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

2012-04-27 02:18郑水兰
学园 2012年7期
关键词:言语语感形式

郑水兰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现成言语作品的学习,培养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完整系统,语感能力就处在这个系统的中心。从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看,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其中的“理解”是语感问题,“运用”也是语感问题。语感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在听说读写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

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语感培养的问题,不少教师把查工具书认字释词当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时一遇到生字难词就立刻让学生查工具书,不时截断文章的语脉意流;或者把对文章内容、写作技巧的分析讲解当成主要任务,不把文章当成鲜活的、美的对象来欣赏,而一味当做某种思想、技巧的标本来解剖,像生物课解剖僵尸一般;或者大肆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声光色电一齐来,却忘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本身,学生没获得语感。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语感”这一课题。

一 语感的概念及语感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什么是语感?概言之,语感是人类使用书面语言时语流所呈现出的生命气息感。它既是形式的(节奏、长短、调值等),也是内容的(作者的思维、情感特质物化成的语言系统特征)。人有一呼一吸,人说话是以呼吸节奏为基础进行的,即使是书面语的表达和阅读,我们也往往不喜欢一口气读不完的那类长句子,因为它不合呼吸的习惯,我们也就可以说它缺少“语感”。其实人的思维也遵循着一定的语感,读杰出思想家、作家的作品,他们精妙的思想、优美的感情最后不是抽象地被我们记住,而是以语言的形式,内化成我们自身的语感积淀于心中,才于我们真有益,我们才能以接近他们的姿态思考和写作。读者只有真正感受了、化入了作者的语感,才能与作者“息息相通”。

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结合,语感教学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周国平的《家》,第一自然段就是非常优美的文字,既像普通的拉家常使人感到亲切,又像在叙说一个动听的感人故事,引人入胜,引发深思。像这样的地方,就需要教师的“点眼”了。点拨手法的巧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自己去作知识性的、情感性的、审美性的体味。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逐步形成语感。没有理解和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还其语文教学的本来面貌,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客观要求。

语感植根于人的心理机制,是对言语的一种直觉的把握,是人们在视听说等的当下“不假思索”的对言语形式和所依附的言语内容的一种敏感,它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力具有对语言构成的感悟力、对语言概念的判断力、对语言情感的感受力、对语言色彩的感知力。

实施语感教学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首先,语感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语感的教学,也只有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积极地参与读写听说活动,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其次,阅读教学要以语法知识为先导。语感教学既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的无意注意中进行,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以一定的语言知识为先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前者所获得的语感或非完全正确,或残缺浅显,或粗杂芜蔓,婴孩的语言能力的获得即如此;后者所获得的语感正确,并不断朝着深、美、广、敏方向发展,阅读教学培养出来的语感即如此。再次,要以言语形式为重点,把眼光放在言语形式的不同结构、不同组合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上。每个人在他上学以前,通过自然状态中的学习已具备了母语的语感,只不过这种语感浅显粗陋,不规范甚至低品位,阅读教学若能成为语感教学,就能逐步培养出高层次、高品位的语感来。

二 增进语感教学的方法

首先,导入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着眼点。导入若把言语形式对言语内容表达的意义作为教学的“契机”,则能引发学习者对言语的无限兴趣,它不仅培养了学习者的语感,同时透过言语形式还把握了言语作品的内涵。譬如《背影》的导入,完全可以把目标指向开头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上,分析这一言语形式对全文的意义、对作者表意的作用。

其次,重视诵读语段增强语感。阅读方式多种多样,而诵读对语感培养的功效尤为显著。重视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念。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洪宗礼先生说:“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的确,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如诵读《乡愁》则要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诗人的感情越来越浓烈,而我们更是要以对祖国深深思念的口吻深情地诵读,在诵读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更深一层地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渴盼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深层含义。

〔责任编辑:李继孔〕

猜你喜欢
言语语感形式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