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群体的壁垒
————论普适道德规范存在的可能

2012-05-16 11:51张小飞
观察与思考 2012年5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生产力本质

□ 张小飞

超越群体的壁垒

超越群体的壁垒
————论普适道德规范存在的可能

□ 张小飞

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一直缺乏一个普适的道德,这就必然造成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矛盾。由此,分析普适道德规范是否存在就尤为必要了。本文首先以道德相对主义为例简要阐述了认为普适道德不存在的理由,继而从群体道德本质的一致性、群体道德规范的可变性以及全球化为普适道德规范提供的条件等主要方面展开,否定了该理由,认为普适道德规范是有可能超越群体壁垒而存在的。

普适道德规范 群体 道德本质 生产力 全球化

一、普适道德规范的含义

所谓普适的道德规范,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都能适用的一套道德规范或者原则,它不是所有群体中道德规范相同点的集合,而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道德规范相互融合才会产生的、不同于任何一种现有道德体系的道德规范。建立这样的一套道德规范是很多学者的努力方向,因为它超越了包括国家、民族、宗教这几类最大的群体的局限,所以对解决如今各种各样的群体之间的矛盾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但是对于“普适道德规范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却没有一致的看法。

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在反驳普适道德规范存在可能性上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并不是生活在同样的一个世界里。不同的人类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就意味着,因为群体的差异性,不同群体之间的道德规范也必然是不同的。因此,所有的道德判断都是在个体所属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且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样的道德判断才具有有效性。要有普适的道德原则,就必须使得世上的群体都具有相同的道德规范,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所做的道德判断才是统一、合理、有效的。

但是,我们是否过分夸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如今,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是否有可能超越群体之间的壁垒,构建一套普适的道德规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可能的。

二、普适道德规范存在的可能

(一)群体的道德本质的一致性

虽然关于道德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所有道德规范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也为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提供了可能。无论是什么样的群体,道德存在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人们之所以要遵从道德要求、遵守道德规范就是因为道德有一种崇高的正义性和正当性,也就是一种“善”的存在。从经验和现象上看,群体有自己的特殊性,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这些特殊的道德规范的背后,深藏着一种动机,“那就是为了群体和个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它的目的就是在于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道德的“善”是一种本质或者源头的善,而不是一种目的或结果的善。虽然杰尼米·边沁论证说,道德并不是取悦于上帝,也不是忠诚地服从道德规则,而是在世界中创造尽可能多的幸福,但是这种以行为结果为判断依据的道德主义并不能代表道德本质的崇高。所以,康德才说,“善的意志之所以是善的……仅仅由于它的愿望,也就是说,它本身是善的。”正是这种“善”的本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找到共通点,能够相互沟通和影响。孔汉思所提出的人性五大戒律最能代表所有群体在道德本质上的一种共识:1.不杀人;2.不欺骗;3.不偷窃;4.不干淫乱勾当;5.尊老爱幼。这五条基本的原则每个群体中必须遵守,有其中的任何一条不受限制,那么这个群体不仅内部的安全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人会愿意活在一个恐怖的群体之中;也必将受到其他群体的排斥,因为没有群体会乐意将这样的恐怖规则引入到自己的内部来,所以最终也必将会被历史淘汰并走向灭亡。可见,道德本质的“善”不仅仅是不同群体的共识,也是它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普适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对所有群体都适用的道德规范,它的本质也必然是“善”的,必然是为整个人类的繁荣发展服务的。这种本质的“善”的探讨是对构建普适道德规范的一个合法性的说明,它为冲破群体间的壁垒,以及道德规范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二)群体道德规范的可变性

道德规范并非绝对,无论什么样的群体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首先,“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群体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该群体文明的多层次性,进而促生了道德规范的不同。但是生产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道德规范也会随之而变动。也就是说,就算形成了普适道德规范,它本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非是一个绝对不变的存在。第二,道德的变化并非就是从内到外,由质到量的这样一种彻彻底底的变化。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道德本身的善是不会泯灭的,它的本质都是为了保护所在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所有道德的绝对律令和终极标准。第三,生产力是向上发展的,道德规范的前进方向也必定是向更高水平进化。道德的目的本身就是最大程度地增加人类的福利,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道德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体及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这样一种道德存在的意义。所以,与其说是变化,莫不如说是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道德的发展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趋向一致,那么一套普遍的道德原则就完全有可能诞生了。第四,生产力发展也在不断激发人自身去追求普适的伦理规范。王海明教授认为,优良的道德规范的制定要依靠三个因素,其中就不但包括了道德本性还有人的本性。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原始的冲动。柏格森将生命理解成一种向上的绵延的冲动,正是这样的冲动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普适的道德伦理是对人类总体有益,也就更加利于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三)全球化为群体道德规范创造了现实条件

长期以来,人类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是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然而,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往各种限制人类相互交往的自然阻碍不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从经济交往到文化交流,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境域,地球早已是“地球村”,人类有了共同的生活基础,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为来自不同文化体制下的群体和个体跨越群体界限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些变化,我们都可以将其归结为全球化的影响。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类以往各个领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隔绝的原始封闭状态走向全球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括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多种全球化表现。

如前备述,任何的道德规范都是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所以新的历史时期也就必然会有新的道德规范的产生。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毫无疑问也对道德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全球化进程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各个群体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思想文化等精神层面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入,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现状。而且不断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使得各个群体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出现了“荣辱与共”的局面。这种“各国经济活动的交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给各国带来许多共性,从而要求在行动上必须遵守国际条约和协定,促使其形成共同的财务制度、贸易制度、伦理道德等规范。”其次,全球化给世界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共荣,生态恶化、恐怖袭击、能源危机等等,这些负面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解决这些现代性的社会危机不仅是为了同时代的人考虑,也是在对后世的子孙负责。面对这样的全球性问题,单靠一个群体如国家、民族或者宗教是无法解决,必须全球通力合作、共同进退。这也要求普适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因此,全球化起到了“使各个民族超越群体界限、思考人类共同体的共同命运的功能”,它是一个从部分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过程,意味着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融合。人类走到今天,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人权思想、人的普遍性尊严思想都是在追求平等共生上的巨大进步。也正是这些进步思想让我们看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普适道德规范的希望。

作者张小飞,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生产力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童年的本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