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特征论小品文的时代生存

2012-04-12 10:18陈艳丽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小品文语体周作人

陈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从文体特征论小品文的时代生存

陈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小品文由于源头概念界定的模糊,造成其文体特征的模糊纠缠,其文体特征的不明确是其根本原因。从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来研究追溯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明确小品文是一种传统审美与西方反功利纯文学观结合的文体,是一种把思想用情感化的语言言说的一种散文文体,在现时代的网络空间依然有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小品文;文体学;文体特征;时代生存与发展

现代小品文作为现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一开始其界定就与其他散文文体纠结在一起。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的论述,有时提到白话散文,有时提到美文,其实他论述的,实际上是被称为“美文”的小品文文体特点。西方文体论把文体分为广义文体和狭义文体,我们这里指的是狭义文体,也就是文学文体,主要指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语言体式所形成的文体风格,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文学语言的独特运用中。童庆炳认为文体是一个系统,而非专指语言形式,具有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这种观点相对于把文体偏重于语言体式的研究更客观和科学一些。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相应的形式特征,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也不例外。周作人在《美文》里这样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美文……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类文章……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作诗,便可以用论文去表他。”①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也有类似的界定:

近来有许多人说,中国的现代散文,就是指法国蒙田的Essais,英国培根的 Essays之类的文体在说,是新文学发达之后才兴起来的一种文体,于是乎一译再译,反转来又把像英国essays之类的文字,称作了小品。有时候含糊一点的人,更把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的四个字连接在一起,以祈这个名字的颠扑不破,左右逢源;有几个喜欢分析、自立门户的人,就把长一点的文字称作了散文,而把短一点的叫做小品。②

朱自清等人的界定也是有类似的问题。在这里几个概念纠结在一起:现代散文、小品散文、散文、白话散文、抒情文、小品文,概念的纠结来源于文体的模糊。正是因为散文文体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致使以后的散文发展方向发生争论和歧义,而作为散文的重要文体之一的小品文的存在和发展也是模糊和困惑的。而且在新时期文学文体的一系列变化之中,很难再看到小品文的影子,似乎这一文体已经消失。从小品文的源头追寻其文体特点,对小品文的时代生存和发展方向有所启示。

一、“小品文”概念溯源

“小品”最早的意思是佛家用语,指的是佛经,是与“大品”相对而言,小品佛经指的是篇幅短小、容易理解、便于传诵的佛经。“小品”一词被用于文学,则到了明代中期。嘉靖三十三年,田艺衡编选了《煮泉小品》,其中主要收录了历朝历代有关茶与水的诗文,该书虽然以“小品”命名,但其中汇集了不少的诗歌。名为“小品”,实际上是“品鉴、回味”的意思。“小品”并未具备文学意义。明代中后期,由李贽评选苏东坡“小文小说”而催生了一大批以小品命名的文集。在作品集中大量出现“小品”一词,但含义极为丰富。如陈天定的《古今小品》、王思任的《文饭小品》、陈继儒的《晚香堂小品》、朱国桢《涌幢小品》等。但是这些以“小品”命名的集子,并不全是小品文集,而是文体杂陈,诗、词、赋、散文、小品、韵文等都在内。但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小品”已经具有了文体学上的意义,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小品文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最早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小品文”这个名称是在民国初期,用来定义那些篇幅较短的抒情散文。起初是周作人提出的美文说,后有鲁迅的Essay说、胡梦华的Familiar essay说、梁遇春的小品文说、周作人的性灵小品文说、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说等,这些名称都承认中国现代小品文的源流是晚明小品文与英国小品文的合成。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创办的《论语》,专门刊登小品文,小品文盛极一时。于是引发了给“小品文”下定义的热潮,但在当时,人们对于小品文的研究就存在较大的分歧。研究这些分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是体裁的混乱。体裁就是文学的类型,进一步说就是不同文学类型的体式规范,文学类型的体式规范,一般地说是由某种类型作品的基本要素的特殊结合而构成。①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文章以体制为先”成为自古文学创作的先例,但在现代小品文的文体独立的开端这一问题似乎被忽视了。周作人在《美文》中的界定是:“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能作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这种界定没有明确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而是一种模糊了文体界限的界定。研究周作人的小品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到小品文与诗、小说的边缘的模糊。夏征农在《论小品文》中认为“小品文在别的国家,是指一种速写,在形式上,是较短小峭拔的;游记、随笔、印象记便是属于这类文字。”“是报告文学和纯文学中间的汇合处”②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③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在这些理论中,小品与散文、杂文、美文、随笔、游记,甚至后来的通讯、报告文学、日记等体裁混杂,这些不同的文学体裁全部被稀里糊涂地扫入小品文的范围之内,造成了小品文体裁界定的混乱。

