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山西

2012-05-20 14:30程会强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山西资源经济

程会强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124)

山西是煤炭资源蕴藏大省和煤炭资源的开发大省,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调出量占全国各省调出总量的75%。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山西许多城市的主要特征,山西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高度开采和低效利用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经济效益降低,若再按照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存质量遭受严重影响。因而,山西省必须要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

1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1.1 循环经济有待规模化发展

山西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为先导,以资源原材料输出为依托,以资源原材料产品增值加工为主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及靠外延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集中度低下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制约。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大量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若产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投入成本就难以在短时期内获得收益。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产业重组整合、产品结构高端化发展是推动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目前山西的实际情况下,如煤矸石发电,中小企业各自为政,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免不了恶性竞争,经济效益低下。

其次,很多循环经济项目具有投资周期较长、短期收益不及长期收益的特点。有些企业积极申请了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但后续并没有建成,或者是拖延时间很长,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规划和挖掘相应循环经济项目产品的成本、市场等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谋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和最佳结合点。

再次,企业研发水平和技术人才支撑能力薄弱也是制约山西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山西工业结构长期处于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前端,呈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低成本人力资本,造成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不够重视;加上山西地处京津特大城市周边,难以形成人才高地效应,造成当地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而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增加技术要素投入和营造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对重点行业的共性技术、链接技术的突破,可通过建立联合协作研发机制,谋求以较低的财力和人力成本获得重点共性、关键技术的群体性突破。

1.2 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依然严峻

尽管近年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山西省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有所缓解,但以重化工为典型特质的经济结构以及长期生态赤字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在主要资源方面:2009年全省向省外运输煤炭4.46亿t,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的比重为72.47%,向省外输送电力641.17亿kW·h,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为34.22%;向省外运输焦炭5413.1万t,外运焦炭占焦炭产量的比重为70.25%。长期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已所剩不多。主要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其他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6.9亿t,增长22.4%;精炼铜消费量753万t,增长39.7%;电解铝消费量1 439万t,增长14.4%;乙烯消费量1 066万t,增长8.0%;水泥消费量16.3亿t,增长17.0%。省内主要矿产资源储备不足日益严重,如铁矿资源储量22.8亿t,占全国的3%,而生铁产量达到全国的12%,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9.9亿t,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量的42%左右,但对于已经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氧化铝工业规模来说,重要矿区和重点企业的铝土矿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2009年水资源总量 23763亿 m3,比 2008年减少13.4%;人均水资源1 784.9 m3,减少13.8%,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6。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城乡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不断增加,缺水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在能源消耗方面:2009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0亿t标准煤,比2008年增长6.3%。煤炭消费量30.2亿t,增长9.2%;原油消费量3.8亿t,增长7.1%;天然气消费量887亿 m3,增长9.1%;电力消费量36 973亿kW·h,增长6.2%。在2010年1—5月份,全省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速达到26.3%,全社会累计用电已达607.14亿kW·h,同比增长26.51%,拉动全省能源消费快速上升。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火力发电效率已达37.47%,洗煤效率达89.14%,炼焦效率达89.95%,已经接近目前设备加工转换效率的理论值,在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继续实现大幅度节能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

在生态环境方面:山西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生态环境本底比较脆弱。裸露和覆盖度低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3.1%,年均输沙量占到整个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的23%。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达到20 352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严重破坏区面积占到1.7%;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达5 000 km2;地质灾害分布面积超过6 000 km2,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3.83%。2009年全省河流监测的102个断面中,有70.6%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劣Ⅴ类)的断面55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3.9%。2009年末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7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到60%。

1.3 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有待深入

循环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经济理论还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模式,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受到传统的生产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上对循环经济理解认识不足,信息沟通机制不畅,循环经济的宣传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取得实效,公众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参与意识不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面向“十二五”,国家层面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一方面要继续依托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潜,破解重化工发展阶段的资源环境制约瓶颈;另一方面将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围绕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建筑、交通、居民消费领域,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做大文章。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而这方面的进展在山西才刚刚开始。一方面标志着该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发展难度前所未有。与以往主要推动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明显不同的是——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新困难、新制约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民众层面。因此,需要从工作思路、方法和制度保障上进行必要的前期部署和调整,以推动循环经济向社会层面,向消费领域纵深发展。

