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2012-04-18 02:26李东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患肢抗凝溶栓

李东航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广东 普宁 515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栓塞性疾病,随着临床医师意识的加强及诊疗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是肺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并发症,而肺栓塞是临床上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近几年收治了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药物等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9.7岁。病因方面:肿瘤15例占31.3%,其中肺癌4例、卵巢癌2例、胃癌2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胰腺癌1例、乳腺癌1例、膀胱癌1例、结肠癌1例、宫颈癌1例;继发于手术后12例占25%(包括肿瘤术后8例、剖宫产术后2例、外伤1例、股静脉留置导管1例),继发于糖尿病9例占18.8%,高血压病7例占14.6%,脑梗死长期卧床1例占2.1%,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占2.1%,高脂血症1例占2.1%,原因不明2例占4.2%。入院前病程1~49d,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活动受限及跛行等,常规测量膝上20cm和膝下15cm周径,患肢周径较健肢增粗≥3cm,股内侧或腓肠肌压痛。所有患者均出现D-二聚体增高>0.5mg/L。

1.2 诊断 所有病例根据DVT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彩色超声多普勒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血浆D-二聚体测定等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嘱患者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均接受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0.3ml,皮下注射,每天1~2次,10~14d为1疗程,口服肠溶华法令,全部患者均予以静脉输注丹参或血塞通等改善循环治疗。每周复查CDFI了解患肢血栓缩小、血液流通恢复再通情况;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无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完全消失,彩超示下肢静脉血流信号好,双下肢静脉口径一致。②显效:下肢肿胀明显减轻,但仍有少许胀痛,彩超示下肢静脉存血流信号,患肢静脉口径较另一下肢静脉口径小。③有效:下肢疼痛及肿胀有一定程度缓解,彩超示下肢静脉有微小或无血流信号。④无效:下肢疼痛及肿胀无效改善,彩超示下肢静脉无血流信号。

2 结果

经治疗痊愈31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患者用药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下肢深静脉,从足部跖静脉丛向上到髂股静脉系统之间,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血栓形成。冯莹[2]通过综合近10年国内大宗VTE病例报道的荟萃分析及国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归纳。认为妊娠或产后、肿瘤、手术和创伤、严重内科疾病 (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患)、医源性因素如药物 (沙利度胺、细胞因子、镇静药、抗精神药等)、深静脉置管 (如PICC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均为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同时也存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体重等个体差异。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或者停滞、血液高凝状态被公认为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三者往往同时存在、互相制约。本组病例中常见的病因为恶性肿瘤、手术或外伤、严重内科疾病等多见。

治疗DVT的目的是迅速恢复静脉血流,预防血栓加重及肺动脉栓塞,保护静脉瓣膜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虽然DVT在急性期可行手术取栓治疗,但部分学者认为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安全,有效[4]。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非手术治疗的药物抗凝和溶栓治疗是公认的治疗DVT的安全有效方法。溶栓治疗是比较积极的方法,尤其是对于急性期的DVT患者,可缩短住院时间,尽快消除患者肿痛。本组经常规抗凝有效率为100%,未进行溶栓治疗,与报道近似。

总之,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疗效的好坏取决于能否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而且抗凝治疗方法简便,费用低,比较适宜于在基层医院使用。

[1]Stein PD,Matta F.Epidemiology and incidence:the scope of the problem and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Clin Chest Med,2010,31:611- 628.

[2]冯莹.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10(2):101-104.

[3]Esmon CT.Basic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venous thrombosis [J].Blood Rev,2009,23(5):225-229.

[4]石红建,黄优华,徐强,等.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体会[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4):1257-1258.

猜你喜欢
患肢抗凝溶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