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2012-04-10 09:37胡家秀倪勇丁明军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

胡家秀 倪勇 丁明军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分析,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培育。本文对于建立院校核心竞争力测评体系和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考生的教育消费诉求更加自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催促高职院校的调整与洗牌。在这样的形势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就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内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麦肯锡管理咨询专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给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的一项或多项核心流程。”[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六项基本属性:

1. 独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是独有的,他人很难模仿、复制或简单替代。这种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职院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特性。

2. 价值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学校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能给其所服务的对象带来长期性的利益与价值。”[2]这种价值性不但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即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3. 延展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消费者需求,并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但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现实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导消费者的潜在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4. 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会像一些实物资产一样,在时间流逝中造成价值递减,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反而会越来越强。

5. 可测性。力是可以准确测量与评价的物理量。核心竞争力是物理学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新概念。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可测性。

6. 创新性。高校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建设水平,取决于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院校整合优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其内化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文化。要它们由平庸变为卓越,持续创新是必由之路。

二、专业品牌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专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整合观。主要代表为赖胜德、武向荣,他们认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3]。二是构成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教师、管理者和大学校长。[4]王生卫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硬件核心竞争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领先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软件竞争力因素是指大学长期形成的大学观念、价值、文化、办学理念、大学规划、战略等综合体现。[5]三是核心能力观。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6]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根据核心竞争力属性,我们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理由如下:

1. 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虽有差别,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其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将一流知识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而赢得市场的话,那么学校就是以经营知识并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人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特殊组织。知识体系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因此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2. 专业是高职院校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

高校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中是有区别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学科。其知识体系也称学科体系,所以说学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知识(技能)体系的载体是专业。其知识(技能)体系是专业体系,所以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的学科教学体系与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之间,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个基础性的概念。学科有门与类的区别: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又称一级学科;比学科类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按此分类,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二级学科,是学科门这个“源”下面的“流”。但高职的专业又不同于本科的专业。本科专业是按门、类、专业的学科逻辑衍生出来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学科类设置的大类专业,也有按职业方向与技术方向确定的普通专业(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有意忽略了学科类,直接从学科门衍生专业。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来确定的,是按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虽然所有教育都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但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技能定义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强调职业岗位中动手或手脑并用的技能。对高职而言,知识与素质是在职业岗位上起间接作用与持久作用的隐性就业能力;而技能则是在职业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显性就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本科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3. 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水平决定高职院校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能有效放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市场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推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品牌意识。一方面,示范建设院校是依据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标准从高职院校中择优选拔的;另一方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院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目前条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为品牌高职院校的标志。

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实际上,示范院校建设从遴选到验收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建设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高职院校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示范。所以,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院校品牌,决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综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具有明显就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社会充分认同的特色品牌专业与专业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竞争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决策层。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决策层。院校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与决策判断力是引领专业结构调整,确立专业建设方向,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实施高效能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专业品牌的根本保证。由二级学院(或专业系部)领导层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执行决策层。他们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和政策执行力是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以说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队伍。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者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享誉社会的专业品牌不但取决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管理队伍的运作水平与职业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决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力军是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脊梁。

2. 技术特色要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毕业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专业特色,关键是技术特色。其他特色,如运行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为凸显专业技术特色服务的。吸引企业注意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一定是技术含量高(体现企业先进技术)、技术综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术品种的技术特色专业。因此,技术特色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设要素

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就会受阻;机制合理,就会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所以说,机制的作用是根本性与基础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师资队伍与校舍之外,运动场所与实训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主体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从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2. 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依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必须通过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提炼专业的技术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这样才能明确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特色的方向。

3. 以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为重要目标

技术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必然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建设目标。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及时引进或融入企业新技术;二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快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材内容与岗位应用技术的双向通道;四是加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新技术装备实施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4. 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独木不成林,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还不能有效构成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纽带的相关专业组群。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辐射到相近基础专业,不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师资队伍与共享实训基地,核心是发挥人才与实训设施的效用。

5. 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

许多生产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多种技术门类的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内涵日益丰富,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会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有意地进行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将不同门类的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个专业中。复合的方法有三:一是异类复合,如将人文管理与工程技术复合,“机械制造质量管理”、“商务英语”等就是异类复合专业;二是同类复合,即将同一门类(门与类相同)的专业进行复合,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模专业”就是同类复合专业;三是子系统独立专业,子系统是从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系统,在一些技术成分构成较复杂的专业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将其设计为若干专业方向,进而发展为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16.

[3]赖胜德,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5]王生卫,李惠玲.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63-67.

[6]陈传鸿,陈雨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3).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学生职业指导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新时期足球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政策建议
连锁经营企业的竞争力构建研究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