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德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2000-2009年)

2012-04-10 09:37刘倩何小勇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刘倩 何小勇

摘 要: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2000-2009年我国高校德育文献的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族精神”、“德育内容”、“主体性”、“实效性”等重要内容。在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列宁全集(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是十分重要的经典文献。

关键词:高校德育;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知识基础

以往对我国高校德育研究热点的探寻,主要采用定性方法或传统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当前,国际上正以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劲发展态势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深度挖掘数据,系统、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国内有战略管理、高等教育等领域研究前沿的可视化研究[1][2],但目前未见用知识图谱研究高校德育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知识图谱方法,探究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为高校德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和薛天祥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都规定:“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3][4]本文中的德育内涵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等内容。因此,检索文献的标题词主要为“大学(高校)德育、大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大学)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等。

数据来源:根据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大多数关键文献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5]因此研究数据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数据。首先,在CSSCI数据库中,以上述标题词检索,时间段为2000-2009年,检索到的全部文献739篇。其次,确定基本的分析对象,即739篇文章的1021个关键词及4079条有效引文。最后,将数据导入分析工具。

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6],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它可以分析随时间变化某一研究领域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将下载的数据导入到CiteSpace 2.2 R11,进行时区分割(Time slicing)和阈值选择。本研究时间跨度为10年,即2000-2009年,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即10个单个时间分区。然后,运行软件并生成图。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揭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为目的的一种图形。它可以客观、形象地展示单凭个人经验难以直观获得的前沿领域的总体图景、亲缘关系和演化规律等。[7]笔者使用CiteSpace 软件,采用共词分析(Coword)和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相结合的方法,绘制高校德育的知识图谱,挖掘和分析近十年我国高校德育的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

两个或更多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称为关键词共现。通过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并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揭示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内容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文献共被引是指当两篇文献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时,就称这两篇文献存在共被引关系。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距离”也越近。[8]

三、近十年高校德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用CiteSpace软件对739篇高校德育文献中的1021个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形成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知识图谱。一般而言,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9]一方面,根据图1中节点的大小寻找关键的节点,揭示研究热点。在图1中各节点(圆圈)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在图1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大的节点。其次是“大学生”、“高校德育”、“高校”、“德育工作”等。另一方面在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挖掘,计算知识图谱中各节点的中心度。根据中心度可以挖掘出在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pivotal point),从而探寻整个知识网络中的研究热点及其微观结构。中心度反应了一个节点(如关键词或引文)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节点,其他两个节点就无法交流。占据这样的位置愈多,就代表这个节点愈具有更高的中介性,更多的节点联络时就必需通过它。[10]一个关键词的中心度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着更多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表1表明“高校德育”的中介中心度为0.25,居首位,紧接其后的三个依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网络中最大的节点,其出现的频次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2004年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见图1、图2)。这一方面与我国常将高校德育通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所以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另一方面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2004年16号文),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开始增加。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节点紧密联系的有“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抗震救灾”、“互联网”、“社会实践”、“自我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其中素质教育的节点最为明显。但“素质教育”出现频次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2)。本研究与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发现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中“素质教育”出现频次呈现下降的趋势。[11]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如图2所示,2004年之后“科学发展观”的频次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且在2008年出现突变,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另一个较为突出的节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起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出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研究[12],且该关键词近年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见图2)。“抗震救灾”这一关键词则在2008年出现6次,研究者主要论述了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3]围绕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等问题,学者们发表了相应的著作和论文。[14]

第二,“大学生”这个节点是网络中出现频次居第二位的节点,与其相连最突出的节点是“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另外也与“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人文素质”等关键词相连(因为它们出现的频次相对少,所以未在图中直接显示出来)。“大学生”出现的频次从2003年的8次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21次,2009年更高达71次。2004年16号文和2005年学习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进一步强调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一节点同时表明“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败,近两年备受关注,出现的频次也加快上升(见图2)。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