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膏外用治疗癌症疼痛疗效观察

2012-07-09 07:06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扬州225002
陕西中医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外用癌痛缓释片

张 泉 高 鹏 蒋 波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扬州225002)

癌性疼痛[1](以下简称“癌痛”)是癌症本身的一个症状。晚期癌痛可具有多部位疼痛、严重者疼痛难以忍受、甚至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心理状态异常变化的特点,癌症治疗的治疗过程亦可以产生疼痛。

目前临床实践中被大家广泛认可使用的是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治疗[2]。我们按照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研制了中药止痛膏(生川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白芷、血竭、细辛、干蟾皮、乳香、没药、徐长卿等)外用配合曲马多缓释片治疗中度疼痛(4≤NRS<7)的患者2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近5年住院及门诊病人52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2组临床资料构成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其中肺癌8例,食道癌3例,胃癌4例,肠癌3例,肝癌5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1例。对照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5岁,其中肺癌7例,食道癌3例,胃癌5例,肠癌3例,肝癌4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2例。

治疗方法 疼痛程度按数字分级法(NRS)分级所选病例均为中度疼痛(4≤NRS<7)。对照组服用曲马多缓释片,初始剂量为100mg,每12h口服1次。若用药24h疼痛缓解<25%,逐渐加至200mg,每12h口服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00mg,若服用400mg疼痛仍无明显缓解,则改用强阿片制剂,如吗啡缓释片。治疗组曲马多缓释片用法同治疗组,同时在疼痛部位加用我科自制中药止痛膏外用,每天一次。为患者敷药前,用温水清洁疼痛部位的皮肤。根据癌痛部位大小,将止痛膏平涂在棉纸上约0.5cm厚,敷于癌痛处,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时观察敷药部位皮肤有无潮红,皮疹。如有潮红,皮疹则停止敷药。根据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CR)为疼痛完全消失,评分为0分;明显缓解(PR)为疼痛明显减轻,日常生活、饮食、睡眠基本不受影响,疼痛时间缩短、间隔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可降低到2~3分;部分缓解(MR)为疼痛依存,但减轻,日常生活、饮食、睡眠有一定程度改善,疼痛时间与间隔时间无明显改变,疼痛程度可降低,1~2分;无效(NR)为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没有改变[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记录患者的血压变化,每天早晨同一时间测患者平卧位血压,脉搏,记录两组患者镇痛前后的血压、脉搏变化。为了全面评价止痛膏外敷的效果,对所有病人均使用我国试行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表[4]评分,了解患者对止痛膏外敷的具体主观感受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止痛效果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治疗癌性疼痛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治疗组患者对止痛膏外敷的主观感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均较对照组好,但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止痛效果比较[n(%)]

患者镇痛前后血压、脉率同一组前后比较 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中医学认为癌痛是因人体正气虚弱致气机郁滞,瘀痰阻塞经脉,寒湿邪毒内停,脉络闭塞不通引起的疼痛。中医认为癌痛有“不通则痛”的实证、有“不荣则痛”的虚证。总则“通则不痛”,“久痛必瘀”。瘀血致痛的机制是瘀血阻滞气机的运行。而正气亏虚,气血运行无力,津液运行失常,则内生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导致癌痛的发生。总之,无论从病因病机方面,还是从病程与病位上讲,都可表现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作痛的临床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活血止痛是癌痛治疗最为主要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疼痛有多种方法,如口服中药、针灸、拔罐、推拿、膏药外用,中药涂擦等。传统的中药外治法止痛古已有之。活血止痛是癌痛治疗最为主要的治疗原则,所以外用中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活血化瘀药中药更容易经皮肤吸收,就近作用于疼痛局部,避免了口服,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使用方便。同时,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使中药的疗效在局部加强,对于有明确疼痛部位的患者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我科止痛膏药用生川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白芷、血竭、细辛、干蟾皮、乳香、没药、徐长卿等组方。乳香、没药、血竭活血止痛行气散滞,生川乌、草乌、细辛祛风散寒止痛,生半夏、生南星消痞散结止痛,徐长卿、白芷祛风止痛,干蟾皮解毒消肿。诸药合用,具有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对于癌症气滞痰凝,血瘀寒结所致疼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外用止痛膏副作用小,即使出现皮肤潮红,皮疹,在停药后很快可以痊愈。中药止痛膏外用可以作为三阶梯止痛药的有力补充。

表2 两组病例镇痛前后血压、心率比较(±s)

表2 两组病例镇痛前后血压、心率比较(±s)

注:组内镇痛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镇痛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组 别 时间 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脉搏(/min)26 135.08±26.26 75.09±8.71 80.23±13.28镇痛后 26 122.00±25.30 70.15±6.55 71.31±7.61对照组 镇痛前 26 140.57±28.22 78.74±9.43 82.15±14.67镇痛后治疗组 镇痛前26 126.72±29.05 72.25±7.12 74.68±7.30

[1]谭冠先,郑宝森.癌痛治疗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

[2]王 瑛,译.癌症疼痛治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1-6.

[3]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68.

[4]孙 燕,顾慰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42-143.

猜你喜欢
外用癌痛缓释片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骨转移癌痛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处方的优化
氢溴酸高乌甲素纳米粒缓释片的制备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中的作用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路径对癌痛患者药源性便秘的作用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布洛芬缓释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老年癌痛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