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2-04-12 03:28
华中学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媒介摄影

刘 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武汉,430079)

“媒介融合”已经从模糊的概念走向实践运用,变化的传播生态产生了对新型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媒介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为新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实验,但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全媒体人才满足读图时代受众对图像新闻的巨大需求,新闻教育如何处理融合技能教育与其他知识学习的关系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一、媒介融合给摄影教育带来的困惑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由蔡雯教授首先介绍到国内,现在并无权威的统一定义,但其内涵在业界与学界争论并不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内容: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以及媒介终端的融合[1]。不论如何定义其外延范围,媒介融合必然体现在各种传统媒介与网络等新媒介之间的融合贯通趋势。作为新生事物,媒介融合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正在摸索前进,对于新闻摄影教育如何满足新闻实践的需求同样需要不断探索,探索过程中有许多疑惑必须辩证分析。

悖论一:新闻摄影教育强调媒介融合技术而新闻摄影实践必须体现新闻专业理念。

根据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情况,传统新闻媒体急需掌握多种媒介技术并能融合使用的人才。密苏里新闻学院推广了其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南京大学也在国内建立了以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教育。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基本教学内容为:第一学年学习通识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学习新闻专业与媒介融合的课程,最终使学生解决新闻如何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之间动态发布的问题。

媒介融合在许多人眼中是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直接相关的。特别是作为新生事物,新闻单位急需补充能将新闻摄影与流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有效对接的人才,而这在以往实践过程中不太受到重视,所以,加强融合技能的学习对学生初次就业有积极作用。在多重的竞争格局中,传统新闻媒体希望能够尽快将自有的内容优势嫁接到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之中,加上新闻摄影本身就是实践性强的工种,媒介融合时代自然希望加强对融合相关技术的学习。但是,不论是媒介形态或其他层次的融合,新闻摄影图片的拍摄与传播过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一直是其重要导向。缺乏媒介素养的基础,或者发布的新闻图片不能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摄影的前途注定暗淡。在数字化技术导致的图片易拍时代,专业的新闻摄影无论以何种媒介融合的手段呈现出来,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并体现人文关怀,否则与随手按下快门的“到此一游”图片就没有太大区分。因此在有限的总教学时间内,媒介融合教育强调技能的训练与传播实践注重新闻专业理念的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悖论二:媒介融合技术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潜力而全能记者出现后专业摄影记者数量减少的趋势。

历史上,每当一项新技术被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之中,都会产生对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由于媒介融合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播出多种形态的内容或者使同一内容通过多种渠道传播,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共存,传播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得在目前状态下媒介融合的发展至少会产生对全能记者和融合媒介管理人员的需求。其中,前者是媒介融合教育能够直接培养的人才,后者则需较为复杂的培养过程特别是管理岗位的实践锻炼过程。媒介融合不可能消除竞争,不同媒体间内容的转换也不是简单平移,反而会在内容生产方面产生差异化的激烈竞争,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而从另一角度分析,媒介融合除了内容、渠道的融合外,还有管理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确实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为目标的,是媒介经济学提高媒介企业获取利润的有效手段,为追求企业的低成本和高利润,让一名全能记者代替传统的摄影记者、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独立在多种媒体上发稿是一种理想状态,这种全能记者对多种媒介传统工种的熟练掌握使得专业摄影记者数量存在减少的趋势,并且受众角色的发展也可能代替部分专业摄影记者的工作,都将产生媒介融合技术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潜力与专业摄影记者数量减少的趋势之间的矛盾。如果融合教育的结果就是减少对摄影等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无疑会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悖论三:媒介融合造成媒介单一化而受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

媒介融合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多种信息呈现平台的融合趋势,报纸可以与广播交叉、摄影图片可以在网络电视播出等。虽然从历史经验分析,正如电视无法取代电影和报纸一样,媒介的发展并非是新旧交替的过程,但是媒介融合毕竟以网络作为最重要载体,造成多种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整合传播的现象,使多种媒体共生的传统传播生态环境有变革为单一化网络载体传播的趋势,世界多国不断有著名报纸停止纸质印刷发行而仅保留网络版的新闻传出即是佐证。

