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创新机制让重庆柑桔托起库区绿化与农民增收的希望

2012-06-28 07:58夏祖相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3期
关键词:建园晚熟柑桔

□ 夏祖相

(本文系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夏祖相主任在“柑桔产业结构优化研讨会暨中国柑桔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本刊有删改)。 ■

【导读】 重庆三峡库区冬季无冻害,又无柑桔检疫性病虫害,是世界柑桔生产最适宜地区之一。柑桔产业发展是解决重庆库区“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确保库区长治久安的国家战略。重庆直辖以来,柑桔产业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育苗水平显著提升,加工能力得到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重庆柑桔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重庆市有2 000多年的柑桔栽培历史,是世界柑桔生产最适宜地区之一。重庆市属丘陵地带,土壤系紫色土,富含磷钾,三峡库区400 m以下柑桔主产区年均气温18~20℃,年日照1 200~1 600小时,年降雨量1 100~1 300 mm,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长,冬季无冻害,无检疫性病虫害,果实能在树上安全越冬,非常适宜晚熟柑桔生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大规模生产晚熟柑桔的产区。全市各个区县都有种植柑桔的传统。截至2011年,全市柑桔面积达16万hm2,产量185万t,综合产值超100亿元,重点生产区域集中分布在三峡库区的奉节、万州、忠县、开县、云阳等沿江区(县),其面积和产量占全市柑桔的70%以上,相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市柑桔产业发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品种结构得到优化。近几年来,重庆市加大了以发展晚熟鲜食和加工品种为突破口的柑桔品种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晚熟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使早、中、晚熟柑桔比例由之前的3︰82︰15调整到现在的6︰67︰27,鲜食与加工柑桔品种结构从之前的8︰2调整到现在的6︰4;初步形成了3个柑桔产业带,即: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地5.33万hm2晚熟鲜销柑桔生产基地,环长寿湖1.33万hm2晚熟柑桔生产与景观基地,以及以忠县为主,万州、开县、长寿为辅的6.67万hm2加工柑桔基地。

二是育苗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已建成了国家柑桔苗木脱毒中心和一级采穗圃,2个二级采穗圃,11个现代化柑桔育苗基地,建成了国内首个柑桔无病毒良种三级繁育体系,保证了柑桔种苗的纯正和质量安全,容器苗年繁育能力超过1 500万株,年接芽生产能力在1 200万个以上,柑桔无病毒容器苗技术已在全市普及应用。

三是加工能力得到增强。引进和培育了美国博富文柑桔公司、三峡建设集团、重庆尚蔬坊果蔬饮品公司、北京汇源集团、福建天邦公司等橙汁加工企业,以及澳门恒河果业公司等果实商品化处理与营销企业。已建成橙汁加工厂5家,橙汁加工及果实商品化年处理能力达到100万t,其中,三峡建设集团生产的派森百NFC速冻橙汁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是安全屏障得到巩固。在国家农业部的支持下,重庆市建设了全国首个柑桔非疫区,制订了《重庆市柑桔非疫区建设与管理办法》地方法规,建立了市、县、乡、点不同级别的立体式疫情监测监控点与公路、市场、码头、车站疫情检查站相结合的全方位疫情防控体系,成立了柑桔疫情监控应急扑灭中心和分中心,13个县级疫情监测防控站,173个乡镇疫情监控点,3 300个疫情监测点和50个柑桔疫情检查站,有效隔阻了检疫性病虫害对重庆柑桔的威胁与影响,确保柑桔产区“一方净土”。

