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声调比较——以阳入调为例

2012-06-11 08:39杨秀明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声调漳州闽南

杨秀明

(作者系漳州师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一、漳泉的移民潮

漳州泉州一带位居福建东南,古属闽越地。秦汉以降,中原汉人逐批徙入。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闽越人的传统基因、长期生活在社会和文化的边缘地带、长期与风浪搏击,造就了漳泉人民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传统性格。至今,闽南民间还流传 “行船走马三分命”、“好风伓嗵驶过帆”,“输人不输阵”、“爱拼才会赢”等与航海有关和体现漳泉人传统性格的熟语。

早在宋代,漳泉移民就扯开了驶向台湾的风帆。海疆政策、人口压力、宝岛开发、政治动荡、社会变迁、军务需要、商贸往来等等原因,使富有开拓冒险精神和经商意识的漳泉人象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涌向宝岛台湾。随着我国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人移居台湾的人数日渐增多。到元朝末年,已有相当数量的闽人定居在台湾澎湖列岛。明末至清末300年间,有大规模漳泉移民去台。连横在 《台湾通史》中说:“我先民冒险而进,筚路蓝缕,备极艰辛,以劈田畴,以成都市,为子孙百年大计,其功业岂可泯哉!”

漳泉移民聚族而行,穿越惊涛骇浪,在将蛮荒之岛拓建成丰饶之都的历程中,他们历尽艰险,足迹由台南逐渐移向台北,几乎遍布台湾西部海岸的沿海平原以及丘陵地区,从而成为台湾分布范围最广、繁衍人口最多的族群。《台湾省通志》[1]记载:明永历四年 (1650)到清嘉庆十六年 (1811),台湾人口数由5万人增至194万5千人,民国十五年 (1926)及民国十七年 (1928)两项调查表显示,当时闽南人已占在台汉人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漳泉移民对台湾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漳泉方言主要由中原汉语和闽越语融合而成。随着漳泉移民的步履,漳泉方言也大量流向宝岛台湾。

二、两岸闽南方言声调系统比较

漳泉移民由早期的同村同宗血缘聚落到混居,由此带来不同地区方言的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声调是语言最重要的显性特征,下文在两岸闽南方言的声调系统对照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阳入调。

2.1两岸闽南方言声调见证渊远流长的河洛亲情

“两岸”之大陆闽南方言,在此着重指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厦门一带的闽南方言,台湾闽南方言的声调,各地还有一定分歧,现将台湾闽南方言通行的 “优势音[2]”的声调系统,与大陆闽南方言声调系统做一比较。见下表:

(表一)两岸闽南方言的声调系统

两岸闽南方言声调见证渊远流长的河洛亲情:台湾闽南方言 “优势音”与大陆闽南方言 (尤其是漳腔)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七个调类,调值与厦门腔一样,基本与漳腔同,只是高低略有差异而已。

台湾闽南方言阳入调4与厦腔高短5基本相同,而与漳泉腔分歧较大。下文着重探讨阳入调。

2.2.漳泉一带 (祖籍地)闽南方言阳入调值的内在差异

漳州、泉州各区县代表点阳入调值也有一定的差异:

(表二)漳州、泉州各代表点阳入调值的内在差异

分析比较见下表:

(表三)漳州、泉州各代表点阳入调形比较

漳州各代表点阳入调的调形主要有四类:升降调、升调、平调、半高短调;泉州只有两类:升调、半高或高短调。可见漳腔阳入调内在分歧比泉腔大。

2.3两岸闽南方言阳入调可见漳泉移民的血乳交融

台湾闽南方言 “优势音”,以及台北、台南、鹿港、宜兰等代表点的声调,各家调查也有丰富记录。现将两岸闽南方言代表点的阳入调值做一比较:

(表四)两岸闽南方言代表点的阳入调值

台湾闽南方言 “优势音”阳入调,郑良伟记作4,张振兴描写为降调53(起点在5),洪惟仁采用三度制记音,转换成五度制,大致是5。三家描写的调首高度基本相同。

关于台湾闽南方言的内部差异,董忠司认为鹿港声调大多保留古泉州调,具有特殊性[12]。洪惟仁认为台北的阳入调值分布,“调读和漳州腔相同,阳入声和阳去调型也相同,有些老派阳入声略微上升为 ‘23’,大部分都念平调 ‘22’。”[13]上表据竺家宁和董忠司台北、台南、鹿港、宜兰等地的调查描写,阳入调形除鹿港35(升调)近泉腔外,其余44、33、55皆近厦腔。

