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2012-04-11 11:14臧淑梅
黑龙江水产 2012年2期
关键词:池底溶氧底泥

臧淑梅

(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尤其在高密度精养模式下,养殖水体氨氮会逐渐累积,当其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不但会对鱼类产生直接毒害作用,而且能够诱发多种疾病,从而成为制约鱼类正常生长的水体因子之一。本文就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及氨氮的消除途径和控制方法——加以阐述。

一、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

1、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及动植物尸体含有的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2、当氧气不足时,水体产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

3、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可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体内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升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

急性氨氮中毒的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

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mg/L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成亚硝酸、羟胺或氨时,这种过程被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气态氮作为代谢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的时候,就称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

藻类和植物能利用(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消除池塘中氨氮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的吸收:

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pH高、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中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子(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泥的搅动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

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底泥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值、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加水体对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弱碱性。

2、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在池塘中使用“粒粒氧”、“氧底”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浓度。

4、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的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蛋白、能量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EM菌”及“活性干酵母”可调整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酵母菌素,通过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和细菌”、“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细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其他措施:

包括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避免池塘的pH过高等。

猜你喜欢
池底溶氧底泥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物联网监控获得的溶解氧曲线与池塘水质指标的内在关系
溶氧对L-羟脯氨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增氧泵如何合理使用?
游白沙坡温泉
底泥吸附水体中可转化态氮研究进展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