其次是语体的不确定。语体可分为规范语体和自由语体。语体就是语言的体式,广义的语体是指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所讲的话语在选词、语法、语调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特征。而狭义语体指的是用以体现文学体裁并与特定体裁相匹配的文学语言。③童庆炳认为规范语体有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三种基本语体。在此基础上还有变异的自由语体。小品文应该选用何种语体,属于规范语体还是自由语体,是抒情、叙事还是议论,是讲道理还是抒己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理论家和实践者对小品文这一语体的不确定。鲁迅在《杂谈小品文》中说道,“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④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夏衍在《谈小品文》中认为,小品文是“具有幽默才能和文艺素养的战斗性的社会论文”⑤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⑥李宁编:《小品文艺书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324页。。钱歌川在《我们所要读的小品文》中,认为小品文是“刻画我们的社会,描写我们的生活,反映我们的现在,暗示我们的将来之一种富于同情、含有批判的文字”⑥。从这些定义中,我们看到的是与议论为主的杂文语体相一致的论述。小品文语体与杂文语体混为一谈。

关于小品文的属性仍有很大的分歧,简单断言它是散文的一种,这样不妥。源头概念的不确定性,使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界定。

二、小品文文体特征探究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者和学者纷纷撰文总结归纳小品文文体的特点,但由于其概念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小品文文体特点的界定概括也不统一。其中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抒发性灵、随意、悠闲,有着浓烈的个人色彩的个性化小品文文体观。周作人认为这种美文语体应是叙述与抒情,或者二者夹杂。“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⑦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张明高范桥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84页。由此可以看出,周作人认为小品文首先要与专说说理的文学分开,而应该是除了说理叙述之外,有抒情的因素,而这种抒情的因素还要占主要的地位。必须具有审美趣味:涩味和简单味。语体以口语为基本,调和欧化语、古文、方言。林语堂在《论小品文笔调》中,认为小品文的艺术风格是闲适、下笔随意、加入遐想及常谈。“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个体别。”⑧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钟敬文认为小品文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情绪与智慧,“只要是真纯的性格的表露,便能引人入胜,撩人情思”。⑨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在文体创新方面,林语堂较之周作人更为洒脱和自由:“笠翁善用个人笔调,叙述日常琐碎,寄发感慨,尤长于体会人情,观察毫细,正是现代散文之特征”⑩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在语言方面,林语堂主张幽默亲切,如良朋故交对谈,持这种观点的另有李素伯等人。这一观点事实上侧重小品文的文学本体自觉,认为小品文具有超功利性。

另一种观点是以鲁迅为代表的认为小品文不仅仅独抒性灵,还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语调应具有讽刺性,含有抗争和批判的成分。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所说的“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⑪⑪王景科编著:《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理论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认为小品文不应该是一种柔性的浸染和抚慰,使人无视现实而沉迷于所谓的精神享受之中,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己的蒙蔽。

这两种态度决定了小品文的两个发展方向:走向人生和遁入艺术。小品文的文体发展有了向另一方向发展的可能性,那就是现在我们模糊称之为杂文的文体。

其实在梳理和研究这些论述和纷争之后,可以比较客观地对小品文文体在文体系统的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和界定。

首先,从文体的体裁层面来讲,如果按照现在一般的体裁分类法来分,小品文应该属于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散文,但同时它又属于散文下的一个亚类型,属于散文中的一种。但这种笼统的说法不足以概括出其文体特征。如果以童庆炳的文学体裁分类新构想来划分更接近于其文体特征。童庆炳认为如果按照文学形象来划分的话,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再现类、表情类、表意类,与之分别相对应的文学形象应该是:典型、意境、意象。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可以把小品文界定为表情类和表意性的结合类文学,其文学形象属于意境和意象的结合。在小品文中,除了抒发个人之情,还可以感觉到其文字背后的写意美感,小品文文字简短,但不直白。带有周作人所说的“简单味和涩味”,其实这就是小品文的审美范畴。文章的感情一般或含蓄或婉转,就是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讽刺也是一种让你感觉不那么辛辣的反讽或幽默。简单含蓄的意象和言近旨远的写意意境在字里行间或隐或现,构成了小品文独特的文学形象塑造。“秋季长雨的时候,睡在一间小楼上或者书房内,整夜地听雨声不绝,固然是一种喧嚣,却也可以说是一种萧寂,或者感觉好玩也无不可,总之不会使人忧虑的。”①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第一集,张明高 范桥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第159页。一个听雨人的意象在秋雨和雨声的意象之后站立,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听雨意境,雨声的喧嚣反衬听雨人一夜未眠的萧寂,情感的流露是中性而平和的:一种对无奈的接受之后的超脱。就是初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和记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传统美学手法在小品文中运用得非常到位,同时它又借鉴了西方的随笔手法,抒发自己之情,所以小品文是把中国传统的意境、意象和西方的抒情结合起来的一种独特文体。这也同时决定了其文体的交叉性和独特性。