台湾与厦门一样,都是移民社会。厦门原属泉州同安,近200年来,漳泉移民大量涌入,成其主体市民,漳泉方言于是深度融合。台湾的语言接触史比厦门悠远,如今,台湾闽南方言声调虽然内部还有一定分歧,但基本已 “漳泉滥”[14],漳泉移民早已血乳交融。

三、两岸闽南方言阳入调的地理分布

3.1漳泉一带闽南方言阳入调值的地理分布与语言接触

通过语言地理分布的比较,不但可以研究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还可以了解语言接触对声调形成的影响。从祖籍地漳泉一带看,交接地带也有早期语言接触的印记,于是阳入调值也有分歧。见下图:

根据上图,择要分析如下:

1.漳州多数地区 (芗城、龙文、漳浦、云霄、平和、南靖)阳入调值皆为升降调121。与泉州接壤的华安阳入调值为131。

2.泉州多数地区阳入调值皆为升调24(或 23、 34、35)。

3.漳州的龙海、长太与厦门接壤,阳入调值为高短4和中平33。

4.泉州的永春与莆仙相邻,阳入调值同为高短调4。

5.漳州南境东山、诏安阳入调值为13,与漳州多数地区升降调121相异。

族群混居带来语言交融。从漳泉厦三地的阳入调值看,有地理位置越优越、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阳入调形高化简化的趋势:漳州121→泉州24→厦门4。

泉州建置于三国吴永安三年 (260),从唐代至元朝,泉州 “刺桐港”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 “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漳州建置比泉州稍后,梁天监年间 (502~519)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 (540)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泉州 “刺桐港”从唐代至元朝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 “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漳州月港明景泰四年(1453)海内外贸易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厦门近百年的发展则居领先地位。

3.2两岸闽南方言阳入调的调形特征与语言迁徙

时光推移,岁月流逝。迁台的漳泉移民仍然 “离乡不离腔”,用神圣的母语文化守护自己血缘的根脉。下面根据表二、表三,将两岸闽南方言阳入调的调形特征做一比较:

(表五)两岸闽南方言代表点阳入调的调形特征比较表

阳入调值调形特征漳州代表点代表点厦门台湾代表点(出处)泉州优势音 (洪惟仁3度调阶)44 半高平5 高短 长坑 厦门台北 (董忠司竺家宁)55 高平 宜兰(董忠司)53 高降 优势音 (张振兴)旧属泉州同安各家一般描写

根据董忠司的调查描写,鹿港阳入调值为35,调形中升接近泉州德化;台南阳入调值为中平33或中短3,接近漳州的长泰;优势音与台北、宜兰同为4、5或44、55,都近厦门 (见上表)。

3.3漳泉对台移民及两岸闽南方言的性质

台湾的闽南人虽然曾经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半个世纪,又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与大陆隔绝半个世纪,但两岸的闽南方言竟然如此接近,这不能不让人惊叹。李如龙先生认为:这种世界语言接触史上少见的奇迹,十分令人深思。……这其中主要是因为闽南人迁往台湾的时间较晚,出发地都是漳、泉两州,两处方言本来就相差不大,混居之后也就相互融合了。加上台湾当地没有其他强势语言或方言与之抗衡,这些都使得今天的台湾闽南话保持着最纯正的原乡特色。[15]

语言的地理分布和语言接触对声调的影响甚大。去台移民聚族而行和同乡聚落,使两岸闽南方言具有特殊的语言学价值。从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布类型看,漳泉对台移民及两岸闽南方言属 “板块转移式移民和相似形方言。”“移民从祖籍的大本营大规模地转移到与原居地并不邻接的地区,去开辟一个新天地,他们带来的方言至今与旧地的方言基本相似,仍属一个系统。[16]

四、两岸闽南方言阳入调的演变及其制约机制

语言处在发展演变之中,两岸闽南方言也不例外。关于两岸闽南方言古今演变的差异,详见拙著 “中国本土与海外闽南方言声调差异及其成因”第2.3节[17],下文着重探讨其现代的语音演变。

4.1两岸闽南方言阳入调的演变 从大陆漳泉厦看,据调查,近百年来,阳入调有塞尾舒化、调尾上扬倾向。对此,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郭锦桴:《近一百年来漳州话语音的变化》。[18]下文,我们从语音实验的角度,进一步加以证明:

