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脂联素变化及其意义①

2012-06-20 07:43殷汉华李捷壮古旭东
中外医疗 2012年2期
关键词:脂联素甘油三酯酒精性

殷汉华 李捷壮 古旭东

(河源市人民医院 广东河源 517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对肝脂类输入或合成和其输出或氧化之间平衡具有调控作用的局部或系统性因素的改变,导致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超过肝脏湿重5%,使肝脏对此后的损害变得易感,最终导致肝细胞炎症和纤维化的一种疾病,并除外酒精、病毒、代谢障碍等因素[1]。该病确切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医学界比较公认是所谓“二次打击学说”,如果说胰岛素所致甘油三酯堆积是对肝脏的第一次打击,而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则形成二次打击[2]。显然,脂质代谢障碍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3],因此笔者通过检测血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SREBP-1)、脂联素变化,探讨其在NAFLD发病中的地位和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来自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河源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6.31±11.29)岁,平均病程(3.19±1.24)年;选择30名健康入学体检大学生为正常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制定《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明确NAFLD诊断需符合以下3项条件[4]: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g/周(女性<70g/周);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肝脏影像学(CT)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即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值之比<1.0。其中,肝/脾CT比值<1.0但>0.7者为轻度,≤0.7但>0.5者为中度,≤0.5者为重度脂肪肝。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1.1 基线资料 性别,年龄,病程等。

2.1.2 SREBP-1、脂联素 观察SREBP-1、脂联素变化。

2.2 指标检测

2.2.1 NAFLD患者SREBP-1、脂联素变化 应用ELISA技术检测治疗前、后SREBP-1、脂联素(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货号)变化,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

2.2.2 NAFLD患者SREBP-1、脂联素mRNA表达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以GAPDH为内参,检测SREBP-1、脂联素mRNA表达。(具体步骤:组织总RNA提取-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逆转录cDNA-Real time PCR反应体系扩增-目的基因相对mRNA表达水平的计算分析)。SREBP-1、脂联素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人SREBP-1、脂联素及GAPDH引物序列

表2 SREBP-1、脂联素含量变化[μg/mL,(±s)]

表2 SREBP-1、脂联素含量变化[μg/mL,(±s)]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5

组别 例数 SREBP-1 脂联素NAFLD组 30 76.31±21.98 3.27±1.46正常组 30 (21.49±9.43)* (18.16±12.42)#

表3 SREBP-1、脂联素mRNA表达变化(±s)

表3 SREBP-1、脂联素mRNA表达变化(±s)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5

组别 例数 SREBP-1 脂联素NAFLD组 30 3.41±1.17 0.84±0.25正常组 30 (1.26±0.49)* (2.21±0.37)#

2.3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NAFLD患者SREBP-1、脂联素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NAFLD患者SREBP-1含量增加,脂联素含量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2 NAFLD患者SREBP-1、脂联素mRNA结果

NAFLD患者SREBP-1 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脂联素表达呈下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病的有效控制,NAFLD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尽管NAFLD机制不明,但是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占肝脏湿重的5%是NAFLD定义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调控甘油三酯体内代谢,减少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是防治NAFLD思路之一。本研究结果揭示NAFLD患者促进脂肪氧化分解脂联素含量减少,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而促进甘油三酯合成、积聚的SREBP-1含量增多,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之一,是体内目前被证实的唯一做作为一种保护性细胞因子,其分泌无昼夜节律,正常情况下血浆含量为(5~30)μg/mL,约占总血浆蛋白量的0.01%,在血液存在3种形式,即三聚体、六聚体和高分子量形式,其中高分子量的形式在体内起主要的活性作用,具有抑制肝脏脂肪合成,促进脂肪氧分解,增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对抗氧化应激和纤维化等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体内注入重组或内源性的全长脂联素,可迅速地降低血糖水平,能加速摄入高脂饮食后血浆脂质的清除;长期给予脂联素能够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增加肌肉组织脂肪酸消耗,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动物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水平。

SREBPs是控制胆固醇、脂肪酸、甘油三脂、磷酸生物合成最为重要的转录因子超家族,其中SREBP-1可能通过调控脂肪酸合成酶及乙酰辅酶A羧基化,从而参与甘油三酯合成、积聚,同时在肝脏组织中表达的主要是SREBP-1,因此SREBP-1与肝脂质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NAFLD患者SREBP-1含量及其mRNA呈高表达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这意味着阻断SREBP-1表达可能对于NAFLD防治是有益的。

[1]Day C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massive problem[J].Clin Med,2011,11(2):176~178.

[2]Pascale A,Pais R,Ratziu V.An overview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past,pres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10,19(4):415~423.

[3]Erridge C.Diet,commensals and the intestine as sources of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in atherosclerosis,type 2 diabetes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Atherosclerosis,2011,26.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肝脏,2006,11(1):57~65.

猜你喜欢
脂联素甘油三酯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高甘油三酯血症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
脂联素生物学与消化系统肿瘤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
脂联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