其次,我们从文体系统的语体层面来对小品文进行界定。前面已经说过,文学语体分为规范语体和自由语体。而规范语体又分为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抒情语体一般指的是诗歌语言体式,指的是语言体式的抒情性。自由语体指在采用了适当的语体之后,对语体的一种个性化的自由的活用和创造。小品文的语体,从周作人的“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这是一种文学转型期的语言的创新和创造。这种创造的价值在于把白话和文学结合起来,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文学。口语的运用,可以看到小品文语体中叙述语体的运用,而知识和趣味性的强调,以及雅致的要求,是抒情语体和自由语体的运用。这些语体的结合中,抒情语体占了主要的地位。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小品文所运用的白话是现代汉语的一种不成熟形态,带有古汉语也就是文言的痕迹和意蕴。其语体毫无疑问具有抒情语体的深层特征:讲究语音的协调、讲究选词和构造上的偏离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讲究句子语音的协调方面,注意把传统汉语的音韵之美和节奏之美运用到语句之中,造成小品文特有的语言音调之美:“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②周作人:《周作人散文》第一集,张明高 范桥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一连串的传统意象:夕阳、秋河、花、雨、香、酒、点心,使读者置身于传统的美学意境之中,同时,这种长短结合的语句和语句节奏的舒缓结合,给人一种语义之外的韵律美感。在讲究选词和构造上的偏离及运用多种修辞方面就不必详细举例解读了,因为正是这两个特征构成了小品文语体不同于散文中的其他文体的特征。小品文创作者将欧化语的精密和西方抒发性情的创作手法结合起来,把抒情语体的这两个特征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构成了小品文语体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小品文大家又运用各自的素养和学识,调和自己的个性气质,形成了让自己的小品文定格的自由语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最高形式——风格。

最后,是从文体系统的最高层面——风格层面的界定。风格与语体密切相关,只有当作家将语体品格稳定地发挥到一种极致,并与作品的其他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形成风格。童庆炳认为:“文学风格是指能够引发读者的持久审美享受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现出来的基本特色。”③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164页。对于风格古今中外都有详细的又各自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这里借用陈望道的客观分类法,小品文应该属于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来分的简约体:“简约的辞体,辞少而意多,可以使人感得峻洁,而富有言外之意”④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165页。;由气象的刚柔来分,小品文属于柔婉体。除此两种明确分类之外,在按话里辞藻的多少分类时,应该大多数属于平淡文体,但后来随着小品文抒情性的加强,一部分小品文发展到语言成熟优美甚至到了华丽绚烂了,如朱自清和徐志摩的部分小品就是如此。到最后一组以检点功夫的多少来分,小品文的风格又一次出现了风格的交叉。一部分小品文是属于谨严体的“从头到尾,严严谨谨,细心检点而成的辞体”,其中朱自清的小品应该属于典型的谨严体。而疏放体是“起稿之时,纯循自然,不加雕琢,不论粗细,随意写说的语文”⑤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周作人和林语堂等人的小品应该属于此种风格了。

综合起来看,小品文如果按照文体学的这些概念来界定,我们不难发现其文体的交叉性,正是应为这些交叉的特点,使小品文从产生到现在没有一个研究者或者创作者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这些交叉特点正是小品文不同于其他散文文体之处。但小品文的纯文学性主张和对传统审美品格的继承和化用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小品文的取材视角应该是偏离社会功利性,叙述视角由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内在的情感感悟,是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感悟与品味,是生命的内在参与,是一种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但小品文绝对不是纯粹的情感和抒情,而是思想与情感的结合,也就是说把自己的思想用带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思想的美化。所以其外在形式就表现为小题大做,体制短小灵活,表现在内在审美趋向上就是言近旨远、雅致含蓄,讲究格调与情趣。其语体风格应该是偏于叙述、抒情,即使偶有议论的成分也应该是去感情的激烈化的,以幽默或反讽为主,而不属于震撼,所以其风格偏于或优雅、或闲适、或缜密、或绮丽、或含蓄。可以说,小品文是一种偏于审美的纯文学文体。

