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式手枪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

2012-06-15 18:41吕雪平于金虎陈泽宏张哲铭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膛线弹壳弹头

吕雪平 于金虎 张 雷 陈泽宏 张哲铭

(中山市公安局 广东 中山 528403)

六四式手枪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

吕雪平 于金虎 张 雷 陈泽宏 张哲铭

(中山市公安局 广东 中山 528403)

为掌握射击弹头、弹壳痕迹的变化规律以指导侦查破案,对六四式手枪整个射击寿命内的全部射击弹头、弹壳进行取样,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分析,对各痕迹特征的形成、影响因素、稳定性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坡膛痕迹具有较好的阶段稳定性,同期射击弹头间具备同一认定条件;但特征前后变化较大,仅在1000发内具备认定条件。

坡膛痕迹 稳定性 变化规律

1 引言

射击弹头、弹壳是枪击犯罪现场最重要的物证,它是现场能够认定作案枪支的唯一证据。而利用射击弹头、弹壳认定枪支的依据就是射击弹头、弹壳上的枪支射击痕迹。目前,对射击弹头、弹壳上痕迹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稳定性及变化规律未见有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枪支整个使用寿命内射击弹头、弹壳痕迹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仍为空白。为此,笔者对国产六四式手枪的射击弹头、弹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为其中的坡膛痕迹部分)。

坡膛痕迹也称初生痕迹,是射击弹头上的重要痕迹特征之一。与膛线痕迹相比,坡膛痕迹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稳定性较差。在实际应用中,坡膛痕迹可作为个别特征用于对枪支的认定。实践中,人们对坡膛痕迹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只注意到阳膛线次棱线痕迹外侧的坡膛痕迹而忽略阳膛线痕迹内的坡膛痕迹。

2 痕迹的形成

坡膛痕迹是枪支发射时弹头启动后挤进膛线开始转动(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受膛线的约束在膛内沿膛线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坡膛为锥体结构,位于弹膛与线膛之间,内径由弹膛至线膛逐渐缩小,枪支待发时,枪弹的壳体部分位于弹膛内(六四式7.62mm手枪弹的弹壳为柱形结构,枪弹在弹膛内由弹壳口部定位),弹头露出壳体的部分位于坡膛内,枪支击发后,弹头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脱离弹壳向前运动,其前端弧形部随即撞上位于坡膛内的阳膛线起端斜面,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弹头克服坡膛阻力向前运动并逐渐挤入线膛,随弹头挤进线膛的深入,呈螺旋状的阳膛线侧面对弹头表面的切向作用力(导转力)逐渐增大,最终迫使弹头在阳膛线的作用下在枪管内作旋转运动。在此过程中,弹头因受坡膛(实际为位于坡膛内的阳膛线起端斜面)的擦划和挤压作用而在其圆柱部表面引起的变形即坡膛痕迹。

3 痕迹的形态

弹头在挤进线膛前尚未开始转动,其相对坡膛只作单一的直线运动,故坡膛痕迹的擦痕方向与弹轴平行。

根据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时间的不同可将坡膛痕迹的形成分成两种情况:

(1)弹头圆柱部部分挤进线膛即开始旋转。如图1所示,AB为弹头与阳膛线接触瞬间阳膛线起端的位置,弹头挤进线膛向前运动的过程可看作线膛相对弹头向后的运动,图中箭头1表示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前阳膛线相对弹头的运动方向,当阳膛线起端相对弹头运动至A′B′位置时弹头开始旋转,此后阳膛线相对弹头沿箭头2方向向后运动直至弹头飞离枪口。图中ADB′A′为弹头挤进线膛前所形成的坡膛痕迹的形状,但在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后,阳膛线对弹头的CDB″A″部位产生作用,使位于该部位CDB′A′内最初形成的坡膛痕迹被部分覆盖。因此,最终留在射击弹头的坡膛痕迹分两部分,一部分位于阳膛线次棱线痕迹外侧,呈扇形状ACA′,另一部分位于阳膛线痕迹内的CDB′A′区域。