对于受众分布而言,融合了多种传统媒体信息内容与优势的网络媒体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受众是否就满足于通过融合型的网络传播方式观看周围的世界呢?应该说受众对传播渠道的多元选择以及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制约着媒介单一化的趋势。当代社会呈现出视觉文化的特征,受众不断提升对视觉快感的追求,媒介融合本身是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要的。摄影图片的拍摄、处理也日益呈现奇观化的特点,仅依靠把摄影教育放在媒介融合技术中进行教学安排也是无法满足受众对媒体的信赖和需求的。消费文化格局下,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出版物、电视、电影将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多种视觉图像的形式展现给受众,新闻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不断为挑剔的眼睛提升画面视觉冲击力的过程。各种最新、最好、最贴近的新闻摄影作品充斥报纸版面并且延伸到其他融合媒体,使受众的媒介素养不断加强、审美能力不断提高、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如果缺少创新,仅具形式美的新闻摄影可能使挑剔的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无法想象仅依靠媒介融合就能满足当今“读图时代”众多受众的观看需要。习惯于接受图像化新闻的受众对银幕、荧屏、网络、平面媒体等渠道、内容、具体呈现形式的选择也是多元化的,这与媒介融合造成的媒介单一化趋势可能背道而驰。

媒介融合时期如何处理好摄影人才的培养问题,上述悖论的存在必须予以重视,当今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也对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的目标、任务及要求提出挑战。

二、视觉文化对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提出挑战

按照居伊·德波的理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奇观化[2]的时代或称之为读图时代;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的现代社会,艺术品可以通过机械复制来大量生产,所以,媒介文化日益呈现为一种“读图”而非“读文字”的商业文化特征。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作用不局限于对世界的反映,其本身也在建构这个世界。电视、报纸、网络等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了图像的奇观化,强化了媒介的图像化传播功能。

由于图像对文字的比较优势,使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变得图像化。受众日益依赖于图像的传播,要求摄影教育必须培养融合媒介需要的全能摄影记者以便满足社会的巨大图像需求。将20世纪的报纸等出版物与现在进行对比,图片需求的增长趋势明显,在图片的用量、幅面、色彩、印刷质量等方面与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穆青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观点早已成为现实[3],在现在的媒介融合时期,图文并重的图像传播特点更是在网络等其他融合媒介中广泛实行。

在业界与理论界热烈讨论“读图时代”的来临时,读图时代受众的视觉感知仍然是借助机器进行的,客观的世界以及创造的世界都是通过照相机、摄像机等技术设备被编码成文件,并借助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媒介传导到受众进行解码。媒介融合形式上有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影像的融合,但这些媒介内容都需要照相机等技术设备来实现,拍摄及画面的处理需要受过良好新闻教育的人员担当。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不仅要加强数字图像文件的拍摄与处理能力,还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融合加强各种视频文件的采集处理能力。与传统媒介技术不同,现在的照相机已经具备拍摄静态图片、动态视频、录制声音等功能,摄影教育不再局限于设备的运用本身,对于如何处理设备的多种功能,优先采集何种新闻信息应该予以通盘考虑,这已经属于媒介融合教育的研究范畴。

读图时代受众存在着对图像的依赖,由于报纸的扩版、种类的增加、多种媒介都存在着对图片的需求,无疑会扩大图片的市场,可能直接增加对摄影记者的需求,但正如前文悖论二指出的那样,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及全能记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着此种趋势,并使摄影记者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对摄影记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进入读图时代,相当长的时期内摄影记者的工作流程比较简单,只需要深入现场,抓取典型瞬间,以及对静态图片的简单选择处理等,摄影教育也是强调拍摄技术的掌握。而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下,在现场记者除了不能遗漏静态图片的拍摄外,可能还需拍摄高清动态画面,录制声音,或者以流媒体的形式编辑发布,以便实现多种媒体文件格式的新闻传播。由于其个人综合素质决定着融合媒介多层次传播的效果,摄影记者必须不断学习以应对挑战,成为横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全媒体记者。