2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

2.1 支持煤炭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规模化、产业化

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扰,因而不能回避问题。首先应立足煤炭难题做“深”文章,特别是在煤炭废物利用方面,目前主要还停留在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等建材用品的低值化利用阶段,应着眼于高值化技术利用。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先进技术具备产业化条件。如英国认为煤矸石燃烧渣是一种优良且经济的材料,美国把粉煤灰列入矿物资源的第七位,利用方式从简单的减量化、低附加值的建材建工利用,向高附加值的有价资源高效提取与高值化利用方式转变,粉煤灰等煤基废弃物富含的铝、硅、铁、镓、锗、钛、矾等有价资源已得到资源化利用,开发了氧化铝、氯化铝、氯化铁、氧化硅、铝硅铁合金等铝、铁、硅系列化工产品,形成能源—资源—化工—冶金新型循环产业链。

2.2 从煤基产业延伸到非煤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目前山西产业结构主要问题是一产薄弱、二产单一、三产落后,因而应对症下药解决产业内部问题,同时又要科学延伸,通过产业共生解决产业外部问题。

2.2.1 做好煤基产业

充分利用好山西10万亿m3的煤层气资源,加大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力度;同时与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天然气等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研究开发矿井水、瓦斯、煤矸石、尾矿等技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2.2.2 构建产业共生

山西省是我国“煤”、“镁”、“钢铁”、“建材”及“电力”等重要的工业基地。要研究物质、能量和排放在这几大产业中的流动规律,通过产业模块和链条组合,探索出符合山西省域资源、能源特点的“资源/能源消耗最小、污染排放最小”的产业发展布局。

山西省重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流程见图1。

图1 山西省重点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流程图

2.2.3 培育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山西循环经济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从生产领域向流通、消费领域延伸,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消费品工业、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循环经济深入人心。

深化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要继续重视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共生、技术升级,更要广泛关注山西城市化迅速发展伴生的大量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巨大潜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变革,还要注重消费模式的变革。以市场为基础,将政府的强制性规定与社会主体的自愿行动相结合,借助于经济杠杆,引导、调节经济活动,深层次地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除了要继续坚持抓好传统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工作外,还要加大“城市矿产、城市油田、城市森林”等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加大农业和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力度;加强交通、流通等服务行业和餐饮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建设。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示意图见图2。

图2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示意图

2.3 制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配套改革策略

2.3.1“3个山西”整体发展战略

确定建设“绿色山西、科技山西、文化山西”整体战略,并分别制定相应规划和实施方案,如制定《“绿色山西”实施方案》,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山西转型发展整体战略中。充分挖掘山西悠久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提升三产的竞争力提供支撑。

2.3.2 循环经济促进奖励政策

学习深圳在全国第一个出台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经验,制定《山西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体现政府对循环经济的“规范、引导、激励、惩治”四大功能。

设立省级循环经济奖励,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如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奖,作为省部级奖项,可极大地激发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科研人员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如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化工界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的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发,已取得明显成效。

2.3.3 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政策

信息公开政策表征循环经济是一项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应要求重点企业建立《企业循环经济年度公报》制度,定期发布其节能减排、废物利用和环境影响等重要发展情况,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循环经济统计分析决策的依据(目前国家已在北京等地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

2.3.4 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

山西要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不仅要思想转型、结构转型,还要投资转型。即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转向吸引、吸纳多种资本的多元化投资,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如在政府转型资金之外,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吸纳各方投资,专营对循环经济的投融资(目前国内还没有),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优惠的绿色信贷。

3 结论

对于山西省而言,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完善的关键在于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补偿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财税管理体制,形成财税调节机制;理顺产业政策,形成产业准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基金,鼓励金融信贷机构支持相关产业,形成金融信贷的激励机制;改革环保管理体制,形成严格的环保倒逼机制;加大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形成科技创新的支撑机制;改革和完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形成新型政绩观和科学规范有效的考评机制。

要结合山西省情和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不断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循环经济各项创新,在相关产业、地域选取试点,进行理论实践的可行性分析,最终形成可推广使用和示范效应的山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和模式,为推动山西省乃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武东生.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9.

[2] 张莲莲.山西能源大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中国能源,2010(2):10-14.

猜你喜欢
山西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在山西等你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