(2)弹头整个圆柱部挤进线膛后才开始旋转。如图2所示,AB为弹头与阳膛线接触瞬间阳膛线起端的位置,弹头挤进线膛向前运动的过程可看作线膛相对弹头向后的运动,图中箭头1表示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前阳膛线相对弹头的运动方向,当阳膛线起端相对弹头运动至A″B″位置时弹头开始旋转,此后阳膛线相对弹头沿箭头2方向向后运动直至弹头飞离枪口。图中ADD′A′为弹头挤进线膛前所形成的坡膛痕迹的形状,但在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后,阳膛线对弹头的CDD′C′部位产生作用,使位于该部位内最初形成的坡膛痕迹被部分覆盖。最终留在射击弹头的坡膛痕迹分两部分,一部分位于阳膛线次棱线痕迹外侧,呈梯形状ACC′A,另一部分位于阳膛线痕迹内CDD′C′内。

图3为六四式手枪射击弹头上坡膛痕迹的分布情况。

图1

图2

图3 六四式手枪射击弹头上阳膛线次棱线痕外侧和阳膛线痕迹内的坡膛痕迹

4 影响因素

坡膛痕迹内擦痕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坡膛未端(坡膛与线膛接合处棱线)的几何特征。枪支较新时,坡膛末端平整、光滑,坡膛痕迹的擦痕细密;枪支较旧时,坡膛末端变得粗糙,坡膛痕迹的擦痕较粗大。坡膛痕迹形态取决于枪支发射时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的时机。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弹头部分挤进线膛就开始旋转的,步枪弹的弹头较长,发射时只需弹头的圆柱部部分挤进线膛,阳膛线与弹头之间就有了足够的接触面积而产生足够的导转力导转弹头,故步枪的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出现的位置通常较高,位于次棱线痕迹外侧的坡膛痕迹一般呈三角状,膛线导转能力越强,弹头开始旋转的时机就越早,坡膛痕迹的位置就越高;二是弹头整个圆柱部全部进入线膛后才开始旋转的,手枪弹的弹头较短,弹头通常是在全部进入线膛后阳膛线才能对其产生足够的导转力使弹头开始转动,故手枪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通常会出现至弹头圆柱部的下方,位于次棱线痕迹外侧的坡膛痕迹一般呈梯形状,膛线导转能力越弱,弹头挤进线膛开始旋转的时间就越晚,次棱线痕迹外侧坡膛痕迹的下端就越宽。此外,随着枪支的使用,其内膛的磨损会逐渐严重,弹头开始旋转的时机就会越晚。

5 痕迹的稳定性

样本弹头上坡膛痕迹的出现率为75%,通过对各射击阶段同组内样本间的比对,同组内样本的认定率为63%。说明坡膛痕迹有较好的阶段稳定性。

通过对样本弹头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发现:

1~1000发,横向较宽,面积较大,痕迹较清晰,内部擦痕细密。同组样本间接合条件好。如图4所示:照片2是第1组(1~2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中部的接合,照片3是第20组(381~40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4是第30组(581~6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5是第50组(981~1000发)内第三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

图4 照片2~照片5

1000~5000发,擦痕数量明显减少,面积减少,但特征稳定,同组样本间接合条件好。如图5所示:照片6是第60组(1181~12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7是第100组(1981~20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8是第150组(2981~300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9是第250组(4981~50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

图5 照片6~照片9

5000~16000发,面积略有增大,痕内划痕变得粗大、清晰,同组间接合条件好。如图6~图8所示:照片10是第330组(6581~660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阳膛线痕迹内)起始部的接合,照片11是第390组(7781~78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阳膛线痕迹内)中部的接合,照片12是第440组(8781~88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阳膛线痕迹内)中部的接合,照片13是第488组(9741~9760发)内第三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14是第550组(10981~11000发)内第三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15是第580组(11581~11600发)内第三条坡膛痕中部的接合,照片16是第600组(11981~1200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17是第730组(14581~1460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18是第760组(15181~15200发)内第四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19是第780组(15581~15600发)内第二条坡膛痕(阳膛线痕迹内)中部的接合,照片20是第790组(15781~158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照片21是第800组(15981~16000发)内第一条坡膛痕(阳膛线痕迹内)尾部的接合。