二、重庆柑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市历届政府对柑桔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其原因在于柑桔产业对于重庆农村经济,特别是库区发展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首先,三峡库区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人口基数是我国同类丘陵地区的4倍,人口与耕地面积、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其次,重庆柑桔重点生产区域集中分布在三峡库区的奉节、万州、忠县、开县、云阳等沿江区县,其面积和产量占全市柑桔的70%以上,库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于柑桔。而柑桔产业以其较高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保护功能、广泛的就业增收效果,可有效解决库区生态安全建设和移民增收致富的矛盾,是库区不可替代的农业优势产业。因此,柑桔产业发展是解决重庆库区“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确保库区长治久安的国家战略。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重庆柑桔产业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06和2008年两次考察重庆柑桔后,签批了农业部《关于扶持重庆三峡库区柑桔的意见》,对重庆柑桔种苗直补和非疫区建设进行了大力扶持。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支持重庆柑桔产业发展,继续实施柑桔种苗直补”的重大举措。同时,重庆柑桔还是国务院三建委三峡库区四大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并确定为构建和谐三峡、绿色三峡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促进重庆柑桔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保证柑桔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从发展思路、技术储备、能力建设、资金投入、建园机制、苗木统供、果园管护、市场拓展等方面,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和调控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明确发展方向。利用重庆冬季无冻害和适合甜橙生产的优势条件,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晚熟与加工并重”,走错季上市和延伸产业链条之路,以“三季有鲜果、八个月能加工”作为结构调整目标。鲜食柑桔发展做到“不与两湖抢早,不与赣南争中,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2—6月成熟上市的晚熟柑桔,缓解全国柑桔集中上市出现的“卖难”和国内大宗新鲜水果周年供应不均衡格局。为了落实政府确定的柑桔产业发展方向,我们从种苗补贴上采取了调控,即新建果园必须是晚熟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才能享受政府补贴。

加强能力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加强柑桔科技投入。围绕重庆柑桔产业发展方向,我们重点从品种、栽培技术以及疫病控制等方面加强对柑桔科技的投入,选育出了奉节晚橙、晚锦橙、红翠一号、开县春橙和塔罗科血橙新系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晚熟柑桔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三峡库区发展的鲍威尔、班菲尔、红肉、晚棱、夏金等晚熟脐橙,奥林达和德塔夏橙,以及W·默科特、沃柑杂柑等晚熟柑桔品种。目前,全市早、中、晚熟和鲜销、加工柑桔品种配套齐全,基本形成了一年三季有鲜果的品种格局,并针对晚熟柑桔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促花、保果、防冻、施肥等高产丰产栽培技术,柑桔冷链保鲜技术、加工技术、桔渣无害化处理技术以及柑桔疫病控制技术。二是建设三级无病毒种苗良繁体系。柑桔种苗实现全市范围统一供应,从源头上预防种苗的乱调滥引,控制疫病的发生,同时降低农民种植成本。三是加强果业推广体系建设。县里有果技站,部分区县还设立了果业局,在重点区县的乡镇都设有果技站,并有品种示范园和试验基地。

整合部门资金,柑桔投入多元化。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全市成立了柑桔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整合了农综、国土、扶贫、移民、林业等部门资金和力量,市领导小组每年把0.8万 hm2的建园任务下达给市级相关部门,由有关部门负责完成,市柑桔办对部门果园进行统一验收,形成了基础建设围绕柑桔转、涉农资金围绕柑桔投、部门工作围绕柑桔做的良好发展氛围,为重庆柑桔建园提供了资金整合的平台,有效解决了制约柑桔基地建设的资金瓶颈。2011年,重庆市政府又将柑桔发展纳入了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建设项目,从2011—2013年,3年整合资金 23亿元, 共发展柑桔6.67万hm2,每667 m2补贴2 000元。同时,对计划内发展的柑桔种苗进行种苗补助,达标的无病毒容器苗政府给予6元/株的种苗直补。为了缓解育苗企业的育苗周转资金和龙头企业果园管护资金的压力,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专门成立了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加大柑桔担保融资力度,在柑桔建园、前期管护、柑桔育苗、果品收购等方面提供担保服务,近几年来为全市柑桔融资担保30亿元以上。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重庆柑桔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重庆市每年投入柑桔方面的社会资本在4亿元以上。

