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白姑娘”喜住新“闺房”

2012-06-20 06:57撰文祝日耀
浙江林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江山市工厂化食用菌

□撰文/祝日耀

江山市是中国白菇之乡。近年来,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白菇产业的发展,相继将其列入“310工程”和“六六”产业工程,白菇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白菇产业从过去不断对“量”的扩张,逐步转为现在注重对“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大的种植户舍得投资,购进一批先进的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使白菇产业不断向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机械化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一年四季都有白菇的生产和供应,丰富了江山市食用菌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做大做强了白菇产业。

白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金针菇又名朴菇、冬菇、构菌、金菇,属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小火焰菌属。金针菇菌盖黏滑,菌柄滑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抗癌效果显著。江山白色金针菇是江山市科学工作者从众多金针菇品种中筛选、提纯而成的一项科技成果,1995年被浙江省农业厅命名为“江山白菇”。该菇所含的精氨酸和赖氨酸,有助于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对孕妇和儿童来说是极好的食品。

过去,白菇的生长受气候、环境、温度及品种特性的制约,一到炎热的夏季,便无法正常生长。白菇一般只能在11月至次年3月间上市,季节性强,上市时间短而集中。随着白菇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白菇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江山市白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关部门迅速开展了对白菇反季节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野外种植转入室内栽培,从田边地头培育转到工厂车间生产。采用现代工业设施和先进技术来人工模拟白菇的生存环境,可以实现白菇生产操作技术机械化、生长环境控制技术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力量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组织农业,以现代市场理念经营农业,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白菇生产体系,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市情的工厂化生产栽培技术。目前,江山市已有20多家企业采用了工厂化栽培技术来生产白菇。

“丽蓝”——白菇工厂化生产的佼佼者

近日,笔者在浙江丽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主任祝有军的带领下,参观了合作社设施完备的白菇生产车间,眼前长势喜人的白菇令人啧啧称赞。祝有军乐滋滋地说:“别看白菇个儿小,可成就了我的大事业!”

现年39岁的祝有军,是江山市峡口镇桐桥村人。高中毕业后,他给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办过制锁配件厂,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些原始资本。近年来,当地工厂化种植白菇的大好“钱景”令祝有军心动不已,决心为“白姑娘”新造“闺房”,迎接“白姑娘”落户。2008年,他投资500多万元,租用场地18亩,建起了新厂房,7幢厂房的总面积达7.5亩。祝有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种植白菇的事业中。

经过多年的商海沉浮,祝有军积累了丰富的办厂经验,但对如何种好白菇,他却是个“门外汉”。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为了种好菇,他自学、请教他人,不断地摸索实践,办公室、床头都放着《食用菌栽培技术》、《浙江食用菌》等书籍,刻苦钻研种植白菇的科技知识。他还“走出去,请进来”,经常向邻村的种菇专业户学习相关的种植技术,并从福建省聘请了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向他们虚心学习。他亲自参与到对白菇生产技术的摸索实践中来,以质量求生存,种植的数量先少后多,从千袋起头,向万袋发展,最终达到百万袋的规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祝有军的工厂年出产白菇达300万袋,获利润180万元。

尝到种白菇的甜头,祝有军加大了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拓宽国内市场,原有的企业规模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他计划新建3幢厂房,面积约3亩,并且使工厂由原来年出产白菇300万袋增加到500万袋。可是,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祝有军一时下不了建厂、增产的决心。此事被江山市农村合作银行峡口支行获悉后,该行的信贷员及时介入调查,认为白菇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银行应给予资金扶持。祝有军收到金融部门能够提供信贷帮助的消息后,决定扩大白菇种植规模,于2012年2月25日向峡口支行申请贷款100万元。信贷员为抓紧落实贷款事宜,促进项目的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连夜加班撰写贷款调查报告、审批书、利率测算表等,次日便将贷款报告交给市行审批。行领导急事特办,专门召开信贷审批会议,27日,该笔贷款就发放到了祝有军的企业。祝有军高兴地说:“银行2天时间就办理完贷款的全部手续,这样的高效服务令人感动,我更有信心去发展白菇产业,把企业做大做强了。”目前,“丽蓝”有菇房10幢,合计面积10.5亩,年出产白菇达500万袋以上。