图6 照片10~照片13

图7 照片14~照片17

6 痕迹的变化规律

坡膛痕迹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坡膛的情况,坡膛对坡膛痕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坡膛表面的几何条件。坡膛表面的光洁度越高,形成坡膛痕迹的擦划痕越细密;坡膛表面的光洁度越低,形成坡膛痕迹的擦划痕越粗大。随着枪支的使用,枪膛内表(包括弹膛、坡膛、线膛)的光洁度逐渐下降,其射击弹头上坡膛痕迹的擦划痕逐渐变粗。

(2)坡膛的径向尺寸。随着枪支的使用,由于弹头对枪膛的磨损及火药气体的烧蚀作用,使得枪支内膛逐渐扩大,由此对坡膛痕迹的形成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坡膛径向尺寸的变化对坡膛痕迹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坡膛内径的扩大使得坡膛与弹头的接触面积减小,由此可造成坡膛痕迹的面积减小;另一方面,坡膛内径扩大的同时阳膛线内径也扩大,阳膛线内径的扩大使阳膛线对弹头的导转能力下降,使弹头完全挤进膛线开始旋转的时机延迟,由此可造成坡膛痕迹面积的增大。可见,随着枪支的使用,因磨损和烧蚀引起枪支内膛径向尺寸的变化,由此对弹头坡膛痕迹产生的影响难以在理论上得出定论。就六四式手枪而言,无论枪支新旧,发射时弹头须全部挤进线膛才开始旋转。因此,在六四式手枪的整个使用寿命中,弹头入膛开始旋转的时机较为稳定,坡膛径向尺寸的增大对坡膛痕迹的影响较小。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随着枪支的使用,阳膛线痕迹外侧坡膛痕迹的面积逐渐减小,其中的擦划线痕逐渐变粗、数量逐渐减少。

通过第一组样本与以后各组样本的比对发现:

第一条坡膛痕迹:1000发内有条件接合。照片22是第50组(981~1000发) (左)与第1组(1~20发)(右)第一条坡膛痕起始部的接合。

第二条坡膛痕迹:3000发内有条件接合。照片23是第150组(2981~3000发)(左) 与第1组(1~20发)(右)第二条坡膛痕尾部的接合。

第三条坡膛痕迹:1000发内有条件接合。照片24是第50组(981~1000发)(左)与第1组(1~20发)(右)第三条坡膛痕中部的接合。

第四条坡膛痕迹:1000发内有条件接合。照片25是第50组(981~1000发)(左)与第1组(1~20发)(右)第四条坡膛痕中部的接合。

图9 照片22~照片25

由此可见,六四式手枪的坡膛痕迹在1000发内具备认定条件。条件好的在3000发内仍具备认定条件。

7 结论

六四式手枪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具有较好的阶段稳定性,同期射击弹头间具备较好的同一认定条件,可对发射枪支进行同一认定。随着枪支的使用,因枪管内膛受到弹头的磨擦和火药气体的烧蚀作用,坡膛的特征逐渐发生变化,由此引起坡膛痕迹特征的变化,这种变化随枪支发射枪弹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枪支发射枪弹数量的间距超过1000发时(仅为参考数据,不同的枪支因使用状况不同会有变化),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之间失去同一认定条件。

1.李德仲,李国安,等.枪弹痕迹检验技术[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

2.吕雪平,金玉书.射击弹头上的坡膛痕迹及其检验[A].全国公安院校第二届刑事侦察刑事技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膛线弹壳弹头
热身管下小口径枪弹弹头壳材料对其膛内运动的影响规律
膛线类型对牵引体发射性能的影响
弹壳底部平底成形工艺优化
枪管不同膛线结构参数对弹丸挤进的影响研究
他是传奇 凭一个弹壳就能发现真相 凭半枚指纹就能锁定真凶
导弹突防概率解析与仿真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身管膛线类型及其动力学影响研究*
不许去当兵
时间距离像消隐时弹头进动与结构参数估计
炮膛里为啥要[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