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2-04-10 09:37宋翎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高职

摘 要:根据对高职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分析,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索了高职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习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分析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设计时应始终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1]

(一)高职文科类专业的主要特点

高等教育一般把各类专业、学科大致划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农科等大学科类别。综合考虑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学科的关系,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文秘、会计等面向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称为高职文科类专业。

高职文科类专业有别于工科等其他专业,其主要特点有:(1)在专业定位方面,主要培养从事服务和基层管理等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各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如文员、秘书、中小企业会计、营销人员等),是“执行型”管理人才或“服务型”人才。(2)在培养规格方面,在培养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的同时,强调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能力(适应未来职业所必须的广泛的迁移能力)。将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个性发展、人格完善的有机统一。(3)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其知识体系如同“W”或“M”型,注重各模块的联系和知识构建的弹性。[2](4)在实践教学方式方面,文科专业岗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强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3]所以,除了校内一些专业实训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5)在能力、素养形成途径方面,更强调“养成”,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促成学生素质、品德和人格的形成。(6)在考核评价方面,许多文科专业工作过程是内隐的,比较“软”或者“无形”,注重用脑、用心,侧重工作结果,其评价标准也比较多元和模糊。

(二)文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方式

实践能力主要可以分为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堂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渠道实现。其中课堂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实践能力,如沟通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企业实践则侧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实践能力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作岗位分析能力、招聘与录用能力、绩效考评能力、员工培训能力、薪酬与福利管理能力、人事代理能力等[4];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调研能力、商品推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等。当然,在现实工作中,通用实践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并不是截然分离的,通用实践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通用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

专业特点不同,能力要求不同,培养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针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分析相应专业的职业能力范围,根据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编制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要相互联系,层层深入,各环节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具体来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等等。[5]

二、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广州市教育局“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实践性能力培养模式”课题组为搞好文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文秘等几个专业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学生、企业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突出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研究和改革。

(一)精心设计并实施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明确专业定位

该专业根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泛调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向用人单位、专家、学者咨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具备一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与方法,能在中小企业、社区及职业中介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事务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维持原有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和专业选修课两大模块不变外,将原来过泛的专业能力模块重新划分为:职业素质与能力、员工培训与开发技能、薪酬福利和绩效管理技能、招聘与录用技能及劳动关系管理技能等5个模块。每一模块设1-2门核心课程,增加员工培训等专业核心课学时,减少旁支课程数量与学时。根据就业方向和学生特点,取消经济学等专业性不强、企业少用、学生难学的课程。根据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增加了财务管理、统计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3. 构建“课内实践+校外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结合课内理论教学,组织课内实践教学。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角色演练、模拟实操等形式,让学生以管理者身份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学习管理的基本方法。另外,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一些经营好、人力资源管理有特色的企事业单位,增加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内教学之外,安排专门的校外综合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全方位与实际工作接轨,切实、全面地提高岗位工作技能。

“2+1”教学模式指前两年主要安排课内理论与实训教学,第三年则全部安排校外专业综合实践或顶岗实习(如薪酬福利管理实习、绩效管理实习、招聘与录用实习等),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事业单位等进行顶岗实习,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在教学安排上,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从第一学期开始便涉及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结合职业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实现“看中学,做中学”。

4. 实施“双证书”制度

明确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要取得一个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企业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员、助理培训师等广受社会认可的权威性证书)。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采取专人负责制,由一位专任教师负责该课程模块的管理,确保将考证内容融入到各模块的日常教学中,增强课内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的关联性,保证模块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通过努力,毕业生在校期间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达到了95.24%。

5. 采用有效的课内实训教学方法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小企业、社区及职业中介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性、操作性工作,工作岗位及任务存在着较多重复、可分解的工作程序,如薪酬数据整理分析、绩效考核报表编制、面试考核等。为此,该专业将“实际工序分解法”作为课内实训教学的主要方法。其具体做法为: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工作程序进行分解简化,设置一定的模拟数据或文件情境,指导学生按步骤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帮助学生掌握整个工作程序,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

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课程均重点运用了此类实训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内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非常接近,对未来3-5年内实际工作的帮助较大。

