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简单介绍,就算完事;有的甚至你改你的,我讲我的,对新增内容全然不顾。这样,从表面上看“坚定不移进教材”是做到了,或者称为是形式上做到了。然而,更重要的“生动活泼进课堂和融会贯通进头脑”却难以落实。在“05方案”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否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的争论。但是,这种争论很快被一种“强势”声音所代替,那就是必须改。争论不存在了,问题却依然存在,并且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因为,一种理论创新的成果,从中央提出到写进教材,到教师理解再到生动讲授,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即使是从中央文件写进教材也有一个角度转换的问题。中央文件注重的是权威性和严谨性,教材更应注重学理性和科学性。不然就会造成教材和文件雷同的情况。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的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较大篇幅的雷同。

(二)教学内容重复

教学内容的重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相重复。如中学历史课有完整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完整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只有36个教学时数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的讲授,知识覆盖面还不如中学历史课的覆盖面广,重复也势必难免。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内容是简单重复。另一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之间的重复以及每一门课自身的重复。现行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本教材有不少内容存在较大重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有个别的地方内容相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之中重复最多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尤其是概论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两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某些章节的节标题就几乎完全相同。不仅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每一门课自身也存在重复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这两章实际上讲的是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必将为更加合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必须传播和宣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何种形式、何种方法、何种手段去讲授和宣传。我们认为,这种讲授和教学必须力求做到既能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又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实际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被忽视了,或者利用的不够充分,这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便于利用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教学形式也最为灵活和多样,可以灵活运用课堂讲授、专家讲座、观看视频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播到大学生中间。同时,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积累、总结、转换之后再作为相对稳定的内容写进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既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增强了学术性和理论深度,还可以给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理解和转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避免多头贯彻,不顾实际效果的情况。

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逻辑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不存在重复问题。[3]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运用某一个原理去说明不同的问题时,就很难避免出现重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避免重复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部分学生一接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面所讲的东西我们在中学时代早就学过了,首先产生一种厌学情绪。为了避免重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和中学政治课重复的问题,必须转换教学立足点。中学政治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方法的掌握和价值观的确立,目的在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为最终目标的总要求。如果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势必造成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实效难以保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为例,就是要讲清楚近代中国的“四个选择”,也就是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而不是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这样就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价值选择和基本价值导向,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追溯和深寻的力度,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4]其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的重复问题,必须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协作,明确每一门课的功能定位和内容界限,做到总体设计、合理分工、协调配合、避免重复;既不重复讲授,又不减少教学内容;努力使各门课程既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同时又保持各门课程相对的独立性。再次,对于同一门课程自身的重复问题,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对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作必要的调整,以重新设计教学专题的方式来解决。[5]

四、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具有时间跨度长、教学内容变动性大、教学组织难度大等方面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这门课的开设状况最为不平衡,教育实效与其他几门课程相比相对较弱。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一”。第一,“一个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础,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平台。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四门课程都有自己相对应的二级学科,只有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相对应的二级学科。没有学科建设就没有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就必然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滞后,难以出现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二,“一个缺乏”:稳定的方法论教材缺乏。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一直定位于讲授“即时”和“应事”的国际国内形势,缺乏必要的方法论的教育和训练。这样就导致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永远也跟不上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疲于应对,方法论教学被忽略。第三,“一个单调”:教学形式单调,有违学生认知规律。200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形势与政策要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如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加分析地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就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员、占用大量的课时以及消耗大量的教学资源。更值得商榷的是在几年时间里面,学生一直上一门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学习内容缺乏层次性,缺乏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也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第四,“一个不对称”: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不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自1988年在高校普遍开设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先后于1988年、1996年和2004年三次就课程性质、工作机制和开设基本要求等问题专门下发文件,这是高校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所没有的。但是,落实到高校却显得力度不够,似乎可有可无,开设状况极不平衡。有的用理论学习代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的不能做到学习过程全覆盖,有的没有专职老师,显得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极为不对称。

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难点,必须认真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首先,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二级学科。发挥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培养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逐步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高水平研究和教学人才。其次,把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作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重点,编写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在哈佛大学担任十年校长、现任哈佛大学名誉校长的陆登庭先生,在谈到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时说,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尔文也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避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运用方法将它解决掉。”[6]形势与政策教育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概念、原则和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方法教育和训练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通过编写和应用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形成动态教材和静态教材相结合的格局。再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创新第一课堂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科学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在大学一、二年级,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渗透式教育;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进行方法论教育;三年级第二学期和四年级实行专题讲座、领导干部报告会等形式,形成分级分类的教学格局。这样方便了教学组织,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丰富了教育形式,当然也势必提高教育实效。

科学性是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增强科学性才能提高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实效性的基本因素。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克服不顾实际情况的官僚主义,坚决摒弃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避免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为最终目标,使学生真信、真学、真爱、真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难忘、永远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论语·子路[M].四书全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1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

[3][5]石云霞.关于构建“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做法和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1.

[4][6]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55-58.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