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
——谈价值与价值观念

2012-05-16 11:51李德顺
观察与思考 201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天平信念

□ 李德顺

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

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
——谈价值与价值观念

□ 李德顺

我从哲学层面与大家重点谈三个概念,一是哲学价值问题,二是价值,三是价值观念。

(一)

首先要理解价值问题是个什么问题,从哲学上看,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哲学思维和我们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都不是关于价值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是关于真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自从有人类开始就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什么东西对人来说是有益的是好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另一个就是在思考决定好坏、利弊的对象世界本身有什么本性和规律。两千多年的哲学和以哲学为代表的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在说清楚什么叫事实、什么叫真理。真假问题,一直思考得比较清楚。好坏问题是价值问题的一种典型形式,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的。哲学上的“价值论”在哲学三大基础理论里面排行老三,是最晚形成的,最先形成的是存在论。究竟什么叫存在,什么叫不存在,什么叫有,什么叫无,世界到底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以物质还是什么其他的形式存在,这就是存在论的理论。到18世纪以后,哲学上开始反思关于存在这套说法是哪儿来的,可靠不可靠,人到底能不能把握世界的存在,这个问题引导“认识论”的形成。“认识论”形成以后才提出了“价值论”的问题,就是世界上什么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人能不能够知道它,人知道了以后又怎么样,该怎么样,知道了世界的本性和规律之后,它是不是就等于知道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就是世界的存在和对它的认识对于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人应该怎么样,这个问题是“价值论”的命题。

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个好坏问题,我们把美叫好,把丑叫坏,得失、利弊、吉凶、荣辱,一件事重要不重要,怎么分轻重缓急。凡是一般口语当中把肯定的东西叫好的,把否定的东西叫坏的,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属于价值问题。可能研究哲学的喜欢抽象,把所有的事情一抽象就变成很少的几个概念。比如说全人类一共有几个人?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这么抽象。全中国一共几个人?12个人,就是属12生肖的。还比如古人说的两种人,一个为名的,一个为利的,求名和求利都是求价值。其实还有一种人追求真理,探索事实,发现科学。我们人类天天在实践,在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来实践去,认识来认识去,哲学上就叫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所以价值问题用好坏能够覆盖所有的领域,至少占了人类全部活动内容的半壁江山。

价值问题跟以往我们理解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我们老是讲是不是、有无、真假、对错,老是从存在、事实、真理这个角度想问题。但是价值问题是不同的,它不是包含在事物的存在本身之内,价值不是任何事物固有的属性,当然价值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事物。我们不可能在哪儿找到一斤价值或者是一立方米价值,像好坏、善恶、美丑都不是独立的事物,都不是东西,它是在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当中,通过对人的意义显示出来的,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意义”这个词大家比较熟悉,好坏、善恶、美丑是意义,不是事物的存在本身。比如说这儿放着一双皮鞋,是一双黑色的40码皮鞋,如果问这是不是一双皮鞋?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一个:是或者不是。你回答的对和错是以这双鞋子的存在为标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如果是价值问题,就应该问这双鞋子好穿不好穿,并且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每个人都穿一下来评价,如果每个人都实事求是回答,那答案一定是多元的:有的人说好穿的,有的人说不好穿的,有的人说肥了,有的人说瘦了,好穿不好穿要看给谁穿。一切价值现象就像鞋好不好穿要以脚为准,一切价值都以主体为准的,看对谁而言的。这一事物已经客观存在,但是一个事物的价值不是随着事物的存在而一成不变,是看对谁而言的。比如足球比赛,一个球踢进门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要看对谁而言了,进攻一方是得了一分,防守那一方是失了一分,对观众而言不管是谁,就是一个漂亮的进球,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好坏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是价值现象特有的一个本质、一个特征。又比如对于温度和冷热,温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是我们量的尺度,今天气温多少,这个气温到底对人来说是冷还是热?这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在三九寒天哪天气温突然升到了20度,很多人会感到热得受不了;如果三伏酷暑天,突然气温降到20度了,很多人会冷得受不了,20度是冷还是热呢? 20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冷热是以主体的状态为转移的。

