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012-06-29 02:20甘昭辉
长江蔬菜 2012年18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贵阳市学历

甘昭辉

(贵阳市农业委员会,550004)

2011年贵阳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首次超过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进程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带动力量。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跨越发展,加快“三化”同步进程,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认真研究和相关配套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对贵阳市1 000家农户进行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掌握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趋势,指导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农民增收。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调研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 000家农户作为调查对象,此次调查涉及人口4 248人,其中转移劳动力的人数为1 201人,转移比例为28.2%。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如下。

1.1 培训情况与收入

从务工人员接受培训的情况看,接受过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仅151人,占调查的务工人员总数(1 201人)的12.5%;未接受过培训的所占比例高达87.5%。从接受培训情况看,主要有餐饮、美发、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木材加工、市场营销、驾驶技术、种植养殖技术等10个方面。

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培训前后收入差别比较大。培训前月工资收入800元以下的占43%,月工资收入在2 000元以上的只有5.4%;参加培训后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上的占42%,1 500元以上的占88%,1 500以下的仅占12%,800元以下的为0。

1.2 学历与收入

调查发现,贵阳市的外出务工农民的学历普遍偏低,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收入。在调查的1 201名务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559人,占46.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422人,占35.2%;高中及同等学历的劳动力有152人,占1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68人,占5.6%。

小学及以下的务工人员大多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苦活、脏活,月收入1 000元左右,受基础知识的影响,学习业务知识困难,持证上岗人员不到5%;中学学历的务工人员多为民营企业技工或销售人员,持证上岗人员达50%,月收入1 000~2 000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多为企业销售、技术和管理人员,95%以上的务工人员具备考上各种资格证的能力,工作选择面较宽,月收入一般在2 000元以上。

1.3 工种与收入

调查显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工种有普工、工厂技术人员、车辆维修工、驾驶员、家政工、质检人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私营业主、产品营销员。实际情况是普工占62%,月平均收入1 000元左右;技术人员占28%,月平均收入为1 650元;管理及销售人员占10%,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月平均收入为2 500元。

1.4 年龄

外出务工农民呈年青化趋势,30岁以下农民占有较大比例,18~25岁的占 32%,25~30岁的占29%,30~35岁的占18%,35岁以上的占21%。18~35岁在外省务工人员一般在工厂从事加工制造业,在本市范围内的多数在农闲的时候打临时工,农忙时回村务农;35岁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由于考虑子女读书问题多数工作较为固定,有少部分居家外迁常年在外打工,小孩也在打工地读书。

1.5 外出务工时间

务工时间1个月以内的有17人,1~3个月的有 120人,3~6个月的有 172人,6~12个月的有251人,12个月以上的有641人。外出务工时间在1 a以上的人数占53%;外出务工时间在1 a以下的人数占47%,近80%的农民工务工时间在半年以上,并且以省外务工人员为主。可推断我市外出务工人群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队伍,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在向长期性、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益与培训时间、学历及文化程度的关系

2.1 与培训时间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贵阳市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的收益与培训时间成正比,但培训的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 图 1 曲线 L 可用函数:S=f(T),d(f(T))<0 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贵阳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一些低学历、很少参加培训的人员(参加培训时间在T2以下)急需参加培训,而对已经参加培训的劳动力,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度的培训。

2.2 与学历的关系

贵阳市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的收益与学历成正比。经抽查,我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学历与收入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

如图2所示,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仅921元,初中、高中、专科及同等学历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依次为1 210元、1 654元、2 622元。由此可见,学历对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有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惠及广大农村的教育体系任重道远。

2.3 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贵阳市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的就业面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由表1可见,农村劳动力学历越高,所持证书及种类越多,就业面越宽。因此,对于已经进入社会的农村劳动力,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入技校学习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面。

3 建议

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图1 农村劳动力收入与培训时间的关系

图2 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与学历的关系

表1 农村转移的劳动力的就业面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统筹规划、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经费保障、信息服务、维权解难、目标责任、检查指导各个环节上建立推进机制,给农民一个好的政策导向,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3.2 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多渠道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①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是扶持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加工、订单配送、冷藏保鲜等中间环节发展,形成区域性“产、加、销”完整产业体系,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提升区域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吸纳农村劳动力。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充分挖掘旅游文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大做响品牌,促进农家乐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②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职业农民向工商业者转变进程。大力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发展,吸引周边农村和镇街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到小城镇就业的步伐。

3.3 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把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起来。一是职业技能教育渗透企业。从调查看,企业中18~35岁的劳动力占很大比例,靠技术赚钱的仅占10%。因此,要立足企业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企业合格的工人,建议校企联合开展一对一培训,进行适用型、适合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二是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依托有关职能部门,如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人事部门劳动力培训中心等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形成社会就业培训体系的骨干。三是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为特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四是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求职务工人员有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及上岗证,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收益。

3.4 做好农村劳动力维权工作

为保护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整合农业、人社、司法、工会、公安、安监、建设等部门涉及农民工的职能,确保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到位,不重复但也不留死角。二是要求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学点必须先有订单后培训,订单要保证务工农民的基本权益。三是当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在当地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下,由主管部门牵头,人社、司法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农民工维权组织及时出面,督促企业或地方政府解决问题,增强农民发展务工经济的信心。

3.5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目前,很多获得一定收入的在外务工农民都有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但是各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回乡创业的步伐。因此,有关部门应将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将在外边的见识带回家乡,积极推动家乡的发展;同时有关金融机构也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应大力支持,扶持他们将项目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贵阳市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