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景颇族习用药向日葵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2012-04-19 02:46肖冰梅刘义芳郭锦明龚力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6期
关键词:倍半萜萜类挥发油

肖冰梅 刘义芳 郭锦明 龚力民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是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在我国种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植物名实图考》对向日葵早有记载,现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1-2]。向日葵是蒙族、景颇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药,其根、茎髓、花盘、茎叶、种子、花等均可入药。蒙族、景颇族用向日葵根治小便涩痛、血淋、尿路结石等症,傣药用其治眩晕、失眠、高血压,疗效显著,沿用至今[3]。

国外对向日葵属植物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作了详细的研究,已从其中分离出了黄酮类,倍半萜类及二萜类等化学成分130多种,但这些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向日葵地上部分,国内也只局限在对向日葵种子中的脂肪酸和绿原酸、根醇提物进行了研究[4-6],对向日葵根挥发油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向日葵根部挥发油做了检测,成功检测到三十三个成分。为建立向日葵根的药用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本实验采用的材料为菊科植物向日葵属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根,购自辽宁。经本校中药鉴定教研室刘塔斯教授鉴定无误。

本实验所需的试剂为浓度95%乙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水合氯醛﹑稀甘油等,均为分析纯。蒸馏水。

仪器采用岛津GC-MSQP2010气质联用仪。

1.2 实验方法

1.2.1 挥发油提取[7]

方法 将向日葵根在60℃干燥2h,粉碎,过筛制成向日葵根粉备用,将制好的向日葵根粉50克装入1000 ml的烧瓶中,按固液比1:10添加500ml蒸馏水。将烧瓶置于水浴锅上,安装回流装置,检查气密性。用电热套加热;在装置的另一端的浓缩瓶内加入10ml乙醚,反复提取十次,共计500g。回收溶有挥发油的乙醚溶液。得率为1%。

1.2.2 GC-MS测定条件

将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再用微孔滤膜过滤,除去其中微粒,以保护仪器。将滤液放在一个干净的锥形瓶中,用1ml的移液管移取,放入10ml的容器中,定容。

测定条件 气相色谱柱:Rtx-5ms(30 m×0.25 mm×0.25 μm);载气:He,流速:1.0 mL/min;进样口温度:220℃;程序升温:60℃保持1min,以5℃/min升温到190℃,保持33min;进样量:1 μL;分流比:10︰1。离子源温度:200℃ ;电离方式:EI,电子能量:70 eV;溶剂延迟时间:3.0 min;质量扫描范围:40~550 amu;采集方式:SCAN扫描。色谱分析总离子流图如图1所示。

2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利用气质联用技术首次对向日葵根部挥发油做了分析,成功检测到33个有效成分,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脂肪酸及萜类成分,其中以脂肪酸和倍半萜类成分所占比重最大,如棕榈酸占样品总量的16.29%,白菖烯占12.17%,β-甜没药烯占6.4%。显示出以低沸点成分为主。因此,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很难提取到挥发油。我们经多次试验之后采用乙醚溶解挥发油的方法顺利提取到了挥发油,得率为1%,效果较好。

倍半萜内酯类、二萜类、甾体类、黄酮苷元类、香豆素类等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心绞痛、降压等[8-10]。所以向日葵根的挥发油应该具备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以开发成降压药、消炎药及抗肿瘤药等新型药物,有药用价值和综合利用价值。

本实验对向日葵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确认主要为脂肪酸和倍半萜类成分,为其挥发油相关药物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表1 向日葵根挥发油的GC-MS检测结果

Peak Name Mol Wt Formula Similarity Ret.time Area%27 n-Hexadecanoic acid棕榈酸 256 C16H32O288 27.470 16.26 28 Kaur-16-ene扁枝烯 272 C20H32 94 28.613 1.15 29 Cycloartanyl acetate环木菠萝烯醇乙酸酯 470 C32H54O2 80 29.988 10.33 30 (Z,Z) -9,12-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二、三烯酸 280 C18H32O2 84 31.400 4.06 31 (Z)-9-Octadecenoic acid OleicAcid十八烯酸油酸 282 C18H34O2 93 31.481 2.55 32 7-Tetradecenal,(Z) - 十四烯 210 C14H26O 88 31.558 0.81 33 Labda-8(20),13(16),14-triene未知 272 C20H3282 32.935 1.36

[1]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科学出版社,1994:931-932.

[2]中药学大辞典 (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931.

[3]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17.

[4]苏晓琴.向日葵的药用研究[J].黑龙江医药,1995,8(1):57~58.

[5]宋晚平.向日葵根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6]Maciás F A,Molinillo J,Torres A.,Varela.et al.Bioactive flavonoids from Hilianthus annuus[J].Cultivars.Phytochemistry,1997,45 ﹙ 45 ﹚:683~687.

[7]匡海学.中药化学[G].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8.

[8]索茂荣,杨竣山.向日葵属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1):135~140.

[9]黄世德,梁生旺.分析化学[G].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1.

[10]WANGPY,HUANGRH,HAOJY.Study on microwave extraction of sunflower seeds oil[J].Chinaoils and Fats(中国油脂),2000,25(6):207—208(in Chinese).

猜你喜欢
倍半萜萜类挥发油
恰米烷型倍半萜
——结构和生物活性
泽泻原三萜、降三萜和倍半萜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三叶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 种茄属植物倍半萜类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苍耳子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深海来源真菌Alternaria tenuissma DFFSCS013中混源萜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野马追倍半萜内酯精制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