我们都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问水的深浅,松鼠说很深,老牛说很浅,小马妈妈说你自己试试就知道了,小马下水试了后说,不深不浅,这就是实践出真知。水的深浅要看你个儿大小,深浅这个概念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价值词,深浅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能否安全走过去,要不然问深度就可以了,水深多少,50公分还是100公分?这个是客观的尺度,而问深浅的时候,作为一个价值词,意味着是否能安全过去?谁能安全过去?如果水本身深度没变的话,安全不安全要看谁过?对松鼠而言当然是深的,而对老牛来说就浅了,而小马正好是不深不浅。一个事物本身客观存在,我们必须了解它、承认它,在此基础上要了解它对人的意义,就是说应该了解主体、了解人。同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是有不同意义的。如果要判断一个事物的好与坏,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有什么需要?自己有什么能力?理解我们自己就能知道事物对我们来说到底能否有用?能有什么用?所以事物对人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发展程度的一个尺度、一个标志。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比如说森林、原始森林,它本身是不变的,但是森林对人的价值有史以来是在变化的。最初人类从树上走到地上,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栖息地,是食物的来源;后来学会用火,森林就成了能源;再后来学会了盖房子、建筑,森林就成了建筑材料的来源;再以后有了艺术,绘画、音乐等等这些东西,描述森林、反映森林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它有了艺术价值。直到现在,我们发现即使不讲前面提到的那些价值,森林还给人类带来了生态价值、环境价值。森林对人类的意义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也反映出我们人类的需要和能力在不断发展。森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那么多意义,有那么多价值,所以涉及到的价值问题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叫做以人为本,或者叫人的主体性,哲学上就把它叫做主体性的思维方式。懂价值问题根子在于要懂主体,要知道什么东西对我们有价值,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和能够怎么样,价值就是以人为主体,这是价值问题的根本特征。

(二)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讲社会价值的时候,是指人们客观的利益关系,叫利益链或者利益结构、利益关系,这是客观的价值体系。而人们主观上喜欢什么、追求什么,认为什么好,这叫价值观念。把价值观念和客观的价值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反映的关系,主观反映要符合客观存在。关于价值的客观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理解主体客观需要和客观能力,适合于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能力的,不管主体主观上是否认同,这都是对于主体的价值、正价值,如果仅仅是符合主体的主观要求,而并不符合主体的客观利益,这就不是真实的价值。

在价值问题上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必然是因人而异的。社会上总会有这种现象,一件事情发生了以后,说它好还是说它坏一定是多元的。因为不同的人的立场、利益关系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必然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情况怎么统一?有人会问:价值怎么统一?首先要考虑什么叫统一?价值上的统一不会是问你1+1等于几,不管谁都说是等于2,不是这种统一。价值的统一不是单一,不是都变成一个样子。马克思说过,你不可能要求大地上只开一种颜色的花朵,百花园式的统一是每一种花都按照自己的颜色,开自己颜色的花,百花齐放。百花之间的统一不是要求红色好就都变成红色的,白色好就变成白色的。价值的统一是多样化的统一,多样化的统一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每个主体自身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二是在共同的问题上符合更高层次主体的一致性,统一在规则、规范的一致性。

所以,在全球化的问题上,关于人类多元文化怎么统一,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争论。还是拿穿鞋做比喻,你不能下达这样的指令,要求全世界的人都穿40码的黑皮鞋,这叫单一化,但可以下这样的指令,全世界的人都穿适合自己脚的鞋,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统一的指令,在这个统一性里面包含了每个主体自己的个性,这就叫特殊性普遍化。把特殊性普遍化,就是尊重每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而把大家必须一致的那种普遍性特殊化作为补充。普遍性特殊化是什么意思呢,还是举穿鞋的例子,比如说去足球场踢球,必须都穿标准足球鞋,不能穿高跟鞋、滑冰鞋,而去跳舞的时候就不能穿足球鞋,要穿皮鞋,高跟鞋,这就是必须统一一致起来的特定情况、特殊场合。又比如在马路上行走必须靠右,这是较普遍的统一规则,但这个规则并不适合于在家里也要靠右行走,因为没这个必要。特殊性普遍化与普遍性特殊化,它的根本就是理解价值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人的权利和责任,尊重每一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说到价值的主体性,就是人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我们思考问题老把权利和责任分开,权利归我,责任归你,那就存在价值思考上的毛病。这些年网络上有一个词叫“被”什么,“被幸福”了,就是拿你的尺度来衡量我的幸福和不幸福,你认为我幸福我就幸福,你不认为我幸福我就不幸福,这就是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分离了。幸福与不幸福是要用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来衡量的。

价值的主体性,就不同主体之间价值是多元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主体来讲价值是一元的。像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经济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有在企业的,有在家庭的,还有社会公共方面的等等,多方面的价值关系对于一个主体来讲必须统一,你不能在经济上往那边走,政治上往这边走,这是不可能的。对于不同主体来讲,你没办法要求人人都一样,就像在十字路口,有的人往这边走,有的人往那边走,东南西北各个方面都有人走,你不能要求世界上的人都走一条路,你没有理由,也做不到,但是你要承认多元化,你承认世界是多元的,但是当我自己往哪边走的时候,你必须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因为只能走一条路,你不可能朝四边走,所以价值的多元和一元还是要以主体为尺度,以主体为根据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华民族认准了走自己的那条路,该怎么走?怎么走得好就怎么走,不要看别人朝这边走了,又朝那边走了,我们今天跟这个,明天跟那个,跟来跟去就走不出自己的路了,所以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全体中国人为主体,做对中国人有益,做愿意和能够做的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怕像谁,不要怕不像谁,这就是坚持价值追求的一种主体性。

