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2012-05-15 08:2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14期
关键词:呼吸肌阻塞性通气

刘 月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江苏省南通市 226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随着对胃肠道在创伤应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作用的深入研究,肠内营养(EN)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患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采用EN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6月本院住院COPD机械通气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1],除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结核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所有患者均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及常规综合治疗。随机分为两组,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PN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2±7.6)岁。EN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3±6.2)岁。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基础上,EN组予以插入胃管,连续、均匀地经微泵注入每天所需的肠内营养制剂,输注速度一般调节为60~120ml/h。PN组通过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输注每天所需的肠外营养制剂(静脉营养液由营养师配置并置于3L营养输液袋内)。主要成分为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据此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患者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营养制剂或静脉营养制剂,热量为125.5kJ·kg-1·d-1,氮量为0.2kJ·kg-1·d-1,氮热比为1∶131。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支持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上臂肌围(MAMC)。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一次成功脱机率。有无静脉炎、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注:*,EN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EN组治疗后与PN组治疗后比较,P<0.05;Δ,PN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组别 n TP(g/L) ABL(g/L) Hb(g/L) TSF(mm) MAMC(cm) 体重(kg)EN组 治疗前 30 59.8±5.6 32.0±2.9 11.2±1.5 8.4±0.3 26.3±0.658.2±4.7治疗后 62.9±6.0*# 33.9±3.1*# 12.3±1.8*# 8.6±0.4*# 26.7±0.7*# 63.5±4.9*#PN组 治疗前 30 58.6±5.7 32.1±2.8 11.0±1.5 8.3±0.3 26.2±0.6 58.3±4.8治疗后 59.8±5.9Δ 32.3±2.9Δ 11.3±1.7Δ 8.4±0.3Δ 26.3±0.7Δ 60.9±4.8Δ

2.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一次成功脱机率 见表2。

表2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一次成功脱机率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食少,常伴有低蛋白性营养不良,一旦辅助机械通气,很快陷入营养不良,负氮平衡,表现为体重下降,进而导致呼吸肌萎缩,收缩力下降,耐力降低以及肺防御机能减退等;其主要原因为COPD机械通气患者机体能量消耗、分解代谢增加,组织缺氧、炎性反应刺激、营养物质代谢异常,需求与饮食摄取不平衡,导致患者脂肪减少、肌肉萎缩及内脏蛋白减少,其中肌肉萎缩最为明显[2]。若不能及时纠正,势必将影响呼吸肌蛋白分解,其张力和耐力发生改变,致使呼吸肌容易产生疲劳[3]。由于营养不良,细胞内能量代谢减慢,ATP合成减少,致使氧离曲线左移,又进一步减少呼吸肌质量、损害呼吸肌功能,从而导致肺功能指标显著降低。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就是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保证机体细胞的代谢,维持器官组织的结构,参与机体生理、免疫功能调控与组织的修复,减轻呼吸负荷及减少身体组织丢失,改善呼吸功能[4]。

“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应用时,就要利用它”这一营养支持的准则已达成共识[5]。肠内营养一方面提供充分的能量,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保护肠道功能,维持内脏血流的稳定及胃肠黏膜的完整等,并能减轻机体的分解代谢,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从而促进蛋白质合成,是改善和维持危重患者营养最符合生理、最经济的措施。防止菌群移位和胃肠功能的衰竭,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有密切关系[6]。肠内营养相对于肠外营养有更多的优势:肠内营养物质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利于内脏的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而肠外营养使用者除深静脉置管本身的并发症以外,还有如电解质紊乱、糖代谢紊乱、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等,肠内营养经肠道吸收,对心功能影响小,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对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者尤其适用[7]。

本资料发现,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的MAMC、TSF、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说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该类患者的营养状况。本资料显示EN组患者辅助机械通气撤机时间较PN组缩短,一次成功脱机率高,并发症少,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8]。因此积极合理采取肠内营养措施为机械通气的患者提供高效、结构合理的营养物质,纠正营养不良状况,将有益于恢复呼吸功能,减少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7-16.

[2]陈碧虾,陈志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营养不良的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2):224-225.

[3]周敏,徐永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04-106.

[4]徐蕾,赵超,肖文,等.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学,2007,21(5):312-314.

[5]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68.

[6]张琳,钟明媚,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2):81-83.

[7]宋秀琴,俞娅芬,蒋平.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7):552-554.

[8]李莉,黄慧俐,兰平起,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营养状况与肺功能的关系研究〔J〕.西南军医,2011,13(2):250.

猜你喜欢
呼吸肌阻塞性通气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基于运动员呼吸肌训练技术分析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