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审美教育的实践特征

2012-04-10 09:37林英典
高教探索 2012年2期
关键词:和谐特征

林英典

摘 要:和谐审美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要使和谐审美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并取得成效,必须厘清和谐审美教育的实践特征。和谐审美教育的实践特征包括:和谐性、开放性、教育活动的民主互动性。

关键词:和谐;和谐审美教育;特征

和谐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按照和谐美育论的理论,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使师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获得可持续的充分的和谐发展。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育系统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教育状态与社会发展形态的和谐统一;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和谐统一;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交往方式的和谐统一等。要使和谐审美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并取得成效,必须清晰了解和谐审美教育的实践特征,并以这些特征为依据,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一、和谐性

(一)教书与育人的和谐

教育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通过“教书”使学生获得知识,学到做事的本领,即“成才”;通过“育人”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即“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成人的具体表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1]王充在《别通》中说:“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通过教育使学生既懂得做人的道理,又具备做事的本领,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和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和谐审美教育,一方面,它重视成才教育,更重视成人教育,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素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培养;另一方面,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分配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内容和时间比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智力的同时,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和谐

和谐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使各育得到和谐发展。和谐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与充实,是和谐性原理的科学运用。

和谐审美教育重视美的教育,重视科学的审美观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人间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在美的教育和熏陶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知识与能力的和谐

和谐审美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把两者看做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整体。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的传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其次,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再次,能力必须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和提升。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

(四)学生接受水平与教师教育水平的和谐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2]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数量,适时调整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接受水平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谐一致。

(五)课堂教学的和谐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平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和谐审美教育的和谐性,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表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学生自主的讲与学生自主的练的和谐统一;教师所讲知识与学生所需知识的和谐统一;教师的讲解深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的内在体验的和谐统一。要达到上述几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仔细观察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只有这样,课堂上的共鸣效果才会产生。

其次是教师、学生、教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主要媒介,是审美的对象,是学生知识来源中最主要、最便捷的渠道。所以作为课堂教学总设计师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前的备课准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达到和谐统一。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并产生共鸣的关键。

再次是学生、学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法与教学内容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所依赖的重要载体。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教”只是达到“学”的一种手段。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因此,学生、学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育的和谐性包括多个方面,除以上所述外,还必须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和谐;学校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和谐等。

二、开放性

(一)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知识的运用主要靠实践,实践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养成习惯。现代教育有责任把学生从传统教育封闭的教育内容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一片广袤的知识天空。教育内容的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就学科而言,不同的学科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逻辑结构,但是,它们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和能力的形成,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另外,教材是针对同一专业、同一年级所有学生编写的,它很难顾及同一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谐审美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了解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感受时代脉搏的律动。只有把教育内容构造成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学生才会始终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二)教育时空的开放性

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大力倡导儿童的“六大解放”,其中包括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让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娱乐。如果能真正实现陶先生的“六大解放”,那么,和谐教育也就在其中了。现代教育必须把应试教育模式的狭隘时空中驯养出来的学生解放出来,把教育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增長了见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增强了毅力,获得了灵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德育教育基地以及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风景名胜等等,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知识和生活的课堂。

(三)训练手段的开放性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育”、“培养能力为重点”。新教育思想的共同点是主张一切教育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而目前的教育,提到训练,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巢臼,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训练内容和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缺乏有针对性的、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社会实践训练。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动手能力低下。因此,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的教育设想和思路要大胆、创新,教育观念要开放,教育手段要新颖并富于创意,让学生的思想在无边的空间中驰骋。

(四)教育模式的开放性

大凡有生命力的教育模式,总是随着教育实践、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凡希望有所建树的教师,都会自觉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探索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之处在于:要求教师的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变化,具有充分的开放性。而“变”的准绳是: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益,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告诉学生,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创建富有特色的民主开放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教育活动的民主互动性

教育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活动过程。交流成功与否,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并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而交流是否通畅取决于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民主意识的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认知和掌握。它常常通过师生充分的互动交流营造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氛围,促进教育过程中学生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兼容并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主动发言、善于倾听、乐于吸纳、综合理解,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和谐审美教育,是一种民主互动的教育。这种民主互动的教育包括了教育活动民主互动化和师生关系民主互动化两个方面。教育活动民主互动化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脱颖而出。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创新能力。只有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的不同,因势利导,使教育活动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师生关系民主互动化首先表现为师生之间摆脱对立服从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不要只在传授上下功夫,要更多地在帮助、辅导、设计、组织、指引上下功夫,即在“导”上下功夫。其次,要面向全体。这是民主教育的精髓。再次,师生要相互尊重、互相依赖、分担责任、分享权利,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思考如何进行教育以及学生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要求,理解教师的思想,体悟教师的心情,建立师生之间在尊严和情感上的平等关系。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和谐审美教育应兼三者之長,既教人为真,也教人为善,更教人为美。这就是和谐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孙培青等.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4.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46.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和谐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