价值问题说到底就是理解人的主体性,学会从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这个方法去分析一些价值问题,这跟我们生活实践很靠近。比如在价值问题上,要理解到底是好还是坏,你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它对应的主体到底是好还是坏?对不同的主体来讲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你不能够用一个判断来覆盖所有的主体。比如说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坏东西,我国古代有个小寓言:有一次发大水了,两个人避难,逃到一棵树上,一个财主抱着一箱珠宝,还有一个农民抱着一个大饼,财主想拿一箱珠宝换大饼,农民还不肯。在正常情况下,谁也不会说一个大饼比一箱珠宝值钱,但在这种情况下一箱珠宝抵不过一个大饼。所以既有需要,又有能力,事物就会对你形成相应的价值,这个主体思维是价值问题的一个核心。

(三)

下面我讲第三个概念,什么叫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毫无疑问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观念。它有什么特点呢?价值观念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而是以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关于价值的思考,人们更多的是用感情、情感,以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以什么方式存在的?要帮助人们树立合理的价值观,不是去关注他有多少知识、有多少学问,而是要关注人们内心深处到底信什么、要什么,所以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信念、信仰和理想。信念是心理学的概念,信念是什么呢?信念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对象或者是某一个观念抱有坚定信任的态度,这就形成了信念。在生活中信念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你信不信开卷有益?有的人相信开卷有益,有了这个信念之后,他读书就不太会挑捡,拿到什么书就读;有的人不相信什么开卷有益,读好书才有益,读坏书人就受害,有这样的信念,就一定要先甄别哪些是好书,哪些是坏书。又如你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会找出很多材料来证明,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干坏事要遭报应,有些人不相信,世界上哪有什么善报、恶报,有这样信念的人,为人处事的行为就和相信报应的人不一样,这都是内心深处的信念。生活中这种叫做“信念”的东西随时随地都有,我们每个人随着学习、生活阅历的积累会形成许许多多的信念。信念的特点就是你信,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有是无,有的时候是没法验证的,没法检验的,或者没法统一的。信念的最大特点是用知识来支撑的,但更多的信念是在知识达不到的地方,我们还得有个信念。越是在知识之外,越是显出信念的必要和重要性。

信念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所有的信念中最终会形成一个最高的统帅所有信念的那个终极的信念就叫信仰。信念可以是很小的,统帅所有信念最高的终极的信念就是最终你相信什么,你认为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一切问题的最终是由什么决定的?只有这个信念才能够解释所有的问题,这个信念就叫信仰。信仰大体上有两大类,一类叫有神论,一类叫无神论。神有各种各样的,有信上帝、耶稣的、有信佛祖的、有信真主的,还有信妈祖的,每一个教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但是它的核心就是信仰。所以宗教是一种信仰,但是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比如说我们是无神论的信仰,我们不认为有什么最高的神,没有神仙和救世主,我们信仰的是什么?是科学的信仰,实际上就是信仰人自己,信仰人的理性、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问题最终要靠我们自己来回答、来解决,表现在信仰上就是我们用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手段,来回答解决问题。马克思用这种态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他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按照这个规律将来资本主义以后人类就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信仰是我们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理想不过是把信仰转变成人和社会发展未来的一种追求的目标。像信仰上帝的人,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得到上帝的认可,成为上帝的子民,进入天堂;信佛的人求得下一辈子能享福;而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做个人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献身。

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主张用三个词来理解:信念、信仰、理想。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的系统,它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反映着一定主体现实的价值、立场、态度等思想内容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这是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形式和精神形式,它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每个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有什么样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从哪里来的?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每个主体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由它的社会存在、生活方式和实践经历凝结成的,人有什么价值观不是随便可以主观选择的,而是你有怎样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社会地位,你用怎样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你就会有怎样的价值观。价值观念尽管内容非常复杂,但它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意识一定是反映它的社会存在,这是价值观念的基础和根基。

人们关于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人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标准,价值观念的功能就在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一套判断好坏、善恶、得失的一个标准性,价值观念就像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我们看任何一个事物好还是不好,有益还是有害,在分析它的时候,相当于拿一个尺子去量它的长短,拿一个天平去称它的轻重,我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就是价值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什么样是好,什么样不好,我们把一个事物放在一个坐标里面,对它进行判断,好到什么程度,坏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心目中先有一个坐标,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然后我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也就是评价。价值观作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平”和“尺子”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本身具有生存性、稳定性的特点,一个价值观形成了,就等于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准了,有谱了,就是一个人在思想品格上面已经成型了或者叫成熟了,形成了价值观,是人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评价干部的时候经常说政治上成熟不成熟,这个成熟不成熟不能以他念了多少书,有多少学问为准。你说上高中叫成熟,还是上大学叫成熟;是研究生成熟还是博导成熟,那都不一定,真正衡量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是否定型和成熟,要看他有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是灵魂的形象,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政党、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主导意识形态的,这个东西不是轻易会变的,一旦形成的话就是稳定的,是起着“尺子”和“天平”作用的,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变了,这个人就变了。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变了,这个社会性质也就变了。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浙江人文大讲堂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作者李德顺,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天平信念
为了信念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围墙的信念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倾斜的天平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