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遇到现代舞

2012-05-14 16:53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47期
关键词:芭蕾舞团现代舞舞者

万佳欢

“谁要看芭蕾?”12月11日,北大百年讲堂门口的票贩子一早就开始降价兜售现代芭蕾舞《野草》的门票。看芭蕾的人已然很少,更何况是一出抽象的现代舞作品。

坐进礼堂的观众不多,除了一部分忠实的现代舞粉丝,还有一些人是被原著者鲁迅的名字吸引而来。

舞台背景是一座冰山,一轮圆月,清清冷冷。台上铺满了白色羽毛一般的叶子,正随着演员的舞动上下飘散。贴合着鲁迅原文里的句子“我梦见自己在冰山上奔驰……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留在冰地上了”。

这是舞剧《野草》的第一乐章《死火》。与第二幕《影的告别》一样取自鲁迅原作里的两篇同名文章,第三乐章《极地之舞》则融合了散文集的其他几个段落。

这部舞剧并没有逐字逐句照搬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但却与那些文章拥有奇特的精神关联,同样充满隐喻和抽象的表达。

“现代舞你爱看不看、爱懂不懂的想法早就过时了,艺术家需要把你想说的话说清楚,” 舞剧《野草》的创作者,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个界限很微妙。”目前,《野草》现在已被2014年纽约“Next Wave”国际艺术节提前邀约。

“控制和被控”

今年5月,王媛媛参加了一个与丹麦国家舞蹈剧院之间的编舞交换项目,就用这个机会排练出了《死火》。她让一伙金发碧眼的丹麦舞蹈演员去读《野草》的英译本,并向他们解释她想象中“火与冰的关系”。演员们一知半解,但都感慨于《死火》里极美的文字。这段舞蹈在丹麦皇家剧院首演,受到热烈欢迎。

鲁迅在散文集《野草》中用极富哲理与诗性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梦境,大多数文章毫无情节性,这样一组文章如何搬上舞台?

制作人兼舞美、灯光设计韩江找到了一种方式。他和王媛媛仔细阅读、整理原作,从里面截取了一些他们喜欢的意象,比如《死火》中的“冰山”“江南”,《影的告别》中的“明暗之间”,《复仇》中的“广漠的旷野”“干枯地立着”,以及《蜡叶》中的“病叶”。这些物体的意象、一部分可以表达死亡、扼杀,另一些则代表希望。

“鲁迅的《野草》里出现了无数用物体来隐喻的情况,而物体在舞台视觉上是最容易表现的东西。”韩江说。

接下来,韩江根据这些物体开始进行舞美创作。在第一乐章里,他并没有直接采用鲁迅《死火》一文中的“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洁……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的“珊瑚枝”式火焰,而是把另一篇《蜡叶》结合起来,在舞台上铺了一层白叶。

舞蹈方面的创作也没有完全对鲁迅的文章做具象化表达。《影的告别》一文讲影子与人的决裂,但王媛媛并没有让演员们简单地向自己的影子挥手作别。在编创动作时,她领悟到一个主题:“控制和被控”。于是,观众们很容易发现,舞台上所有女性舞者的动作没有一个是可以自己主动完成的——就好像一群被人牵控的木偶。

配合这支节奏极快的舞蹈,韩江的设计也让舞台上空空如也,没有影子,灯光压得很低,给人以窒息感。

“影子并不一定真的是影子。每个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也不同,不一定有一个真正的答案,”王媛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的影子在哪,你自己可以找到他。”这出舞蹈跟鲁迅的《野草》一样写意。

也许第三幕《极地之舞》的风格更为接近人们对鲁迅的印象:小提琴和大提琴近乎撕裂地拉着,舞者们站在草地上,始终在同看不到的力量抗争,女主演甚至在其间呐喊。末了,演员们平静下来,开始麻木地在舞台上绕圈,直至退场。

王媛媛在这里想说的跟《影的告别》一样:“控制和被控”。《影的告别》里舞者们把自己的“被控”动作越跳越熟练、越跳越快,就好像“被控”和麻木的绕圈圈已经成了人们无意识状态下的习惯性反应——我们现在的个性或思维、表达,能不能达到自由和自我的状态?你的人格是否是独立的?

