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眼底病变73例

2012-07-09 07:06魏光杰何佃菊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眼科莱芜271100
陕西中医 2012年11期
关键词:动脉炎视盘川芎嗪

魏光杰 何佃菊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眼科 (莱芜271100)

缺血性眼底病变是视网膜静脉栓塞、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血管炎、视网膜动脉栓塞等多种眼底疾病的统称。缺血性眼底病变是营养视神经与视网膜的血管出现血液循环的障碍而缺血引起的细胞与组织水肿,使视野缺损或视功能下降的眼底疾病[1]。缺血性眼底病变发病较急,视力迅速下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能明显恢复视力。本院使用中药川芎嗪进行缺血性眼底病变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眼科收治的缺血性眼底病变患者146例,以盲分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川芎嗪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龄18~64岁,平均(41.8±6.7)岁,病程3h~5个月;患者中外伤性视神经挫伤19例,视神经病变47例,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阻塞7例。对照组患者73例,男43例,女30例,年龄16~61岁,平均(40.2±5.9)岁,病程2h~4个月;患者中外伤性视神经挫伤21例,视神经病变43例,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阻塞9例。经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选入与排除标准 通过询问患者既往病伤史以及眼底、视力、视野等临床检查,确诊患者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缺血性病变;患者病程在5个月以内;不限定患者的疾病程度;选择患者年龄≥16周岁,且≤65周岁[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维生素与能量合剂等。治疗组患者进行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以5~10mg川芎嗪注射液(国药准字:H 37022508)与500mL 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给药,静脉滴注,1次/d,持续给药5d后减量至停用,疗程14d。对照组患者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

疗效标准 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以电脑视野机、眼底镜与对数视力表对患者视野、视力与眼底进行检查,根据参考文献制定疗效标准,将疗效共分为四级。痊愈:患者视力恢复至1.0以上或者与同侧眼一致,视野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视力提高超过3行,视野显著恢复,眼底视乳头与视网膜水肿情况消失,颜色红润,出血情况消失,动脉血管充盈。有效:视力提高为2行,视野恢复,眼底水肿与出血情况缓解,动脉血管较细。无效:视力提高1行甚至不到1行,视野缺损无改善,视网膜与视乳头颜色较淡,出血无改善,视神经存在萎缩状况,动脉血管细。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单位以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比较 见表2。治疗 组视力与治疗前情况改善较为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视力低于0.1的明显减少(P<0.05),达到0.7以上的显著增加(P<0.05),改善情况明显。

表2 两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比较(例)

讨 论 缺血性眼底病变为一支或数支后短睫状动脉阻塞或灌注不足所致(Hayreh,1974),引起此种改变的原因有多种,如视神经局部血管狭窄或阻塞(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血液成分及流变性异常、血压过低(如失血、休克等)、眼压升高使眼内压与灌注失去平衡等[3]。半数以上患者伴高血压,约25%患者伴糖尿病。从病理上可分为动脉炎性和非动脉炎性两类,前者为巨细胞性动脉炎或称颞动脉炎侵及供应视神经的血管,导致其炎性闭塞而致缺血。但此种病变国内罕见报道。临床所见基本为非动脉炎性,又以前部缺血性者为常见,后部缺血性者除动脉炎性、非动脉炎性者外,尚有因手术而致者。当供应视盘的小血管发生缺血性病变,视盘局部供血不足而产生梗死。缺血性病变如不消除,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有研究发现,缺血性原因而致的视神经萎缩较其他因素而致者其局部动脉管径细17%~24%[4]。因视盘前部的血液供应依靠睫状后动脉的分支,而每一分支只供应视盘的相应部分,所以某一支或数支发生病变后,其供应相应部位的视盘发生病变,使临床表现为视盘只是某一区域而非全部水肿,视野常为扇形缺损。常于动静脉交叉处发生阻塞。眼底病变(静脉扩张、充血、纡曲,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只限于阻塞静脉引流区域,呈一三角形分布,三角形的尖端指示阻塞所在处。阻塞可发生在不同的分支,使视网膜受累范围不等。愈近视神经乳头的大分支,视网膜病变愈广;但影响到黄斑引流的分支,即使很小分支,视力亦严重受损。随着病程进展,出血、水肿吸收,视网膜静脉不再纡曲扩张,沿其管径可有白鞘形成。还见不规则的扭曲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有的已形成侧支循环。

药用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川芎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是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主用于瘀血阻络证。川芎具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行气通络之功,辛香行散,温通血脉[5]。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以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故凡血瘀气滞的痛证,均可用此治之,尤为妇科活血调经的要药。本药又秉辛温升散之性,“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为治头痛之要药;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故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6]。川芎生物碱及酚性成分可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心肌供氧量增加,也可扩张脑血管和肢体血管,能抑制氯化钾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家兔、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条的收缩作用。川芎嗪能扩张犬的多种离体动脉条,如股动脉、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其中扩张股动脉的作用较强。川芎嗪对大鼠离体主动脉的扩张作用与其阻滞a受体、开放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和ATP敏感型钾通道等有关[7]。川芎嗪能降低麻醉犬的外周阻力。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对多种动物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川芎嗪对去甲肾上腺素造成的金黄地鼠微循环障碍不论对血管口径、血液流速、流量及毛细血管数目开放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川芎主要含川芎嗪等多种生物碱,川芎嗪有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的作用,从而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心肌供氧量增加,改善微循环;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是川芎嗪,川芎嗪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对抗血栓形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显著预防作用。本次临床研究表明,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缺血性眼底病变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改善患者视力状况,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1]王亚明,杨 红.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眼底病变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1):2538-2539.

[2]梁小玲,周焕娇,杨诚等.川芎嗪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27(3):271-274.

[3]王荣荣,沈爱祥.川芎嗪丹参交替离子导入治疗眼底出血后期病变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9,25(11):44-45.

[4]邓新国,胡世兴,梁小玲,等.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干预作用的机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5):344-347.

[5]马小平,任淑娟.川芎嗪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6(3):16-16.

[6]布 娟,杨建军,李 静,等.川芎嗪对兔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09,9(2):274-276.

[7]李婉晴,范俊婷,刘 勇,等.HPLC法同时测定抗眩晕颗粒中盐酸川芎嗪和阿魏酸[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6):59-61.

猜你喜欢
动脉炎视盘川芎嗪
视盘水肿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结果分析
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陈秀丽
刘智斌教授针灸辅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感染性主动脉炎CT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视盘内出血伴视盘旁视网膜下出血1例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左颈总动脉炎误诊为频发心绞痛1例
多吃辣椒可防中风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