(图一)漳泉一带闽南方言阳入调地理分布图

台湾闽南方言阳入调也有类似大陆闽南方言的演变情况,但演变情况与大陆略有异。陈淑娟认为 “台湾闽南方言阳入原调如果是 [-p]、 [-t]、 [-k] 尾, 有读同[32]的变异,与阴入调值混同;喉塞尾的阴入原调则有舒声化,变成中长调、高降调或高平调的变异。阳入原调朝容易发音、简化的方向转变”[19]据本人调查,漳州方言阳入调读同阴入 [32]的变异还属少见。

4.2阳入调的变异没起音位性质的变化

近一百年来漳州话入声韵尾的弱化、归并现象[20],必然导致调形的变化。阳入调121变异得接近阳平调的13,是自然而然的事。于是,有的认为闽南话有由7调简化成6调的趋势。

确实,随着入声韵尾的简化、消失,当阳入字单念或处于词句末的时候,是存在 “阳平”和 “阳入”合流的情况。例如漳州话的:

真白(很白)

学爬(学爬)

但是,如果从连读变调的角度看,“阳平”和 “阳入”处于连调前字时,变调情况不一:“阳平 13”变成 “阳去 22”,“阳入121”变成 “阴去21”。二者的调值是不可能相混的。例如:

爬动

白色

因此,阳入调的变异只是语音性质的变化,没起音位性质的变化。现代汉语其他方言,诸如湖南长沙话和西南官话也有类似情况:“在调类上有入声,在调值上没有入声。”[21]确实,调值的变迁总是快于调类的变迁。

4.3阳入调演变的制约机制 关于两岸闽南方言声调发展演变的基本动因,笔者在拙作 “中国本土与海外闽南方言声调差异及其成因”[22]已述及。从阳入调的发音看,声母的发音部位对闽南方言阳入调的影响甚大。以漳州方言为例。漳州方言有声母15个,韵母89个 (包括元音尾韵、鼻音尾韵、鼻化韵及相应的入声韵等),现行漳州方言约有2500来个 (带调)音节。缺阳入调的音节见附表 (根据 《闽南话漳腔辞典》中 “音节表”统计)表格[23]:

由附表可见,漳州方言中缺阳入调的音节约111个。阳入调的发音与声母的发音部位有较大的关系:双唇音p、p‘、b缺12个,舌头音t、t‘、l缺17个,齿头音ts、ts‘、dz、s缺34个,牙音k、k‘、g、h缺38个,喉音缺10个。可见声母的发音部位越后,缺阳入调的音节越多,即形成阳入音节的机率越低。

发音简便省力,是人们的普遍需求。如果说,在不影响语义表达表达的前提下,入声韵尾的简化消失,能使发音轻松简便一些,那么,近百年来,阳入调的塞尾舒化、调尾上扬倾向就不难解释了。不过,这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实验分析。

注释:

[1]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台北众文图书有限公司,1973年。

[2][7]郑良伟、郑谢淑娟:《台湾福建话的语音结构及标音法》,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闽南语“优势音”即台湾最强势的闽南方言语音。一般认为以漳腔为主,混入少量泉腔融合而成。

[3]引自林华东主编:《泉州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296页。

[4]林连通主编:《泉州市方言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5]杨秀明:《漳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6]周长楫、欧阳忆耘:《厦门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8]张振兴:《台湾闽南方言记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9]洪惟仁:《台湾话音韵入门》(其中采用三度制记音。),台湾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1995年版,第30~31页。

[10]竺家宁:《台北闽南方言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12]董忠司:《台湾闽南语概要》,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印,2001年版,第157页。

[13]许俊雅、洪惟仁撰述:《续修台北县志·艺文志》(卷九)。台北县政府2008年版,第319页。

[14]所谓台湾闽南方言的“漳泉滥”,即在早期漳泉移民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接触与融合,形成以漳腔为主,混入少部分泉腔的所谓“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现象。

[1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见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2009年07月14日。

[1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35页。

[17][22]杨秀明:《中国本土与海外闽南方言声调差异及其成因》,《漳州师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8]郭锦桴:《近一百年来漳州话语音的变化》,《厦门民俗方言》1991年第6期。

[19]陈淑娟:《台湾闽南语新兴的语音变异——台北市、彰化市及台南市元音系统与阳入原调的调查分析》,《语言暨语言学》,第 2期,425~468页。

[20]郭锦桴:《近一百年来漳州话语音的变化》,《厦门民俗方言》1991年第6期。

[21]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 569~570 页。

[23]陈正统主编:《闽南话漳腔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 15~23 页。

附表:漳州方言中缺阳入调的音节

猜你喜欢
声调漳州闽南
买鱼
闽南文化传承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福建漳州面煎粿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