其次,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还存在于与其他记者的竞争。融合媒介时期各种媒体的区分逐渐减弱,摄影记者固守于报纸等平面媒体内已经不能适应严酷的竞争了。传统上一家媒体的记者主要服务于自身媒体的用稿需求,并且按地域、行业等不同,记者有一定的分工,竞争并不明显,而在媒介融合的平台上参与竞争的记者数量急剧增加,都在为满足受众的图像需求而采集多种形式的图像资料,不同媒体企业间的竞争同样加剧,记者无法避免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局面。

再次,媒介融合时期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对现有摄影记者的职位同样构成挑战。现代受众不仅仅习惯于被动读图和浸淫于图像化的传播格局中,拍摄技术的简单化与低成本化以及以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手段的普及,可以使许多普通的图片消费者变为生产者。图片的传播不再单向从媒体流向读者而是呈现双向互动特性,媒介融合技术本身可以支持传媒的这种巨大变革。

摄影记者被带入媒介融合时期后,在享受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兴起所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在专业化的职业理念要求下面临来自技术进步、同行乃至与原来从受众身份转变而来的公民记者之间更残酷的竞争,摄影记者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大学新闻教育同样也需要针对变化的社会需要对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摄影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必要的知识与能力。传统媒介生态下新闻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即是对当时新闻教育的重要指引:在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并有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其中新闻学专业主要服务于报社等平面媒体,广电专业则面向电视台等电子媒体,在当时条件下没有考虑媒介融合的需要。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体的运营模式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新闻教育或许有必要对传统内容进行融合式的重组,部分高校率先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

1.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是摄影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微观或低层次手段。

媒介融合确实产生了对复合型全能记者的需求,技能层面上的融合记者培养可以解决融合媒介的一时之需。以《湖北日报》为例,该报摄影部在融合传播时期就是在报纸的基础上,以视界网为主要平台,在电视台专门开辟流媒体节目窗口,取得较好的融合传播效果,也急切需要引进媒介融合的人才。因此,打破原有专业分割,建立一种跨媒体的开放性教学体系,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当务之急。

全能记者,或称“全媒体记者”、“高能记者”、“背包记者”等,全媒体则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4],所以全能记者狭义上可以定义为:具有在数字多媒体环境下综合运用文字、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技术手段进行采访与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时期需要全能记者,新闻教育也需要将传统的摄影记者培养为适应全媒体工作的全能记者人才。

就新闻摄影而言,传统上教学重点是对镜头、构图、暗房后期等进行讲解和操作,强调的是拍摄出真实性、艺术性强的图片,是否需要采集声音和视频素材以及如何以流媒体进行传播等不是教学重点。媒介融合人才的能力不局限于图片的拍摄上,还必须掌握图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表现手段,可能需要采集静态图片之外的音频、视频以及必不可少的文字写作,也需要配合编辑部门的整体报道格局,以便制作出不同媒介呈现形态的新闻稿件。

国内已经实行的一种媒介融合教育方式是在传统课程上整合新媒体课程,这样课程安排变化不大,在媒介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已有教学实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字融合技术的基本运用能力。新闻教育一直提供传统传播环境下各种技能培养的课程,单独培养为纸质媒体拍摄静态的新闻图片本来就只是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整合各种传统新闻素材采集手段在数字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综合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为融合媒体服务,暂时缓解媒体巨大需求的燃眉之急。但是,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三点悖论,纯粹技能的教育不能培养高层次的媒介融合人才。