创新建园机制,做大柑桔基地。在果园建设上,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合作社建园。从建园、管护到后期的经营,都交由当地的柑桔合作社。这是一种成本最低又非常健康的发展机制,桔农责权利不分家,从一开始就尽心尽力,积极性高,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建园、谁受益。二是专业造林公司建园。按柑桔标准果园建设规范,在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专业造林公司通过工程机械对种植地块进行改土,开挖定植穴,进行定植,并承包3年的幼树管护,保证幼树成活,3年后通过验收,再将果园交给柑桔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户管理。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专业的造林公司技术成熟、设施完备、资金充足,前3年统一管护技术比较容易到位。三是业主建园。从建园、管护到后期经营等,整个交给大业主或大型龙头企业,如澳门恒河果业集团、美国博富文柑桔公司等。大业主、大型龙头企业资金雄厚,果园标准化、规模化程度高,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强,有很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已有业主流转土地经营上万亩以上的柑桔果园,但必须注意规模适度,预防贪多求大、盲目扩张,切实降低资金压力与融资风险。四是园区式建园。由政府对园区土地统一流转,园区统一支付农民土地租金,然后园区再向果园业主收取,减少了农民和柑桔种植业主的后顾之忧。政府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投资建设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并规划好作物布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城市资本发展柑桔,是一种见效快、示范性强,又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的建园模式。如重庆现代长寿农业园区,目前已发展晚熟柑桔0.3万hm2。五是股份合作制建园。龙头企业出资,农民出土地,按6︰4或5︰5的股份比例建立合作制农场,果园由龙头企业负责建设,由龙头企业提供农资并负责果园管护;农民在果园务工,由龙头企业支付报酬,但龙头企业不支付土地租金,果园投产后按上述比例进行收益分配。

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管护水平。针对当前农村果树生产单元小、农民外出务工多、幼树管护差、果园管护不到位等现象,近几年我们对果园管护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较有成效的是果园“托管”机制。在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果园日常管护工作交给第三方代为管理,用合同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收益分配。“果园托管”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内容:一是供应种苗、化肥和农药等各种农资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并保证优质,出现问题要负责赔偿;二是提供嫁接、修剪、施肥、保果、浇水和喷药等各种农业生产劳动服务,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三是提供植保、栽培和土肥等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指导与现场诊断等技术服务;四是协助销售或订单回收农产品,价格高于市场价。“果园托管”共设计了 “半托”、“全托”和“次票”3 种类型的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要求。

积极试点探索,防范产业风险。在风险保障上,我们试点推行了柑桔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种植柑桔的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在不同的柑桔种植区分别进行试点。各级财政对于自愿申请参加柑桔保险的经营主体,每667 m2按1 000元的保险额投保,按2%的保险费计,每667 m2需缴纳保险费20元,市财政给予70%的保险费补贴,投保业主每667 m2果园实际只需交纳保费6元,有效降低了果农柑桔生产经营的自然灾害风险。

推介公共品牌,冷链确保真“鲜”。一是大力创建重庆柑桔品牌。2009年,重庆市政府斥资1 000万元用于重庆柑桔品牌打造,由著名摄影师赵晓时指导拍摄的重庆柑桔广告片已在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和凤凰卫视等向全球播放;重庆柑桔LOGO标志形象系统开始在重庆柑桔产品中全面应用,重庆柑桔品牌整合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中;结合区域人文旅游资源,注入重庆柑桔文化,升级优化现有柑桔包装,设计开发了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包装;组织开展 “万名记者桔乡行”、“山青水碧桔农笑——绿化长江柑桔带建设纪实采风”等活动,邀请各大媒体深入柑桔基地,回应桔农心声,大力宣传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重庆柑桔影响力。二是冷链物流建设。晚熟柑桔成熟上市时期正值春夏季节,气温较高,普通方式运销柑桔腐损严重。为此,重庆市安排了3 600万元专项资金,按每吨冷库1 000元的标准,对产地冷库和大型周转冷库建设进行了补助。

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一是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调整思路、规划定位、政策引导和节会示范等措施,各地积极挖掘柑桔创意文化,使柑桔产业逐步发展成为集采摘体验、观光休闲、文化传承、餐饮服务、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中国橙都”、“柑桔科技城”、“三峡桔海”、 古红桔主题公园、长寿湖晚熟柑桔景观带以及建设中的“玫瑰香橙主题公园”等以柑桔为载体的创意休闲产业,实现了柑桔与文化、旅游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延伸了柑桔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柑桔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相统筹,以标准化柑桔园区为平台,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结合重庆推行的地票制度,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房风貌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与城镇化推进相结合。业主种植晚熟柑桔是全市流转土地的主要用途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很多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农村二三产业和桔园产业工人方向的合理转移,也使转移出来的农民有了一份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对全市户籍制改革、农民“转户”和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建园晚熟柑桔
蓝莓建园技术
苹果建园技术
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
晚熟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晚熟
茶桑示范基地高标准建园技术
晚熟脐橙映峡江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