“我们社会上就缺这个。我们所有人都是往一个方向看,很多人对社会问题只有一种观点、一种思维方式,无奈又无知地去尾随一些东西。”王媛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照样有鲁迅的压抑和反骨”

8月,王媛媛终于排好了第三个篇章《极地之舞》。当时,她哮喘病发作喘不上气,坐在排练厅起不来,毫无灵感,急得直掉眼泪。

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鲁迅作品的改编难度极高。迄今为止,只有《药》《阿Q正传》等几部相对写实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而《野草》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极为特殊的一部。算上题辞,《野草》共有24篇文章,每篇都短小精悍,但无疑是鲁迅最难懂、最富哲理性的作品。

1949年后,鲁迅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文章最多的作家。《野草》并不像《痛打落水狗》和《友邦惊诧论》那样投枪匕首、富于斗争性,其中的《风筝》等文章也曾经入选初中教科书。一些教师对它理解方面的难度存有争议:初中生能读懂《野草》吗?

《野草》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鲁迅发现,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感到“孤独”和“彷徨”。他提笔写作《野草》,用隐晦的散文表达自己迷茫和疑惧的心境。《辞海》里形容它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集中表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

这大大增加了它的改编难度。不过,由一出同样富含意象、同样抽象又有视觉感的现代舞来阐释《野草》,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合适选择。

在创编过程中,70后的王媛媛除了直接把自己对鲁迅的感受告诉手下一批80后、90后演員,同时也倾听他们的感受。“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照样有鲁迅的压抑和反骨。他们的压力也许比我们70年代的人还要大,情绪是一样的。”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王媛媛更想在她的《野草》中延续的是一种鲁迅的反思精神和思考方式,这也是她做每一个现代舞作品的目的。“要为社会、为后代思考和反思,我想这是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一部分,”她说,“我们不想坐在一边,去欣赏一些舞蹈永远的微笑和永远的漂亮服装,我觉得那些东西对我们的大脑和社会进步没有丝毫作用。”

“根和种子都是属于鲁迅的”

王媛媛觉得自己有“鲁迅表达方式的情结”。

2008年前后,她萌发了改编《彷徨》的念头,但看了很多材料,觉得当时的自己还没有达到掌控它的程度,于是“各种情绪积累以后”,做出了作品《霾》。

这部舞剧成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迄今以来在欧美最受欢迎、巡演次数最多的作品。它从舞蹈、视觉到表达方式都改变了现有的现代舞规律——原本坚实的舞台地面上铺满了柔软的垫子,舞者的肢体表现由此变得极度失衡。

王媛媛和舞台设计谭韶远想借此表达个人心里的失衡、迷茫和危机感,并让演员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认知、感悟心中的“霾”以及从中突围。

她形容,这部作品的“根和种子都是属于鲁迅的”,因为充满了“当下生存与自我觉醒”,这也是她理解中鲁迅作品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2011年,王媛媛遇到了创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后的最大困境:耗费1年半创作的舞剧《金瓶梅》在演出前被临时叫停。

这一事件无意中成为刺激她创作改编鲁迅作品的一个转折点。那段时间,整个当代芭蕾舞团遭遇的各种问题让王媛媛再次萌发了创作《彷徨》的念头。但更加写实的小说集《彷徨》对她而言仍然非常困难,尤其是在描写人物方面。

2011年8月,她的合作伙伴韩江给她提供了福克纳的《在弥留之际》、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野草》等五个可供改编的文本。她很快认识到,几个月来舞团经历的事情跟魯迅的《野草》完全吻合,自己就像忽然间与一个毫不相识的人心意相通。她觉得,现在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某些社会因素“跟鲁迅时期非常相近”。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自2008年创建以来,在国外颇受欢迎,每年能进行30余场商业演出,但在国内却举步维艰。2012年之前,他们每年在国内的演出不足10场。

2011年9月《金瓶梅》被叫停后,王媛媛在微博上写下了《野草》题辞里的一句话:“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我们就是野草,” 王媛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跟《野草》文字下的隐喻一样,我现在要说的话还是不能毫无保留地直接用语言表达,只能借由另外一种语言。”

让人通过另外一种语言理解你真正想说的事情——这种与鲁迅作品之间的隐晦联系非常东方化、中国化。不过,王媛媛并不在乎观众们是否能看出她为什么要排鲁迅的作品,这个隐喻她放在舞蹈中,你看出了就是看出了,没看出就看看舞者们的漂亮动作,也行。

她笑称,B型血的人生性乐观:“我做了,并且我们还在继续。”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明年将在北京租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剧场,以舞团这样的状态看来,王媛媛还算满意。

猜你喜欢
芭蕾舞团现代舞舞者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历史尘埃:回溯中国现代舞的早期发展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私自赴日旅游,韩芭蕾舞演员被炒
“街舞”
现代舞创编性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澳大利亚 芭蕾
展望西方现代舞在中国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