三、小品文的文体特征与时代生存

范培松认为,五四时期,是散文“异军突起”的发生期,五四后期和30年代,是散文“裂变分化”的发展期,在这两个时期中,散文本体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元交错,为现代散文奠定了基础,其核心价值是人的发现、人格的张扬、个人的自我表现和文体的多元开放。对“裂变分化”时期,推崇其艺术成就的异彩纷呈,从京派散文、论语派散文、性灵小品、海派散文、学者散文、书斋小品、郁达夫的游记……这一时期的散文,出现了文体的裂变和分化,其中小品文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到了十七年文学时期,把散文当通讯一样写形成风气,题材趋同和单一,创作手法的粗犷化等,使小品文的独抒性灵、个人化语言风格、个性的张扬受到了遏制与批判,小品文的言近旨远的文体风格消失殆尽,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小品文的失语期。但在孙犁、汪曾祺、张中行、贾平凹等人的散文创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拯救,从他们的散文中隐约地可以看到小品文的一些影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讲究语言的随意和深远的文体风格有所呈现。到了“和而不同”时期,五四散文文体建构中的核心价值“主体复活张扬”、“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似乎重现。“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既是五四散文价值的回归,又是五四散文文体的突破。但在小品文文体的特意研究和创作方面没有可喜的成绩,大家似乎已经模糊了散文的各种文体的分类,一例称之为散文。我们很难分清哪是小品文,哪是杂文,而是纷纷避开文体的差别和特点,从文学的外在因素命名:学者散文、女性散文,是就作者的身份而言;社会派、回忆派、都市、乡土、田园、文化,又似乎是从内容来分;江南、西部、台湾、香港是以地域为划分标准。唯独没有从文体特征来划分。找不到小品文的独立地位,众声喧哗中难觅小品文内在特质的界定,是小品文真正的消失还是因为界定的困难而人为遮蔽?

文学是有时代审美特征的,文体的演变是与时代有密切关系的。“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文体的转变与时代审美观的变化紧密结合。小品文的审美实际上是以我们传统的静态审美观作为审美标准的。而今天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继续死守着传统的审美观来界定小品文并以之作为创作的标准,是不符合时代进步的。王国维曾经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著名文学进化观,小品文的当下生存与发展应该在传统与超越的基础上以风格迥异和不同的写法,将艺术追求与思想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将文体研究与内容趋向结合在一起。周作人在梳理小品文的源与流的时候,认为小品文“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认为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的旧而又这样的新”;认为小品文与晚明小品在“风致”上是相同的,在吸收了西洋的文学主张和新的哲学思想内容的背景下,其语言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说,如果认为小品文在现时代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那么其语言和思想应该和现时代相适应。如果说二三十年代的小品文内容是“人性的回归”、“个性的张扬”,以及“太平人的寂寞与悲哀”,那么今天的小品文应该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怎样在经济大潮下保持其独立性和完整性,应该探讨在传统农业文明、宗族意识削弱甚至消失的形势下人性的信仰和人文回归问题。而其语言和形式应该是具有时代特点的语言与传统的审美风致相结合,而不能局限于白话文运动时的语言,近百年的历史进步应该在语言的成熟和变化中有所体现。这一点在小说的发展和变革中运用得很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小品文如果要在现时代生存和发展,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有具备时代特征的形式和思想。而小品文基于汉字的诗性特征的独特静态审美品质要求阅读者有超越于各种浮华和功利的心态,能够对汉字的写意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心灵体验和感悟。而现时代的快餐文化和传媒文化,很明显是排斥这种慢节奏的感悟和体验的阅读方式的,一种遍及全社会的浮躁心态和功利心态使人们趋向于简单浅浮的阅读,网络电子阅读中微博、凡客体等时尚言语方式是以排除文学性为目标的,在这种形势下,以报刊为生存空间的小品文就没有了传统的纸质生存和繁荣的空间,似乎小品文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但周作人曾经认为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其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这一论断实际上是对小品文独特的社会功能的判断,因为小品文独特的文体特征,使小品文具有益智和陶冶性情的作用。欧明俊曾经在《现代小品理论研究》中概括小品文的功能为:心理调节功能,心理补偿功能,能够清醒心理、救治人的精神心灵的“药用”功能,可怡情养性。在现时代浮躁的背后,潜藏着一股民主代替专制而生发的思想自由思潮,人性和个性得到尊重和张扬。这是小品文兴盛的主体和时代条件,而小品文的这种陶冶性情、心理调节作用,又使它成为现代人们的一个心灵的避难所或者回归地。所以说,尽管传统的纸质载体在渐渐萎缩,但作为文化普及时代的一种便利自由的文学方式,小品文会成为一种更加普及化的文学文体兴盛于网络空间之中,以更加自由和快捷的方式被创作和欣赏,成为新的时代性情和思想的载体,续写着小品文“言志”文学的辉煌。所以,梳理和研究小品文的独特文体特征,探讨小品文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一项历史使命。

I207.6

A

1003-4145[2012]05-0060-04

2012-02-30

陈艳丽(197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陆晓芳sdluxiaofang@163.com)

猜你喜欢
小品文语体周作人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周作人之死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周作人住在后面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