工厂化种植白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循环往复生产,从而达到提高产菇能力的效果。祝有军说:“工厂化种白菇一年到头不用受季节的影响,就像在工厂里制造机械设备一样,既方便又稳产,质量也好,竞争力强,利润比普通的白菇还要高。”生产车间的温度控制在6℃左右,不管天气多热都能出产白菇,价高俏销,每公斤售价都在10元以上,每袋利润0.6元。祝有军的工厂2012年上半年已出产白菇200万袋,销售收入600万元,获利润120万元,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生产的新鲜白菇远销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大中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

开足马力搞生产,科技种菇质量稳。经过几年的发展,祝有军种植白菇的事业越做越大。提到成功的“秘诀”,他说:“市场行情每年有好有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质量的好坏是自己能控制的。”正因如此,“质量第一”成为他生产白菇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他为提高白菇质量,不断改善生产环境,增添先进设备,加强科学管理,更从福建聘请了2名种白菇的师傅,全年在厂里进行技术指导。正是因为这“视质量如生命”的执着,祝有军的白菇不愁市场销路,毎天可卖1000多公斤。2012年下半年,“丽蓝”计划利用新建的厂房扩大种植规模及种植品种,增加经济效益。

祝有军发展白菇产业,也带动了周围村民的就业,帮助了不少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如今,他的工厂里有长期雇工60多人,全年发放给农民的工资达80多万元。

“利兴”——首个“吃螃蟹”的自动化瓶栽企业

一直以来,江山白菇都是用塑料袋装料栽培的,但在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白菇产业的进程中,江山市委、市政府鼓励企业进一步向机械化生产进军,同时引进了白菇工厂化瓶栽技术。江山市利兴菇业专业合作社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它为当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带了一个好头。

2011年底,“利兴”在峡口镇王村投资1100万元,将原来的菇棚建造成了工业化种植白菇的标准化厂房,将原先的塑料袋装栽培技术改为瓶栽技术。

“利兴”厂区占地15亩,生产车间属于全封闭式,里面有进口的自动接种机,建设了具有空气净化系统、物理灭菌系统、恒温控制系统的无菌室,对菌种进行程序化生产,使菌种的生产过程全部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完成,整个生产流程全部由机器操作。生产车间搭建了以彩钢板为材料的可控栽培房,安装了温度、湿度、通气量等栽培参数的自动控制系统,车间里进行金针菇的工厂化周年生产,使食用菌生产达到了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自动化、产品质量均匀化,初步实现了食用菌生产现代化。此外,生产车间还引进先进设备,进行科学操作。生产厂房由锅炉房、装配间、灭菌室、接种室和智能培养室组成。锅炉房产生的蒸汽用于灭菌,原料在装配间装袋后立刻进入灭菌室进行灭菌。常压灭菌室的室内温度要达到98—100℃,要保持4个小时;高压灭菌室的室内温度要达到120℃,要保持30—40分钟。常压灭菌下,因为有水汽,培养基几乎没有减重;高压灭菌下,培养基会减重。因此,要根据灭菌设备来调整培养基的含水量,一般比标准多1%—2%。灭菌结束后,原料袋需放到洁净处冷却至25℃。高压灭菌时,要等原料袋的内、外部压力大致平衡时再出锅,灭菌的温度和时间一定要适宜。

据合作社主任杨建文介绍,“利兴”除了有装瓶机、挖瓶机之外,还有灭菌室、冷却室、菌丝培养室等自动化生产线。经过这一道道工序的精心栽培,白菇的品质、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生产周期相应缩短,价格也比普通白菇每公斤高出1元钱。工厂化生产让白菇产业摆脱季节的局限,而自动化生产线则让这个产业突破了劳动力成本的束缚。就拿瓶栽技术生产线来说,只需雇15个工人,就能实现年产白菇400多万瓶。以前,每出产1万袋白菇就需要15个工人装料半个工作日。如今,1万袋白菇只需要3个工人装料半个工作日。装瓶机每小时可以装4500瓶白菇,比普通的装袋机每小时只能装200袋左右白菇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多倍。目前是白菇生产的淡季,厂里每天只生产1万袋,如果满负荷生产,每天可生产2万袋。

“利兴”工厂的生产车间是恒温的,可以自动加湿和自动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它就自动排风。厂里瓶装的白菇长得密密麻麻,非常新鲜,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猜你喜欢
江山市工厂化食用菌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工厂化养虾日常管理要点及防病方案
毛佳颖??《春》
江山市城南小学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