2.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是培养摄影人才的中观层次需要。

技术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在融合媒体的初步适应能力与初次就业能力,但从发展角度分析,只有专业综合素质才能在媒介融合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布尔迪厄认为,眼光乃是教育再生产出来的历史之产物,基于摄影技术教育基础之上,对于新闻传播领域需要体现的媒介素养、人文精神的综合培养需要加强。

对学生加强媒介融合相关技能的学习无可厚非。媒介融合在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可以被认为是节省劳动力的有效手段:一名全能记者就能够胜任多媒体融合下采集、发布新闻等原来由多人承担的工作。但是,读图时代受众对图片的欣赏要求是多元化和高质量要求的,每名记者的工作时间也是有限的,必须在同一新闻现场拍摄出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这就需要多项新闻能力的综合运用。另外,专业摄影记者数量有可能出现的数量减少趋势必然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仅依靠会使用多种技术工具难以在高层次的深度新闻报道中取胜。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必不可少。

由于大学期间学习总时间有限,对于数字媒体技能学习的加强不能以牺牲各种人文素养及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代价。一名优秀的全能记者除了掌握基本的融合媒体使用技能外,对于新闻的深度洞察与掌控能力是决定其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研究媒介融合的现状,不能忽视在各种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并未消失,而是可能借助新媒体或媒介融合的技术手段继续发展自己。媒介融合字面上理解也是多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创新,不可能是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更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还有可能不断涌现。媒介融合也必将造成媒介运用的复杂化、专业化和细分化。为满足融合媒体对各类图像新闻的巨大需求,仅依靠少量记者完成从图像、视频文件的采集到编辑、多媒体发布的全过程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新闻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立足长远,在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摄影人才。

3.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教育是摄影教育的宏观高层次需要。

媒介融合教育对新闻专业教育的影响需要认真评估。仅就摄影而言,读图时代的多媒介融合无疑会扩大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也会增加摄影作品的多种差异化需求,进而可以为新闻摄影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实际需求。

平面媒体在传统上以刊发文字稿件为主,各通讯社、报社设置专门的摄影部曾经是作为辅助部门出现的,主要为本部门提供新闻摄影图片。在媒介融合时期为了竞争和吸引读者的需要,报纸等刊物从头版开始大量刊发图片,报纸数量的增加与版面的扩张对摄影图片的需求也急剧增加,除了平面媒体外,网络、电视台及其他媒体也需要大量新闻图片。在读图时代,受众对于图片的推崇使摄影记者摆脱了“照相师”的地位。

但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需要不是新闻摄影教育孤立强调融合技术的教育就能解决问题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市场细分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对于由摄影记者到全能记者的转换,除了正规系统的学校技能教育外,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工作期间终身教育的不断跟进,融合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技能教育的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而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无法在短期内直接解决媒介融合发展的需求,这需要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针对新闻业界的现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跨媒体、跨文化、跨专业的新闻摄影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社会责任、专业操作的新闻专业思想,使消费文化盛行的读图文化能够提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媒体融合教育培养具有适应各种传播新技术融合的新型人才,但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个性化、专业化特点无法摒弃,新闻图片的融合平台传播必须坚持已有的深度与贴近性等发展方向。媒体融合时期新闻摄影教育需要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增加技术课程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融合课程,而是需要突破传统按媒体类型的过于细分的专业门类,整合文理科分野的课程体系,在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原则下,为学生短期就业提供操作层面上的融合技术教育模块知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具有雄厚人文底蕴的合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出现的新型融合趋势。

注释: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第90页。

[2]英文版为“Spectacle”,该词王昭凤将其译为“景观”,见[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 页。Guy Debord:《The Society of Spectacle》,New York:Zone,1995,p.23等多种场合也提到。按其本意,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按照另外一种使用更普遍的翻译——“奇观”更为贴切。

[3]穆青:《新闻摄影是报纸通讯社新闻事业的“一翼”——在1986年新华社摄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穆青在1988年新闻摄影学会也强调此观点,该文后收入《新华社新闻摄影论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4]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第15页。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媒介摄影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