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一路走来——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王邦康教授

2012-04-28 13:03厉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矫治器口腔医学

【编者按】 王邦康,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37年10月生于海南万宁。1957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口腔医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担任口腔科医师。先后担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口腔医务工作者协会会长。从医45年来,一直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被任命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院长,后又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一直到2004年。在此期间,担任北京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及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在学术团体中先后但任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口腔医学分会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口腔正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口腔医学会会长,并担任《北京口腔医学杂志》和《口腔颌面修复杂志》主编。2011年,王邦康教授荣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四届吴阶平桃李奖”。

1 扎根实践,起于平凡

1962年,王邦康教授从北京医学院毕业来到北京口腔医院工作。刚开始工作的十年间,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上山下乡,扎根基层,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严重干扰着社会生活的节奏,也干扰着一个年轻医生的成长,但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王邦康教授也始终坚持钻研业务,勤于实践,在一次次运动的夹缝中成长起来。

在上山下乡、服务基层的工作中,王邦康教授敏锐地意识到预防龋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意义,而其中氟化饮用水的公共预防措施成本低、安全性高,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当时,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这种预防措施,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不同地区的水源含氟量差别很大,没有第一手的调查资料盲目地开展这项措施很可能会引起高水氟地区的居民氟中毒。因此,王邦康教授主动请缨,开始调查北京周边地区的水氟情况,他跑到医科院、防疫站等单位实习,然后从买试管开始筹建了北京口腔医院第一个实验室。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郊区,取了一千多瓶水样及玉米面、白薯等食品样品回来测定,甚至整整一个冬天吃住在农民家里,随着农民上工、下工,在田间地头进行调查,完成了15 000多人的调查工作。虽然这项调查研究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被迫中断,但是,珍贵的调查资料还是被王邦康教授保留了下来。文革后,这些资料成为北京地区自来水加氟的重要参考数据,王邦康教授也因此被邀请加入饮用水加氟问题的专家组,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专家。

除此之外,在那些岁月里,王邦康教授还跟随医疗队上山下乡,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他们急需的口腔医疗服务,从拔牙、补牙到镶牙、手术……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王邦康教授积累了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丰富经验,结合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平凡的工作中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真正意义上的口腔全科大夫。以至于很多年后,王邦康教授成为口腔科正畸医师,遇到严重畸形的患者需要做正畸正颌手术时,他还能上手术台与外科医生一起做手术,这在国内正畸界可谓绝无仅有的一人。

2 扬长补短,成于钻研

1976年春天,王邦康教授接受医院安排,调到了新建的口腔正畸科,当时口腔正畸科只是口腔矫形科的一个组,只有5个医生,技术力量单薄。而正畸科第一次对外挂号就挂出去1 500个号,口腔正畸治疗的疗程都非常长,一般需要1~3年,所以每个医生一年只能看200个左右的患者,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王邦康教授认真分析了医院形势,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以医疗为中心,科研为先导,扬长补短的建科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王邦康教授一边开展临床工作,积累正畸经验,一边开始向着国际与国内的先进水平前进,展开科学研究。当时,镍钛合金丝由于其良好的超弹性和记忆特性刚刚开始被应用于正畸临床,王邦康教授敏锐地觉察到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经过反复摸索,甚至让自己正在接受正畸治疗的儿子作为第一个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镍钛合金丝的研制。1984年镍钛矫治丝向美国、西欧、东南亚出口,是我国正畸界第一次向发达国家反向输出技术,意义深远。1985年,Burstone博士在《美国正畸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肯定和赞扬了中国镍钛丝的优良性能。此后,王邦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在镍钛合金丝的基础上开发了“T-N矫正牙颌畸形方法”,在全国首先开始使用固定矫正法治疗了大量的错合畸形患者,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镍钛固定矫治器的研究成功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不仅提高了矫治效率,实现了从活动矫治器向固定矫治器的过渡,而且逐步达到了全部矫治材料国产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有些还开发为产品,向全国销售,供给全国同行使用。不仅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镍钛矫治器使用率达到70%,而且还在北京及全国各地办了很多届推广学习班,向全国普及镍钛矫治器的矫治技术。这样,一方面向全国推广了这种高效率的矫治技术,一方面把成果推向市场。1989年镍钛丝矫正牙颌畸形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推广应用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卫生部批准为“十年百项成果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除此之外,王邦康教授在正畸材料国产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与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合作研制的京津釉质粘接剂至今仍在国内正畸临床广泛应用。

扬长补短也作为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建科精神被传承了下来,这一精神的背后代表着王邦康教授那颗执着钻研、永不放弃的学术之心,在医疗的领域里,决不允许自己有所谓的短处存在。在这种钻研精神的指引下,王邦康教授陆续出版了4部专著,发表了50篇论文,获得17项部、市、局级科研成果奖,并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被选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牙防组副组长及北京口腔医学会主任委员、国际植牙协会亚太地区理事等。

3 高屋建瓴,达于严谨

王邦康教授是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奠基人,在他担任正畸科主任期间,正畸科由一个治疗小组发展成为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科室,在国内正畸界名列前茅,是北京市的重点学科。在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院长和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主任期间,王邦康教授提出“以医疗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以“严、精、勤、谨”为院训,发挥专科医院看专病的特色,建设三级甲等专科医院,通过了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的合格评估,获得国务院口腔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批准,创办了《北京口腔医学杂志》和《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这一次次的跨越使北京口腔医院大步向前迈进,进入了国内先进的医学院校行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作为北京口腔医院的领头人,王邦康教授充分重视人才的储备工作,本着“不拘一格进人才”的想法,他引进了一个个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医学技术骨干,其中王松灵教授、白玉兴教授等优秀人才都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他们继承了王邦康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4 桃李满园,归于淡然

从最初投入口腔医学事业至今,在接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王邦康教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的日新月异,从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成为头发花白的老人。

新世纪之初,年近古稀的王邦康教授再次将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刚刚在美国出现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成为口腔正畸发展新的方向。王邦康教授、白玉兴教授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颜永年教授展开合作,开始探索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可能,在完成了最初的课题立项和初期研究之后,王邦康教授果断地把后续工作移交给年轻的科研骨干而自己则退居幕后,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研究后来申请了国内唯一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迄今为止,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学习和掌握了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已经有几百名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得到了矫治,有2 000多名患者正在矫治中,与此同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和临床机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申请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些累累的硕果,退休在家的王邦康教授毫不留恋地把他们留给了年轻人,或许从他开始选择这个课题的第一天他就已经知道了这个结局,却依然选择淡然归去。

从平凡的实践中步步走来,凭借着自己学术上敏锐的直觉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一路向前,以严精勤谨的治学态度构建和领导团队,群策群力,最后在硕果累累的季节淡然隐退。这就是王邦康教授半个世纪的口腔医学生涯,像一部历史,更像一串脚印,引导着后来人步步向前……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矫治器口腔医学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比较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