(二)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习实训条件

1. 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

校内实训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它是通过完成真实(或仿真)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实训中不仅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完成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符合岗位需求,能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专业技能。该专业为更好地满足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原有使用共享的实训室的基础上,专门新建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实训室布局便于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对接,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几年来,该专业充分利用广州作为广东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缘优势,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代理部、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海珠区赤岗街道办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并将这些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专项技能实训。这些基地在实训场所、办公条件、指导教师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有的还提供了一些实习补助,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习

1. 开展专业和岗位认识实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该专业在第二学期的后半段设置了为期两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由校内教师带领,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体验式实习,让学生更好地从实践中理解专业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专业工作的基本内容、实践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巩固先期课程,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此外,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举办2-3次面向广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大型公益性质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该专业相关人员便主动安排学生前往承担协助布展、接待用人单位、派发招聘资料等具体事务性工作。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岗位认识实习的机会,使其了解一些专业基层工作的主要环节和要求,为以后综合性的顶岗实习奠定初步基础。

2. 校企合作,规范管理顶岗实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

从第三学年开始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它是高职学生毕业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职业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

(1)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双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前者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后者主要负责实践指导。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指导书,共同确定各单位的实习进度,并明确学生分组等相关事宜。

(2)加强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实习伊始,校内外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照实习大纲、进度表的要求安排实习任务,通过轮岗、换岗等形式,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较系统地涉及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各人力资源专业技能模块。

实习过程中,校内外教师共同检查、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周记、实习总结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核评价体系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共同审核评价的方式,实习结束后共同完成成绩评定工作。

(3)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规范的过程管理、综合的考核评价,使学生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系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运作,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实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全班的实习交流会,及时总结和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多方位的校外实习形式对自己实践技能的提高帮助很大。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

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而且能培养其社会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1. 开展讲座、座谈等活动。拓展实践教学资源,邀请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为学生举办形式灵活的讲座,加强学生与专业人士的沟通与讨论,使学生们开拓视野,及时学习实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理念,培养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政府或社会举办的一些全国性或全省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一些校内相关知识竞赛活动。配合学校“科技节”活动,安排专业教师辅导学生利用招聘、培训等技能为其他学生服务,如介绍招聘工作流程、提示面试注意事项、进行心理测试等。

3. 鼓励、协助学生周末或假期到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人才市场兼职,既为用人单位服务,取得一定劳动报酬,又学以致用,加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

(五)加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教材建设

1. 多渠道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获取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的良性机制,使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为实践教学提供基本的保障。

2. 探索“双师制”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发展只有10多年时间,学历较高而实践能力又较强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有些专业课程,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既需要教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便有效讲解较为复杂抽象的专业理论,同时又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时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进度,设计代表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为此,根据高职人力资源教学需求和实际教师资源,该专业对部分课程采取了“双师制”这一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同一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由校内理论基础深厚的教师负责,实训教学则主要由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技能兼职教师负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兼职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共同对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设计,确保理论部分深入浅出,实训部分实用到位。此外,考虑到这些校外教师的实际,将他们的上课时间安排在平时晚上或周末,教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校内或生产(工作)现场进行。

“双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内教师和校外人才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该专业尝试聘请实训基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3. 编写校企合作教材

在配套实训教材方面,原有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包含了过多高职学生不需要的理论,在实训方面又十分缺乏,多是理论案例等纸上谈兵的内容,缺乏实际企业基本操作背景介绍,且无具体工作流程的拆分和训练。在“双师制”教学模式下,由校外企业教师提供实际工作场景及流程的资料,校内专任教师进行具体编写工作,两类教师合作设计编写实训教材、讲义、实训指导书,将其作为课内实训部分的教材。这种教材来源于实际工作,既可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理论基础,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些年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该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和模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也大大提升,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及同类院校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任莉.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191.

[2]梁绿琦.文科高等职业教育: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1-33.

[3]柳遂文.活动项目教学:高职文科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12.

[4]刘葵,宋翎.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本质特性及其培养策略[J].职教论坛,2011(10):20-23.

[5]巩艳芬等.基于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3):176-177.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